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公益资讯 > 正文

《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教育与扶贫助贫两册报告发布:中国近半数的捐赠资源流向奖学金项目

2022/12/06 21:11公益时报 李庆

  12月2日,由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CAPS)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CDRF)联合举办的中国慈善论坛:教育与扶贫公益暨《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China Issue Guides,以下简称《指南》)发布会在线上举行。会上发布的《指南》系列研究由CAPS发起,共分为四册,重点研究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在医疗卫生、自然环境、教育和扶贫助贫四个领域的捐赠流向和发展现状。继今年2月发布的医疗卫生与自然环境指南后,本次发布的是教育和扶贫领域报告。

CAPS联合创办人兼主席陈启宗致辞

  CAPS 联合创办人兼主席、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宗在致辞中表示,今天所发布的《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研究,告诉我们的就是,在教育跟扶贫与乡村振兴这两个大领域里,中国人到底做了什么事,努力都体现在哪里,成果在哪里,社会需要的、还没有做到的在哪里,相信会给大家诸多启发。”

  作为联合主办方代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在致辞中强调了公益慈善事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越发重要的角色。他表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持续开展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和重点领域的研究和交流,引发更多慈善家、企业和公众对深化发展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参与。”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致辞

  那么,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在教育和扶贫两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CAPS联合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夏露萍博士(Dr. Ruth Shapiro)在论坛上正式发布《指南》的教育与扶贫助贫两册报告,并分享了主要研究发现。

CAPS联合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夏露萍发布《指南》报告

  在《指南》系列研究中,CAPS发现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在教育和扶贫两个领域,延续了在医疗卫生和自然环境领域中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包括:与国家政策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将商业智慧与经验融入其公益项目的设计与执行;以小范围试点项目为公共部门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与思路;以及回馈家乡的倾向性。

  此外,教育和扶贫领域的公益慈善事业也呈现出各自独有的特点。其中,教育是中国传统和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向上流动的重要基础。CAPS研究显示,有近半数的捐赠资源流向了奖学金项目。此外,为提升其捐赠影响力,许多慈善家和企业会优选高校捐赠。

  另一方面,捐赠人也对教育公益有着不一样的期待和目标。几乎所有接受过CAPS采访的慈善家和基金会管理者都对如何改善教育系统有清晰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教育公益事业的另个趋势是,许多慈善家会根据个人经验、兴趣或关系网络选择支持教育公益事业的具体方式。

  而社会参与扶贫的行动主要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因此,大多数扶贫项目也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为指引,同时结合自身资源设计因地制宜的扶贫干预措施。

  同时,CAPS研究发现,除了定点帮扶政府指定的欠发达地区以外,也有许多慈善家、基金会创始人都会在离家更近的地方开展减贫工作,包括向流动儿童、老年人或其他困境群体提供帮助。这也呼应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两个特点:一是回馈家乡,二是利用本地资源及关系网络来提高其公益项目的执行效率。

  为更生动地呈现具有特色的公益慈善事业,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围绕“教育公益”以及“从扶贫走向乡村振兴”主题的行业圆桌对话,邀请国内领先的基金会和企业代表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

  论坛最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郝睿禧表示,“慈善在中华文化中有历史深厚,在《指南》所研究的案例中,公益慈善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扶穷济困、济世救人等基础慈善中,而且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组织在系统性思考议题、创新探索、长期投入解决方案方面发挥着先锋的作用。公益慈善开始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激发公共和私营部门彼此协同,积极聚合多方智慧、资源、影响,共同探索和验证解决方案。”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