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区新质生产力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已初步形成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但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当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社区治理中的“四化”问题
所谓社区治理中的“四化”现象,即社区治理主体单一化、社区治理参与主体老年化、社区资源开发浅层化和部门协同“关系化”。
社区治理主体单一化,社区工作者专业素养亟待提升。当前,从实际社区治理主体看,仍然以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为主,在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的指导下,负责本社区的治理,并未真正形成社区居委会、居民、社区组织等多方共治的理想局面。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社区工作者,其综合素养及专业能力仍显不足,对社区工作的基础知识、价值理念理解不深,对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工作技巧及新的数据治理工具掌握不足,在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方面主动性不强,及时回应和满足居民多元化服务需求方面力不从心。
社区治理参与主体老年化,中青年群体主动参与少。动员居民来参加社区各项事务和活动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从动员结果看,参与主体较多集中在老年人群体,而且集中在少数较活跃的老年人群体。这易导致社区活动的同质化,社区活动近乎等同社区老年活动。同时,此类活动的覆盖面窄,受益人数少。此外,那些表现积极、经常参加的老年志愿者,有时因为参与活动较多,出现过度疲惫,不得不安排一段时间进行休息。中青年群体参与社区事务较少,主动参与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导致社区治理的整体参与度不高,青年才智没法贡献社区治理,直接影响到社区治理的高质量发展。
社区资源开发浅层化,社会力量及社会资源的吸纳不够。社区治理的最终目标无疑是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合力解决社区问题,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但问题的解决、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各种资源的投入才能实现。当前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旧不够。社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当下开发较多的是社区人力资源,像纵向的政治资源、财力资源等开发明显不足。不仅如此,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如社会工作机构、社会慈善资源等,联动和开发的较少,无法助力社区治理效能的进一步发挥。
部门协同“关系化”,弱势部门参与治理话语权不足。社区治理强调不同部门的协同合作,以形成社区资源合力,共同处理社区痛点、堵点。落实到基层社区,“吹哨报到”机制,通过“全链闭环”响应,可以使不同部门推动资源向基层下沉,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但也不能否认在实际工作推进过程中,会出现部门之间协作的关系化倾向,即制度化合作乏力,所谓的合作是基于领导人之间的熟人关系。有些部门比较强势,在协同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有些部门则处于跟随状态,因种种原因不能有效发挥社区治理的本位作用。
发展社区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社区新质生产力是以社区创新为主导,革新传统社区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充分应用高科技于社区服务创新和社区治理创新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社区新质生产力,将有力回应目前社区治理中的“四化”问题。
发展社区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和工作效率。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主要工作者和劳动者,发展社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就是要突破传统,将新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带给社区工作者,使他们成为新的劳动者。通过加强培训和学习,社区工作者能够掌握社区服务的价值理念、专业技术和服务模式等,不仅有利于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能力,还能使社区工作者的使命感得到增强。除此以外,数字技术的创新使用,也能够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发展社区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实现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社区是各种资源的聚集地,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等,分布在社区的各个领域。在新质生产力理念驱动下,可以对这些劳动资料进行重新优化组合,打破以往资源各自分割,不能全面共享的局面,将资源进行有序、有效和高质量的配置,以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也能够从多方面满足居民的现实需求。
发展社区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更有能力和素质的社区工作者引领下,综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对社区物理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建设,将有利于营造宜居社区环境和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最终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对策
知识和技术赋能,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效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社区工作者的能力建设。发展社区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服务能力。通过进一步接受培训,社区工作者可以学习社区工作价值观、工作方法和技巧等,以提高社区工作者解决问题的专业性。不仅如此,数字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也能解决社区工作者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
参与和激励机制创新,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社区居民是社区事务的参与主体,没有居民的参与,社区工作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想的社区治理强调所有居民的广泛参与,且对于不同群体可采取不同机制和策略。居民参与的激励机制创新是应对居民参与动力不足的方法。可以事先了解居民需求,将居民需求与社区服务活动目标相结合,在寻求利益共同点的基础上,设计相关活动并动员居民参与。考虑将短期激励与长效激励相结合,既满足当下居民的获得感,又能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长期投入社区公共事务。
组织和协作方式创新,拓增社区工作服务资源。社区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种资源。除了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外,社会工作机构、社区志愿者以及社区慈善资源等都可以作为开展社区工作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尚未被有效开发和使用。可以通过组织方式和协作方式的创新,使不同机构和群体之间加强联系,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进而使组织资源聚合在一起,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以拓增社区服务资源。
党建和价值赋能,加强社区工作服务协同。社区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可以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和价值赋能,解决不同部门之间协同不顺的问题。通过接受党建课程的培训,激发广大社区工作者以更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精神,立足本社区实际,借助党建协调委员会、红色议事厅等平台,加强部门协同,不断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最终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讲师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孟宪红 彭善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