主页 > ESG > 正文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指引》发布,社会组织是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4/02/28 17:07公益时报 张明敏

  近日,在证监会统一部署下,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分别发布了各自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指引》鼓励A股上市公司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并对报告框架、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ESG热潮下,社会组织开启了融入模式,通过发布ESG报告、举办ESG论坛、成立ESG研究院等方式参与到ESG实践中。在《指引》标准下,作为社会组织捐赠方的企业(含上市公司)在ESG实践中是否会给社会组织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当前,一些社会组织意识到了ESG市场中的机遇,在积极改变,试图用这套新的话语体系与同样致力于创造积极社会价值的企业及政府部门开展沟通与合作。

  社会组织新话语体系

  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常委、徐汇区十五届政协常委、徐汇区青联副主席、益社创始人李磊表示,《指引》虽针对上市企业,但对社会组织来说也有机会。

  《指引》要求的披露框架很细,从战略决策、经营结果、识别评估的全逻辑性展开披露,不光披露结果,还要披露内部治理的过程。在E(环境)上细致拆分,上市公司对能源、水、原材料等资源的消耗和回收负责,消费者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两者结合,明确让利消费者,让循环经济与消费者利益和企业收益挂钩。在S(社会)上,《指引》把乡村振兴和社会贡献放在首位,鼓励上市公司披露支持乡村振兴和公益事业,让上市公司将支持乡村振兴作为一个规定动作。

  另外,反腐、商业贿赂和不正当竞争的内容以往比较少,如今也有提及。同时,《指引》要求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双重性”原则,提高负面信息披露要求,设立截至2026年的信息披露“过渡期”。

  李磊表示,早期企业领导、董秘等对ESG认识还较为有限,总将好人好事归于社会责任,这是误解。现在有了《指引》,至少让领导层有了新认识,知道了ESG是一种规范性要求。“目前,ESG指标和逻辑还较为粗浅,光靠《指引》来规范还较为有限。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个维度对企业信息披露会更为客观和系统,从一味讲述慈善公益的事情,变成系统化去讲的逻辑。”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宿彦慧表示,CSR(企业社会责任)与ESG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很多人会认为ESG仅仅是CSR的一个新的说法,这样的观念有失偏颇。目前是从CSR那种“先生产,再补救”的模式转变为ESG这种“在生产过程中就思考否能减少对于环境、社会的负影响,产生正影响”的组织模式。

  “ESG报告最重要的部分是G(治理)。企业应该在管理层级别就建立更完善的制度和风控体系,来应对如气候风险这样的重大风险。另外,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也是重点,这是社会组织的强项。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或者环境问题,社会组织往往要权衡各方的要求,相较于企业供应商、客户的生态体系复杂得多。”宿彦慧说。

益社创始人李磊讲解可持续创新模式

  对社会组织筹资的影响

  李磊认为,《指引》让上市公司找到社会发展领域的投资方向。如“乡村振兴”,不同类型、行业上市公司的诉求和关注,可能会成为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也可帮助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可持续发展。一些具体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对于社会组织的细分市场将变得更加精准,或许能设计出具有影响力的公益品牌和权威项目。

  《指引》对于社会组织还有新的需求增长点。李磊认为,社会组织可以找到企业并为其提供有效的社会投资服务。如“低碳减排”,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可持续消费和消费者教育中,通过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反过来影响产品和项目,凸显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显得非常重要。

  以伊利“零碳牛奶”、晨光文具“零碳文具”、低碳工厂认证等为例,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利益相关方(包括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进而推动公众教育。这让企业品牌更具美誉。

  另外,《指引》对于社会组织也有挑战。李磊说,对于ESG的投入增加意味着企业盈利要加大,企业有了财力和业务增长,才愿意加大可持续发展投资。但《指引》也强调,披露不应该增加企业成本同时又有强制性,这不容易达到平衡。

  关于社会组织试水ESG,能否带来筹资变化?李磊觉得,筹资量不会显著增长。

  CSR与ESG不同,前者经费来自企业预算,后者源于供应链上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企业ESG预算,对于社会组织来说在S(社会)部分可能有些增量的预算需求,如员工志愿服务等,但其他方面不会大规模增加投入份额。另外,企业内部还会占有一部分经费,如传播、市场等,与社会组织合作99%都是CSR业务,ESG业务基本都是采购、供应、合规等部门。

  “社会组织可能习惯了与企业CSR部门合作,不一定能与ESG部门合作,因为门槛提高了、专业性更强了。”李磊表示,如企业工业级“碳减排”业务,社会组织想要提供解决方案或服务策略,此时企业要求社会组织提供第三方的研判报告,这对社会组织来说是非专业领域,但又是企业减碳所需的材料,这种ESG范畴的业务对社会组织来说门槛提高了。

人工智能绘制毁林地图

  社会组织入局重要时刻

  2023年,真爱梦想联合BCG(波斯顿咨询公司)展开调研,发布《中国基金会行业助力ESG发展白皮书》,同时发布中国公益基金会行业首份ESG报告;同年,其还受邀参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上海进博会中举办的ESG论坛。

  宿彦慧觉得,这是社会组织心智建设、躬身入局的重要时刻,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能力、议题灵敏度和人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宿彦慧认为,目前大部分政府部门和企业还在摸索阶段,对于如何开展落地的项目不甚了解。国内社会组织可以抓住这一合作机会。其中也不乏一些社会组织擅长与深耕的领域,如:生态保护、可持续教育、抗灾重建等。

  “当我们对比海外的ESG市场时,也不难发现NGO和NPO在其中承担了很重要的‘供应商’与合作伙伴的角色。以欧洲为例,在这个市场中,有23%都是社会组织。”

  宿彦慧认为,从实操合作的视角,《指引》直观地给中国社会组织提供了具体价值网络的“需求名录”,方便大家去寻找与外部合作的交集。特别是在一些中国特色ESG领域,如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为有特色的中国实践给出了方向。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发展部部长冯敏慧也表示,社会因素在ESG评级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社会表现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声誉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相反,忽视社会问题可能导致企业形象受损,进而影响其商业表现。“社会组织可以帮助企业体现其社会责任及价值,、以及ESG评级。”

  但对于社会组织是否应该发布ESG报告,李磊持保留意见。

  他觉得,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在体量和容量上达不到ESG的评价门槛,企业无论大小在属性上还是属于商业。另外,社会组织应该将ESG看作一个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可以引用部分指标来评估,如“环保类”组织要求员工参与碳减排行为,用ESG进行反省、对标,梳理机构内部治理,进行规范化建设,这对社会组织更为适用。

  “我们更多应该关注《指引》对于社会组织的影响,去研究、理解、学习。《指引》对于社会组织人才有着很大挑战,大多数社会组织人才不具备这种业务和学习能力,怎样快速掌握新知识的内容就很重要。”李磊说。

  李磊表示,在ESG热潮下,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和逻辑准则就是未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中国社会组织把本土议题跟ESG交叉,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贫穷”“食物零废弃”“教育公平”“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体面就业”等,把国际语境与具有本土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项目去互认去结合,“这是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创新的很好探索尝试”。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