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专访张亚龙:ESG和可持续发展存在区别,未来企业或将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维度

2024/02/28 21:11公益时报 赵明鑫 梁惠棉

  编者按:可持续发展与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议题发展蒸蒸日上,但随之而来的是诸多争论。《公益时报》发起“ESG在中国”专题的目的,便是展示这个复杂的国际性话题,在与中国实际情况相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演化、进化和文化。须要声明的是,不同学者、企业、机构基于自身研究、观察,对于ESG的观点存有异同,我们希望坦诚呈现多方声音、观点、研究、实践,帮助读者朋友进一步思考可持续发展与ESG议题,更期待与读者朋友一同交流。

  “ESG在今年开始会有大的改变,将会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维度的研究,而不再抓ESG体系化的实施。”在接受《公益时报》专访时,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亚龙如此预测。

  对于ESG,张亚龙多会结合ESG在中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并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讨论。“有些企业的业绩和发展态势十分迅猛,但ESG评级机构的得分却很低。”相对于单纯推进ESG这一概念,张亚龙更关心ESG的创新概念,“即在ESG体系之下,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我们的关注点。”

  在他看来,“ESG是制造企业发展新的竞争力,SDGs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不过从决策层面来看,ESG和企业决策关系的融合度并不高,而可持续发展议题则更为融合。“企业不管是老板还是决策层、董事会,他们天天思考的问题就是企业未来如何发展,其决策体系就是围绕着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来设计的。”

  对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等热点事件,张亚龙则结合其团队曾经的实践案例,鼓励慈善组织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议题,从“大话题”中寻找“小切口”,拥抱可持续发展理念。

  CCER:寻找大话题中的小切口

  公益或者慈善组织,与ESG、碳中和有什么联系?

  在接受专访时,张亚龙颇有兴致地聊到公益慈善事业与ESG的联系。作为我国较早从事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的研究者和倡导者之一,张亚龙一直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议题。

  在2023年第十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以下简称“中国慈展会”)上,张亚龙的工作格外忙碌。“我们为慈展会打造近零碳展会,发布了报告,做了很多工作。”

  现场,张亚龙主持了题为“企业ESG赋能城市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的分议题论坛,探讨“公益+双碳”“零碳城市”等多个议题。

第十届中国慈展会零碳集市

  “公益力量是城市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慈善组织,社会利益攸关方就不完整。”张亚龙谈及这一行动的初衷,直言虽然社会组织有意愿参与这些工作,但“需要有效的参与方法和引导”。

  在他看来,目前公益慈善事业在可持续发展这一话题上,呈现“两头倒”的特点:一是公益力量在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时政策优势不明显;二是公益力量多基于责任导向,对于大量的民间社会组织而言,他们需要更多“小切口”参与“大话题”。

  对于慈善组织要参与的“大话题”,张亚龙以CCER重启为例。

  2024年1月22日, CCER在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式重启。张亚龙认为CCER重启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是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十分急迫。第二是涉及碳的政策,整个行业或具体企业,以及C端的居民行为,都在方法学的完善下逐步成熟,具备了交易的能力。第三则是交易所整个体系建立起来了。”

  在张亚龙看来,CCER从启动、暂停到重启证明,“CCER的社会意义非常明显。”这次重启至少影响三个方面:首先是观念和意识的改变,“在某些环节,碳的问题是伦理学命题,而非技术命题”。张亚龙以城市端居民的参与意愿为例,“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居民关注参与以后有没有效果,利益机制如何建立”,而CCER的重启则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这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必须要做的事情”。

  至于CCER这个“大话题”,张亚龙希望慈善组织能够关注在这一议题下“城市中的人”,这一“小切口”。

  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作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和实践者,张亚龙认为,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城市建设,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资源之间的平衡,“人”在其中的作用颇为重要。

  张亚龙以深圳为例,解释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

  张亚龙指出,在深圳人口快速聚集、产业迭代、城市更新、城市总体实力快速提升的过程中,城市的配套服务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而相较于健康、教育体系等短板,“城市的空间资源是最直接的短板”。

  “城市的空间资源稀缺,这意味着城市的废弃物,或者说资源的高效利用能力不足。这也是所谓大城市发展的通病。”张亚龙表示。

  像深圳这种超大型城市问题和发展的轨道之间如何平衡好,既能够把问题变成有效的机制,给发展赋能,又能够让深圳在未来十年或者在更远的未来保有发展能力?张亚龙认为,“关键还是要找到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和核心能力,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就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代表性而言,张亚龙指出,“其实大家都在围绕着人口、资源、环境、生态这些关键词,实现一个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均衡发展。所以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就是要实现多要素的均衡配置和最优化的逻辑。”

  在张亚龙看来,CCER的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向而行的。

  “城市可持续发展整个体系的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城市治理和人的这个行为隔离开。”张亚龙和他的团队试图从政策面推动生态和经济方面的项目,“最终实现人的幸福感、存在感和获得感,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张亚龙认为“CCER正好围绕着人与生态之间搭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渠道”,可持续发展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参与推动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资源环境方面和谐关系的机会,相应地,这也正是“CCER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同样要迎接发展机遇和挑战的,还有企业。

  在三大交易所发布可持续发展信披指引的背景下,“我们比较鼓励企业做可持续发展报告,而非ESG报告”,张亚龙直言。

  在他看来,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别:尽管ESG关注到了社会、生态和企业治理三个维度,但是ESG倾向于关注责任下的逻辑,这与可持续发展的逻辑不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重点是讲述企业如何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强调的是结果性的概念,ESG 报告则是强调企业做了什么。

  企业:如何走向可持续发展

  “头部企业应该尽早实现从ESG到SDGs的跨越。”张亚龙直言,“如果企业出口比重不大,企业就没有太大必要按照国外的ESG标准。”

  “头部企业的价值实际上不仅是自身的价值,它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导向。”张亚龙以苹果、特斯拉等公司举例认为,产业链的“链主”应尽早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企业未来发展路线图,这样才能够吸引投资人和社会的认可,得到供应链的响应。

  在他看来,ESG强调指标的对应关系,因为指标体系不匹配,供应链的下游企业较难建立对应关系,但SDGs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其宽度能够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对于ESG,张亚龙指出其两个功能:第一是盾牌的功能,ESG为企业树立一个保护伞,以应对有关监管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第二则是ESG对于企业融资赋能的能力,“这个是关键,如果ESG无法为企业创造融资价值,企业肯定不会关心ESG的。”

  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张亚龙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推动ESG发展,并且关注并探索ESG发展的更多可能,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工作便是“ESG数字化”。

  据张亚龙介绍,提出这一概念的背景有两个:

  其一,ESG所代表的三个板块中,企业往往在G(公司治理)方面相对成熟,这些体量较大的企业的OA系统往往较为成熟,企业治理层面的数字化水平较高。但在E(环境)和S(社会)层面企业存在数据严重缺失的现象,导致ESG披露精准度大幅度降低,而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话语权由此不断扩大。

  其二,ESG报告作为企业的数据库或是资源库,从企业编制第一份报告开始,随着企业存在,报告撰写也会持续进行。从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维度来看,如果企业有数据库支持,每一年的报告编制和工作开展便容易进行优化和比较,进而降低企业在ESG方面的投入。“因为ESG报告的结构相对固定,每个版块自身的数据都会有加工能力”。

  “企业ESG能力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撑。”张亚龙这样说。

  张亚龙对ESG数字化的作用展开了描述,“未来企业可实现的场景,需要有数字化支撑。比如说企业对于气候变化、生态或者社会发展的贡献,这些是靠情景模拟来实现的。而基础数据的成熟度就是情景模拟的基础。”因此,ESG数据库就尤为重要,张亚龙指出,“如果企业自己有ESG数据的能力,并且能够借助于平台的ESG数据库,这样的话,企业不管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抑或是对标国外标准治理,都有了更多决策优势。”

  除了推进ESG数字化建设之外,张亚龙还提到他们已经搭建的ESG创新网络。

  “ESG创新网络的基础已经搭建好了,主要是和PRME(联合国全球契约责任管理教育原则倡议组织)中国共同发出。”张亚龙说,“PRME中国从教育和商学的角度,围绕企业如何做好社会责任,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家的体系来建立。”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