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公益资讯 > 正文

青山公益助力海洋生态 在三亚海底珊瑚“造林”

2023/03/11 12:29公益时报 徐辉

  为保护斑斓多姿的海底世界,近年来,海南省科研团队在开展珊瑚规模化培育、研究和珊瑚礁修复工作方面下足功夫。

  其中,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简称创新院)是海南最具高校科技创新效应的一个团体。2022年,在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简称青山公益)的资助下,创新院发起了“珊瑚礁碳汇及珊瑚生态景观修复示范项目”(简称项目),在海南崖州湾海底种植珊瑚,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缤纷灿烂的海底珊瑚“花园”。

  资助科学团队

  潜入海底种珊瑚

  上午8时,三亚崖州湾海域风平浪静。伴着浪花飞溅,项目负责人王沛政和他的团队身着潜水衣向水面一跃,而后渐渐潜入海底。四个小时后,正午的阳光直射在甲板上,海水也被折射得发烫,王沛政和团队才浮出水面,顾不上防晒,一边着急地保存分解珊瑚样本,一边交流海底珊瑚生长的情况。白天考察,晚上实验,已成了他们的工作常态。

  从项目开启至今,王沛政及其团队为获取一线研究数据,潜入海底做实验多达50次。

  由于崖州湾海底分布着大量的花岗岩珊瑚礁,对珊瑚的修复和移植都有一定的难度。王沛政介绍:“我们在青山公益资助下,同时开展海底和陆上修复种植工程,因为海底种珊瑚需要技术更需要实践,要一次次潜入海底,整个过程类似于陆地上的植物嫁接,但是相比起来,海底世界永远都是变幻莫测的,有好多次,我们种好的“母体”在一阵台风之后,就不见了……”

  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在2022年,王沛政在创新院实验海域建立了人工生物礁体,投放造礁珊瑚苗400株,海藻苗200株,软珊瑚100株,增加珊瑚覆盖率、吸引其他海洋生物聚集,营造了良好的海洋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其中软珊瑚的投放引起了业界关注,团队的软体珊瑚海洋生态修复技术走在了中国的前列。

  构建海洋牧场

  重塑珊瑚礁生命活力

  王沛政在攻克珊瑚礁修复关键难题的同时,也在挑战一项世界级研究热门方向:珊瑚苗种的培育。

  珊瑚主要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很多科研团队已经掌握了无性繁殖的密码,可以加速珊瑚数量的增长,但无性繁殖无法满足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在王沛政看来,未来珊瑚礁生态的恢复,仍需通过有性繁殖来实现,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王沛政下定决心要在青山公益资助下,在崖州建立“海洋牧场”。他的珊瑚研究团队曾经在海洋学院内建立过一个120平方米的珊瑚活体种质养殖馆,养殖各种珊瑚活体70余种。王沛政深知每一片海域的情况都不一样,珊瑚对环境极其敏感,对温度、光度、水流、营养盐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人工繁育珊瑚的难度可想而知,研究团队对20种以上的珊瑚进行筛选,以获得耐高温珊瑚的培育种类,最终建立标准化珊瑚养殖和繁育的技术体系并完成一份珊瑚礁耐高温适应机制报告,这也是团队独创的一份科研成果。

  “在人工环境下,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珊瑚在同一个水体里面进行繁育、生长,再移植到海洋环境中。颜色可能比野生环境下更加漂亮,生命力更强。”人工繁育的珊瑚远比野生珊瑚的环境耐受性更强。王沛政缓缓拿起一颗蜂巢小珊瑚耐心介绍。

  服务国家战略

  赋予珊瑚礁保护新价值

  海南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可以从这片辽阔海域中获得的“蓝色碳汇”难以估量。而珊瑚礁作为一种生物礁有其特殊性,其形成过程是碳汇还是碳源,一直被全球各地的科学家所关注。

  王沛政团队在项目中也挑战了珊瑚礁在碳交易中定量难的问题,探索将珊瑚礁由碳源向碳汇转变的途径,为珊瑚礁的保护赋予新意义。

  青山公益的资助不仅是为了助力珊瑚礁的保护和修复,其长远的目标是为中国实现“双碳”作贡献,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2017年8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美团外卖携手设立青山公益专项基金;2021年,在85余万美团外卖青山公益商家的共同参与和贡献下,发起了“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通过资助公益项目和科学研究,向着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路径下做出具体行动。

  王沛政表示,在青山公益的支持下,让更多人了解到保护珊瑚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珊瑚保护、环境保护。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