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公益资讯 > 正文

探索社会工作教育新模式,让社会工作回归“社会”

2021/09/09 22:34公益时报 李庆

  编者按:2020年9月8日,由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协作者”)发起的协作者学堂项目开展了一期开学典礼。协作者学堂,是为有志于投身公益而又缺乏资源与学习机会的打工青年提供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机会,培育其成为投身社会公益、推动社会变革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是协作者在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上的一种新探索。2021年9月8日,是协作者学堂成立一周年。

  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中国社会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在今年3月份,“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也再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在4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把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纳入民政重点工作。在社会工作越趋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同时,社会工作不能放弃其“社会性”的本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工作教育如何回应其本质及需要,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据《2018年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显示,在中国,尽管全国现有8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科专业,348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5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教育,全国范围内共有17个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点,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近4万名,然而大学生选择社会组织就业的热情不足其他类型企业或部门的1/3,高校应届毕业生认为社会组织吸引力强的比例仅为2.26%,也就是说,通过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培养出生的社会工作毕业生行业内就业意愿并不高。与此同时,随着专业化门槛的提升,一些有意愿参与的弱势群体却可能因为受教育水平等被排除在社会工作事业之外。

  为弱势打工青年开辟参与社会工作的路径

  “社会工作,来自于我们的社会、底层公众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发起的一种行动和改变。一百多年后,协作者认为,有必要继续继承像社会工作奠基人里士满、欧文这些前辈们的责任和使命,让社会工作依然和公众在一起,尤其和需要它的底层公众在一起。”

协作者学堂发起人之一,协作者中心主任李涛

  论坛上,协作者学堂发起人之一,协作者中心主任李涛强调了协作者学堂的使命。协作者学堂,是协作者尝试在传统社会工作教育之外,为弱势打工青年开辟的一种参与社会工作的路径。自2017年底启动筹备工作,2019年启动招生,再到2020年9月8日召开一期项目开学典礼,截至目前,协作者学堂已经探索了一年的时间。

  在李涛看来,过去18年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协作者在许多打工青年的身上看到了参与公益的潜力——他们乐观、积极,有改变自我及群体命运的希望,也持续不断地培育和发展了许多打工青年参与到社会工作服务中。截至2020年末,“协作者”在服务中培育了14579名志愿者,其中60%以上是从求助者成长起来的志愿者,并有7名农民工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认证考试,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

  据李涛介绍,协作者的团队成员中有从家政工人、流水线工人和流动儿童成长起来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对公益的认同度高,工作稳定,其中三位已在公益界耕耘超过12年。他们分别是农民工培养起来的社会工作师王瑞海,现就职于南京市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社会工作督导;从流水线工人培养起来的社会工作师吴志葵,现就职于珠海协作者担任社区发展部副主任;从流水线女工培养起来的社会工作师王海英,现就职于北京协作者任职项目官员。从他们的改变和成长,证明了弱势打工青年从受助者成长为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可能。

  李涛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本身,是回应人类社会变迁中,随着工业时代发展、机器化生产,给人类带来一系列苦难问题,和农民工有着非常深的血脉关系。如果不知道这个基础,就无从谈起发展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首要是服务弱势群体。在社会工作增强权能理论视角下,弱势群体意识的改变和集体行动的发生,是社会工作赋能弱势群体的呈现。”李涛说。

  据了解,在目前中国2.865亿农民工中,87.8%的农民工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是在高中(含)以下,他们并没有获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资格和机会。

  一个基于长三角地区青年劳工群体的调查显示,和老一代产业工人群体对比,青年劳工群体公益意愿偏高,但公益行为偏低,公益行为渠道也比较单一。调查同时也发现,家庭生活压力和工作稳定性与保障程度也是影响青年劳工群体公益意愿和公益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弱势群体容易因为处于社会和职业下端,教育程度和能力偏低,加上社会结构和文化以及与个人特性相互作用,可能在种种情况下都被排斥在教育和培训体系之外,会成为永久性的弱势群体。

  在李涛看来,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革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然而,作为长期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有意愿参与公益的打工青年却难以获得社会工作教育的机会,无法实现自我服务及服务他人。协作者学堂希望通过创造一个学习的平台和机会,让打工青年在选择和投入社会工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生命历程和成长经验,进而理解其身处的压迫性的外界环境,并通过学习实践不断赋能自身,进而冲破压迫,掌握自身的命运,并投入改变与其共同命运的弱势群体命运的改变行动之中。

  弱势打工青年如何学习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教育中,学生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停留在课堂上、教科书上,实务经验欠缺。在协作者学堂,和传统社会工作教育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除了每周固定一天的课程学习,其它时间学员都是沉浸在社会工作实务之中。通过理论学习与反思,批判与整合课堂上的知识、实务经验和个人感受,借此重点培育学生理解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巧运用的原则。

协作者学堂学员张艳艳在论坛上做分享

  论坛上,协作者学堂学员张艳艳将自己作为单亲妈妈养育子女的经验与社会工作理论的学习进行了结合。“过去我总担心因为自己和儿子过多的肢体接触而影响到他的成长,有时候会故意疏离他,和他保持距离,但在学习了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依恋理论’后,我理解到建立一个好的依恋关系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基础,让他未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保持必要的信心。”

  通过到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专门为当地原住民建立的社区社会工作学院学习,在该院社会工作教授罗瑞的支持下,协作者学堂在公益导师李真的带领下,建立了以培育学员具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田野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组织与行政能力、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能力为主的六大专业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并采用三年进阶式的培养方式。在过去的这一年,协作者学堂参照六大能力,开展了社会工作概论、儿童社会工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命教育等重点课程。

  罗瑞认为,协作者学堂一方面是把打工青年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另一方面是在探索一种适合他们学习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对于协作者学堂目前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罗瑞用自行车进行了举例,说这是一个“一边组装一边骑行”的项目,鼓励学堂要继续在不断面对问题和挑战的过程中前行。

  为什么注重“社会工作价值和生命教育”

  在协作者学堂第一学年的教学中,首先注重的是社会工作价值和专业伦理——因为社会工作是一门有强烈价值取向的专业,是从信念和价值出发,尤其是在社会变迁迅速、传统价值体系趋于多元化的时代,基于维系社会共善的社会工作在价值认同中面临着种种困局——一面是追求资本利益的精英利己主义者,一面是消极应对的“躺平”青年,追求“天下大同”的青年却越来越少见。

  在社会工作概论课程中,学堂教学从社会工作历史出发,导师带领学员们理解社会工作的起源,把握社会工作整体学习蓝图,一方面建立起对社会工作的敬畏感,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树立榜样,让学员能够从入门开始到将来投身社会工作服务时,能够免于迷失方向。

  在专业课程之外,生命教育课程,通过小组督导的方式,从个人、他人、社会与环境等不同面向,协助学员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生命有更宽广的认识,并建立其与他人、服务对象与社会的链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观,以及提升其人格统整性,协助其更好地认识自我,认知他人,认识社会,为其将来投身从事社会工作事业奠定“知行合一”的扎实基础。

  具备社会工作特色的成长陪伴

协作者学员蔡冬英在论坛上做分享

  “通过社会工作督导,我能看到自己的成长,从什么都不懂到可以更好地认知自己,和团队合作。”协作者学员蔡冬英在论坛上分享道。

  协作者学堂是基于社会工作实践特色,与教育结合,构建由教练、成长导师、公益导师和督导组成的陪伴教育系统,旨在支持学员学习与成长。这一系统,兼具社会工作与教育的特色,在师生、同伴的关系上包含尊重、接纳、赋能、授业解惑等元素。

  北京协作者理事、中华女子学院教授矫杨认为,学堂的成立是社会工作教育创新的一种力量。公益导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的同时,从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和赋能理论出发,充分挖掘学员所具有的优势,带领学员从自身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出发,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开展教学;督导由从专业角度支持学员的专业学习,无论课程学习中的问题,还是团队融入、个人发展等方面,通过日志督导、一对一督导及小组督导,及时支持学员;教练立足于推动和协助学员融入学习、生活和工作,为其提供适时、适切指引,是学员的同行者,也是关怀支持者;在教练以外,从打工青年面试之初就开始介入的成长导师角色,则是作为有其他丰富行业领域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的长辈,成为支持学员成长背后最沉稳厚重的力量。

  谈到协作者学堂未来的发展规划,论坛上,来自企业、公益组织和学界内的伙伴们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协作者学堂成长导师,高盛中国前总经理,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主任宋冰建议,学堂可以在传统已有的社会工作教育中增加本土化的、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知识和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陈涛认为,学堂可以逐步梳理经验和培育模式,以培养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回应社会需要;协作者公益导师、国际教练联盟台湾总会会长、国际教练学院课程导师郑杰榆建议学堂未来能提炼出适合当地需求、当时需求以及有效的服务模式。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