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吕建中:可持续商业战略正与公益实践结合探索“新型战略公益”
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正在互联互通、紧密融合,向善向上。继2023年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发布ESG报告、中国青基会进博会举办ESG论坛后,2023年5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发起ESG联席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共同推动中国ESG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倡议书。
眼下,商业与社会边界被打破。社会组织在ESG实践中发挥作用,社会组织赋能商业向善,商业思维助力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投资者通过研究社会组织动向来确定可持续发展企业、预测ESG前沿进展……ESG理念成为各方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突破口。
吕建中,资料图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环保联合会ESG专委会委员吕建中博士表示,可持续商业战略正在与公益实践结合,在商业和社会逻辑融合的时空领域,探索“新型战略公益”。
ESG披露注入公益“新活力”
狭义来看,ESG是对企业或组织“非财务”绩效衡量与评估的手段。按一定标准或规范,对涉及到环境(E)、社会(S)、治理(G)三方面的经营活动进行对标和完善,根据规定的指引和监管要求进行结构化、定量化信息披露的过程,目的是回应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广义来看,ESG是推动企业或组织实现可持续经营的途径,通过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整合为统一体来达到完善治理、管控系统风险、平衡增长与发展,绿色高质量和负责任的运营,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随着ESG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也日益成为社会化合作效率的客观诉求,从简单的“捡垃圾”“种树苗”“做志愿服务”,越来越多的细分专业技能正在衍生出新的社会需求,也为社会组织打开了新的服务空间,如“应对气候变化”“消费者行为改变”“可利用资源的循环”等。
“社会组织在法规、政策及监管下运行,需要合法合规、完善自身治理,提升可持续性运营能力,创造多重利益相关方价值。”吕建中认为,社会组织选择披露其ESG方面的表现,是一种自律合规透明、建立社会信任、促进自我精进、成就持久竞争力的先进实践。
社会组织发布ESG报告,取决于其社会目的和价值诉求以及与其他部门(如企业、机构)的合作策略和合作领域。尽管没有强制性规定,信息披露有助于提升社会组织的透明度、公信力、品牌声誉、合作深度和专业能力,从而为自身的增长与发展注入新的驱动力。
正如社会组织的公开透明信息披露一样,ESG信息披露也需要成本,是否要披露、如何披露也成为社会组织考量的焦点。
吕建中认为,要注意到以国际及国内ESG信息披露标准、交易所ESG报告指引为对标而发布正式的ESG报告是一件耗时、耗力、耗资源的工作,社会组织应当在有明确的主张、有清晰的价值期望、有充分的准备、有长期的能力建设基础上开展这项工作,避免盲目性跟风。
“社会组织可以尝试以多种形式(如推文、公众号、信息发布、沟通会等)向其利益相关方公开沟通在ESG领域中的进展,更好地促进透明、信任和品牌效应。”吕建中说。
传统公益迈向战略公益的“四度挑战”
新型战略公益,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从环境、社会、商业三个视角,协同性地发现未被满足的深层次的社会需求、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和尚未被链接的环节。通过资源要素的重组和优化配置,在效率、可持续性和广泛参与度来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为目标的进展中,将社会逻辑与商业逻辑链接和融合起来。
吕建中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组织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也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四度挑战”,即“生态厚度、战略高度、业务深度、专业精度”。在ESG背景下,传统商业向可持续商业转型,传统公益向战略型公益精进。
这个过程中正出现一个重要的特征,即企业或组织的传统边界正在变得模糊或开放,成生态化趋势演进。随着商业逻辑的引入,围绕着产品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闭环上的综合价值创造,生态化合作的厚度日益增加。这要求社会组织适应这一变化,调整自己的角色,进而在生态中发挥更强的作用。
吕建中认为,社会组织对于目标问题的洞察、分析、甄别、判断,也需要从原来的搜寻合作项目、解决问题、组织活动,进化到社会-环境-商业重大性议题为基础的战略设计的高度,将可持续性增长与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到自身战略规划当中来,掌握实质性议题分析和利益相关方管理的方法论,从而指导组织自身系统的运营和增长规划。
为提升社会组织在与企业合作中协同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效能,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商业的规律,更有深度地找到切入业务的入口,让社会力量成为综合解决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
吕建中表示,随着ESG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也日益成为社会化合作效率的客观诉求,从简单的捡垃圾、种树苗、做志愿,越来越多的细分专业技能正在衍生出新的需求,也为社会组织打开了新的服务空间,如应对气候变化、消费者行为改变、可利用资源的循环等。
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在与其服务或合作的企业开展工作时,也被要求具备与合作对象相匹配的ESG表现水平。否则,有可能会失去合作机会。
吕建中认为,企业家以服务受益人、参与者的身份深度体验公益,形成体验反馈。社会组织不断打磨公益产品,创造社会和经济的双重价值。同时,社会组织也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更加精准,将提升效率、品质的科学技术、管理手段等丰富的资源投入到社会创新中,带动更多社会公众的参与,增进社会创新创业的影响力,推动社会进步。
“公益✖商业”让可持续效益倍增
ESG为企业的可持续商业、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生代推动力量。在政府、企业、社会组成的结构中,社会组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影响将会越来越大。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为公司治理、环境友好、社会进步提供直接的诉求输入,同时也提供必要的参与。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现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离不开社会组织助力其实现这一综合价值路径的闭环。
吕建中总结出一套原创公式:N x B =S3。N即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社会组织主体),B即Business(代指商业部门或企业主体)。这两者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协同作用是乘积关系。
吕建中特别强调这二者的关系不是加和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成长的乘积关系,即缺一不可,且各方的努力因子应当大于1才能产生增值效应;其结果产生的价值放大作用体现在创造出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social value)、驱动商业正向发展的可持续性价值(sustainable value)、在共生的生态中获利于共享价值(shared value)的倍数增量。
“期望社会组织向着有生态厚度、有战略高度、有业务深度、有专业精度的方向上不断进阶,发展壮大。”吕建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