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ESG制度体系建设架构成形
作为塑造品牌形象的“软实力”和践行长期主义的“硬准则”,我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建设正在跑出加速度。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同步发布《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这是继《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正式施行以来,我国ESG发展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家券商基金等头部机构及专家学者、研究人士表示,此次《指南》的发布,是对我国本土上市公司ESG披露体系的重要完善,标志着国内ESG制度体系建设初步成形。伴随着ESG实践的发展与规范,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机会和竞争优势,同时还可以护航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以及有效增益我国海外资产的安全保护。
ESG行业生态可望步入健康轨道
解读三大交易所发布的消息,专家称,《指引》是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的强制性和底线要求,而《指南》则旨在帮助上市公司准确理解《指引》内容,按照《指引》要求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以规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从而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此次发布的《指南》,是此前发布的《指引》的‘教科书’式指引手册。”中信证券研究部发布的报告如此表示。针对如何开展双重重要性评估分析、四要素披露框架和应对气候变化议题,《指南》给予了必要的细化指导,内容既包括披露要点提示和示例,也涵盖了重要概念解释、主要实施步骤、相关参考索引等。一方面《指南》明确表示将系统化地推动ESG制度体系建设,旗帜鲜明地强调了监管机构对ESG理念的倡导态度,另一方面极其细致地回应了上市公司对ESG披露和治理工作的普遍困惑,极大提升了企业层面ESG理念的可执行性,降低企业的披露成本。
中信证券认为,在政策新规要求下,此前被诟病的ESG报告指标披露率差、报喜不报忧、指标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将得到显著解决,极大增强企业ESG信息的一致性与可比性。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吴艳阳表示,《指南》的发布,有效填补了此前《指引》发布后的政策“留白”,积极回应了市场对于《指引》的关注和期待,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更细化、更人性化的操作说明,也能更好地引导投资者理解上市公司ESG披露信息并纳入投资分析和决策。A股ESG披露规则化玉成形,组成了以《指引》为“考纲”、《指南》为“教科书”、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可持续发展报告工作指南》为“教辅材料”的完整体系。
“本次发布的《指南》连同后续的系列主题文件,与《指引》一起将组成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的ESG披露规则体系,有助于厘清相关概念,减少分歧、以正视听——既降低了上市公司学习成本,也是对第三方ESG服务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有助于优秀的企业和机构脱颖而出,重塑投资者对于优质企业的价值判断逻辑,从根本上遏制ESG披露‘假大空’,对于塑造健康的ESG行业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吴艳阳表示。
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和乐共舞
国际上,ESG理念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伦理投资”。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首次提出ESG概念。经过二十年发展,如今ESG已从一个新兴理念逐渐深入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2024年,也被业内称为我国ESG强制披露元年。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健全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5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的《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正式施行。《指引》系统规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相关披露工作,要求重要指数成分股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450余家公司强制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同时,还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超过220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家数再创新高,近三年披露家数年均增长20%左右。发布相关报告的上市公司中,超过40%的公司已建立ESG治理架构、搭建ESG制度体系,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超过60%公司识别并披露了重要性议题分析过程;超过70%的公司组织利益相关方以调研、座谈和问卷等方式参与相关工作。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国内不少资产所有者和资产管理者,如全国社保基金、各大养老基金及大型公募基金等,都在加大对ESG的重视和研究。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不仅关注其财务绩效,同时还关注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推动投研流程与责任投资的深度融合,并逐步增加其投资组合中的ESG相关资产比重。
专家表示,有别于基于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微观财务数据等传统要素框架,ESG提供了新视角,拓宽了新视野,带来了新启发。无论是在负面剔除、避险排雷方面,还是正向筛选、推动上市公司治理改善、支持高质量发展等领域,ESG理念都在逐步付诸实践并做出积极贡献。长期来看,ESG策略在A股市场能够带来超额收益,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创造价值。
下一步,应当坚持ESG的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国内ESG信披标准建设,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ESG评价体系。
ESG护航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
“在探究ESG价值共创的复杂旅途中,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ESG研究领域主任王雅瑾表示。一方面,全球化浪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横跨国界,涉及信息披露的标准化、供应链的复杂性以及透明度的提升等。另一方面,这些挑战背后也隐藏着共享的未来。ESG价值共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
王雅瑾称,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ESG报告的要求各不相同,导致全球企业在进行ESG报告时面临标准不一致的问题。由于标准的多样性,企业的ESG披露数据难以与其他企业进行直接比较,这对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决策构成了挑战,也给拥有全球业务的公司带来了额外的复杂工作。企业需要努力确保其报告与全球标准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在系统、流程、控制和治理方面付出诸多努力。面对全球化挑战,企业需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并强化跨地区合作,推动全球ESG价值创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出海”进行国际化扩展,以寻求新的市场空间。中金公司研究团队认为,和之前简单地依托于产品出口不同的是,本轮中国企业出海目的从“产品”出海转变为“产业”出海,逐渐向更加成熟的跨国经营和全球化发展转变。“由于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以及各利益相关方对企业ESG的期待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相关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国际评价体系对接,借助ESG战略,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才能更好地管理运营风险、抓住机遇。”中金公司研究团队表示。
颐信科技董事长黄劲则认为,在重大项目实施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我国企业海外机构应主动适应所在国家、地区ESG规范要求,强化ESG治理、实践和信息披露。如此,不仅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还有利于海外业务的风险管控和海外资产的安全保护。而且,把我国海外投资项目对所在国的积极作用跟ESG理念紧密联系起来,还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被别有用心者以不实之词污名化的风险。
(据《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