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组织 > 正文

从1.0到3.0 一个乡村儿童阅读公益项目的15年进化史

2022/06/21 21:53公益时报 皮磊

2022年6月1日,翻新改造后的麦地河完小“香江爱心图书室”正式投入使用

  ■ 本报记者 皮磊

  对孩子们来说,图书和阅读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尤其对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儿童来说,多读书、读好书意义更加不言而喻。然而,研究显示,虽然近年来乡村儿童阅读教育已有大幅进步,但儿童阅读城乡差距依旧十分明显:30%的城市儿童拥有80%的儿童读物,而70%的农村儿童只拥有20%。

  为乡村学校建设图书室,无疑是补足乡村儿童阅读短板的最佳方式。近年来,以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推动乡村儿童阅读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探索。如,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开展的‘香江爱心图书室’项目至今已实施15年。15年来,项目经历了从1.0到3.0版本的升级转型,数以万计乡村孩子从中受益。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创始人翟美卿表示,从建设标准化阅览室,到对阅览室全新设计理念、全屋精装修的升级,再到智能化、互动式改造……基金会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不断探索用新技术、新渠道为爱心图书室‘输血’扩容。‘截至目前,香江爱心图书室已走过15个春秋,给200多万乡村少年儿童送去了优质精神食粮,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涵养浩然之气。’

  从捐赠图书开始

  今年六一儿童节当天,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布河乡麦地河完小经过翻新改造的图书室正式揭牌。进入图书室,满满的现代感和设计感扑面而来,与人们印象中的乡村小学形成巨大反差:木质地板、多功能桌椅,现代化多媒体设备……一切都让人眼前一亮。除了阅读环境和硬件方面的改造,图书室的书单及借阅系统等都进行了优化升级,同时新增了互联网阅读教学支持系统。

  这一切,都得益于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实施的“香江爱心图书室”项目:11年前,该项目第一所标准化图书室就是在麦地河完小落地。这所图书室的变化也见证了项目多年来升级发展历程。

  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由香江集团于2005年出资设立,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非公募慈善基金会。彼时,中国基金会数量仅有千余家,整体上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基金会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聚焦什么方向?开展什么项目?”成为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创始人翟美卿的支持下,2006年年底,基金会组织的一支爱心队伍走进粤东山区汕尾,对当地山区小学的教学现状及孩子们对图书的需求进行实地调研。

  让调研小组没有想到的是,虽然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一些山区学校的状况仍十分落后:图书种类和数量匮乏且比较老旧,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和学习需要。有些学校甚至连一个最简单的图书角都没有。

  基于此次调研,调研小组又奔赴河源、惠州等地开展实地探访,深入一线了解乡村学校学生学习和阅读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工作人员将乡村学校和孩子们最急迫的需求整理成了调研报告,作为基金会日后的决策依据。根据报告内容,翟美卿提出了“建立1000个香江爱心图书室”的想法。

  2007年5月,基金会正式启动“五个1000计划”,即建立1000个爱心图书室、助养1000名孤儿、帮助1000个贫困家庭、奖励1000名贫困学生、吸纳1000名义工。“香江爱心图书室”项目逐步步入正轨。

  当时,项目以图书捐赠为主,截至2010年年底,共向全国22个省份的乡村学校援建919间爱心图书室,为20多万名学生捐赠50多万册儿童图书。截至2011年,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五个1000计划”全部完成,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图书室网络。

  令翟美卿至今印象仍十分深刻的,是孩子们在进入图书室前都会主动脱下鞋子,因为孩子们觉得“图书室铺上了木地板,担心穿鞋会踩脏、踩坏”。这也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乡村孩子对阅读的喜爱、对图书室的珍爱,也进一步坚定了她带领基金会投入乡村儿童公益阅读的决心。

  向标准化品牌化转型

  “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理念是,在做具体实事的同时探索与社会实际及发展相结合的公益战略模式。作为中国第一家国家级非公募基金会,我们也有义务在公益战略转型上起到带头作用,做一些互动式、标准化公益模式的尝试。”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理事刘楸妍谈到。

  为了解项目实施效果,厘清下一步发展方向,2011年,基金会联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以及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共同开展“香江爱心图书室”全国项目调研,回访了国内900多所图书室,并在调研基础上撰写发布《乡村儿童课外阅读情况调研报告》。该报告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乡村儿童课外阅读情况,同时也系统梳理了基金会过去几年来在项目运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下一步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此后,“香江爱心图书室”项目以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可持续化为发展目标,将图书室环境改造、家具配置、图书配比、后期运营等都加以规范化,并制作“乡村小学标准化图书室”执行手册,一切严格按标准执行。

  随着第一所标准化图书室落地,“香江爱心图书室”项目1.0版进一步扩展,2011年至2017年间,累计向全国19个省份及缅甸华人地区的乡村学校援建631间爱心图书室,捐赠约129万册儿童图书,累计捐赠价值超2600万元。

  2017年,“香江爱心图书室”项目迎来十周年。根据清华大学明德公益研究中心调研反馈,该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受益学校所在地对“教育均等化”要求的落实,也有效弥补了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图书资源匮乏的情况。

  调研表明,77%的受访学生非常喜欢香江爱心图书室,80%的受访学生表示图书室对其有很大帮助,项目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提升了学习动力,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项目创新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阅读类公益项目的发展,可复制性可持续性较强,与儿童长期发展政策环境高度融合。

  2018年,基金会制定了以项目标准化、主题品牌化、社群连接性、平台系统化为核心的行业引领战略,跨界整合了包括文化教育、媒体、公益及行业专家等多方资源;同时,项目制定了分类阅读标准,提供标准化书单、装修、家具、借阅系统和后期运营支持。

  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香江爱心图书室”项目2.0版在全国9个省份的乡村学校援建51间爱心图书室,捐赠超13万册儿童图书,累计捐赠价值超480万元。

  构建乡村儿童阅读支持体系

  随着参与项目的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增多,以及受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项目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持续高效服务项目落地学校的师生,项目开始探索线上化、系统化、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一方面,我们开始探索建立标准化、现代化、专业化的乡村小学图书室模型,在标准化书单、家具、借阅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可移动的多媒体教学一体机,为乡村学校提供可支持线上教学的硬件支持;另一方面,为保障校园阅读生态体系,香江爱心图书室项目3.0标准在迭代更新中,以打造‘美阅教师赋能计划’乡村教师阅读教学技能培训作为切入点,通过专业、系统、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乡村教师建立对儿童阅读的认识,掌握儿童阅读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通过开展线上线下主题活动,助力校园营造浓厚阅读氛围。”刘楸妍表示。

  2021年7月,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正式公布3.0版的爱心图书室项目标准。截至目前,项目已在我国广东、四川、贵州、河南、湖南、江西、湖北、山东、辽宁、内蒙古、甘肃等22个省份及缅甸华人地区建立1698所图书室,为超过200万名学生送去图书。

  在麦地河完小教务主任张永培看来,拥有一间现代化的图书室对于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阅读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张永培2007年来到麦地河完小任教,见证了“香江爱心图书室”从1.0到3.0的升级转变。

  “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彝族和傈僳族为主。那个时候宁蒗县属于贫困县,而我们学校位置又十分偏远。当时整个学校就五个班,每个班一名老师,所以连音体美这样的课程也开展不起来,更没有图书室及课外阅读课程。香江爱心图书室建成之后,学生们非常高兴,争着借阅图书,激动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现在我们开设了阅读课,同时也把一些自习课搬到了图书室。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这个图书室都非常满意。”张永培告诉记者。

  不过,虽然近年来乡村儿童阅读教育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参与其中的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越来越多,但儿童阅读领域的城乡差距依旧十分明显。记者在此前的采访中也发现,一些乡村小学虽然设有图书室,但图书种类偏少且内容陈旧,有的学校图书室甚至很少开放。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发动各方积极参与。

  2022年,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面向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发出招募,寻找“美好阅读共创合作伙伴”。同时,基金会还联合更多公益力量,共同推动乡村儿童阅读支持体系建设。

  翟美卿表示,基金会将进一步联动社会力量,整合优质资源,支持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村儿童阅读普及和推广工作,创新构建乡村儿童阅读专业服务体系。“我们将牢记教育公益初心,继续推进教育慈善创新,携手更多爱心企业家,以更大热情投身香江爱心图书室建设,努力推动全民阅读成为社会新风尚,共建书香中国。”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