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公益资讯 > 正文

他们曾是微光,如今已成炬火

2021/09/17 16:46公益时报 马兴帆

  在乡村教育一线,有这么一群充满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的优秀青年人才,他们用两年的青春时光,陪伴乡村孩子们一起成长,为乡村学生带去“扎根乡土,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和中国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曾是微光,如今已成炬火。

  用一丝火热,温暖一些人

  截至2020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60多万人降至6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由20万人全部动态清零。介绍起这些时,任职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综合处的石嘉颇为自豪,而近十年前在云南支教时,一个辍学的孩子让他长期感到遗憾。

石嘉:美丽中国12级项目老师,毕业于天津大学

  2012年8月,作为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支教老师之一,石嘉从湖南怀化老家坐火车到了云南临沧。经过了一个月的培训,他和另外五个来自天南海北的支教老师一起,被分派到临沧最偏远的栗树中学支教。

  9月1日开学,石嘉成为了一个初一班级的班主任,兼任语文和历史老师,全班有将近70个学生,而其中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学生。第一个学期,初一有五个班,但一年的时间下来,辍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到初二开学,五个班拆分组合,只剩下四个班。当地老师早已司空见惯,而石嘉听说班里的小田(化名)也准备外出打工时,他还是在阳台上伤心了许久。对这个班里第一个辍学的孩子,他至今无法释怀。

石嘉在教室外和学生聊天

  支教一般是两年,而石嘉多待了一年。他用心教学并陪伴这群孩子成长,还试着带他们前往北京、天津游学。

学生亲手写的卡片和用纸折的笔筒和花

  石嘉心想,作为老师,能做的太少了,如果想要继续帮助他们,在乡村基础教育领域实现自己的抱负,做这个领域的公务员无疑是最佳选择。很快,他报名了国考,然后顺利通过,在2016年进入了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在这里,他与亲历教育改革发展方方面面的老同志深入交谈,加深了对我国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2019年,转岗到基础教育司后,他看到了大家为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想了很多办法,这更坚定了他未来的努力方向。

  当初的学校早已修整一新。这几年,无论是工作调研,还是利用假期自己出行,石嘉还是会回去云南,看看那片他曾经挥洒过青春的红土地。他说,他要做一名改变者,用一丝火热,温暖一些人。

  她把39个山村孩子写的文字,编成一本200页的书

  这些孩子来自云南一所村小,他们的语文老师王慧丽即将支教结束。离开之前,她把39个孩子写的文字编成一本书,并为孩子们办了一个展览。

  孩子们拿着他们现场写的的日记,送上了对老师、也对自己的最好祝愿。

  王慧丽也是美丽中国的一名支教老师。她在大学读的是艺术专业,深知“观察和感知,才是表达的基础”。她相信,孩子们生来有一颗诗意的心,而这些生活在大山里、贴近自然的孩子,只需要有人简单引导,柔软与爱就会从他们的心腹中流淌出来。

  1

王慧丽(后排右二):美丽中国19级项目老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

  只要基本的学习任务完成了,王老师就会想很多方法,引导孩子们观察和表达。

  语文课堂,会因窗外璀璨的夕阳而暂停片刻,老师和同学一起到过道看完这场磅礴绚烂的日落;带着他们驻足在校园里紫红色的三角梅旁,与一只来避雨的雏鸟不期而遇;一起在操场上散步,看夜晚天上的星河与柔软的白云……

  这群三年级的小学生,就这样从混沌中睁开了眼睛,开始尝试记录在内心横冲直撞的感动,于是,诗一样的文字诞生了——

  两年的支教时间过得很快,终究走到了尽头。王老师决定要送给这些学生

  一份特别的礼物。她与学生们约定,如果诗写得好,就收集起来为他们做一本书。也就是这本《孩子笔下的视界》。

《孩子笔下的视界》

  为了这本书,她熬了两个月的夜,自己排版、接洽印刷、手裁、装订,只为了将孩子内心的桃源,送到更多人的视线中。

  王老师还将孩子们的手稿、印刷的书,和这一年自己的摄影作品做成展览,名字是“我们的书,我们的展”。这是这些孩子第一次见到展览,而且是属于他们的展览。

  当然,这些文字背后的王老师自己,也在成长着,于她而言,平和包容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支教生活的收获,而最大的馈赠,是39个孩子赤诚的心。这就是 “育人,遇自己”,支教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王慧丽老师相信,这些童年的文字,会成为他们前行的月光,为他们照亮未来。

  照亮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在闪闪发光

  2019年的上半年,刘璐还在图书馆写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重点研究如何用体育去阻断我国贫困的代际传递。

  但在下半年,为了一句话“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刘璐加入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希望用自己的行动为乡村孩子带去改变。

刘璐(右一):美丽中国19级项目老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

  刘璐一进支教学校,就成了全校的体育老师。来之前,她从未想过,当体育老师,可以这么受欢迎——

  一走进孩子们的教室,总能享受到明星级别的热情高呼:“啊!体育老师!体育课......”

  这也可以想象,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集合、跑步、自由活动,就是孩子们体育课的全部,他们能接触到的体育活动其实非常有限。

  刘璐来了之后,带孩子们做起了各种新奇有趣的体育运动:平板支撑、健美操、趣味跳绳......

  很多人认识刘璐,是从她身上的体育标签开始的——体育特长、体育专业,然后在乡村小学当全校的体育老师......

两年,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刘璐的语文课上找到了学习的自信

  事实上,刘璐不光教体育,还带六年级毕业班的语文课和班主任。因为这个,刘璐常常被朋友调侃:这下好了,班级学生的语文都是体育老师教的了......但他们不知道,刘璐对待自己的语文课,比体育课还要较真。很长一段时间,刘璐的生活里没有休息和娱乐,一门心思全扑在教学和备课上。

  支教的两年,每一个学生家里,刘璐都去过好几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刘璐都了若指掌,这让她对自己研究生时期的课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优质的教育,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法。

  在美丽中国的这段时光,让刘璐更坚定了未来继续做好一名老师的决心。

  当老师的日子里,刘璐很幸福。她常常会觉得自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在闪闪发光——

  她教给学生知识,学生也静静陪她成长;她为学生付出善意,学生也回报予她温暖和希望。

学生给她的感谢信

  刚来学校的时候,她和学生聊人生。学生说,我们没有梦想;

  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在作文中补上了后半句:未来没有梦想,因为梦想很快就会实现。这真是教育最好的样子了。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成立于2008年,以“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为愿景。每年前往全国各大高校,招募、选拔、输送有教育理想的中国青年,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带去扎根乡土、面向未来的教育;同时为长期推动中国教育均衡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13年来,累计为云南、广东、广西、甘肃、福建近390所乡村中小学,输送了超过2,700位青年支教老师,为乡村学生和乡村社区带去积极影响,更实现了“育人· 遇自己”的双向成长和改变。

  9月17日,是美丽中国的第五个917支教日。乡村的教育需要年轻力量,乡村的孩子需要优质教育。让我们一起关注支教,关注乡村教育和乡村孩子们的未来,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