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工作 > 正文

民政部举行社会事务有关工作新闻通气会 2020年是近年来寻亲成功人数最多的一年

2020/12/08 01:19公益时报 王勇

通气会现场

为方便各地救助管理机构发布受助人员寻亲公告,便于寻亲家庭查找家人,协助走失人员早日返回家庭而建立的全国救助寻亲网

  ■ 本报记者 王勇

  12月4日,民政部举行社会事务有关工作新闻通气会,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介绍了2020年度社会事务领域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据王金华介绍,2020年,民政部扎实推进救助管理服务。部署开展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会同中央政法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组织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推进,举办救助管理工作培训班督促落实。总体来看,专项行动推进有力、成效显著。

  专项行动期间累计培训干部职工近1.7万人次,有六千多名职工参加了专业水平测试,持有社会工作者证书的职工达到2447名,初步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业务合格、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全面开展了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安全隐患排查,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各地充分利用站内设施设备开展照料服务,累计从托养机构接回两千多名受助人员。

  对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人员大力开展寻亲服务,帮助1.2万余名受助人员回归家庭。为1.7万余名长期滞留人员办理了落户安置手续,让他们重新有了身份,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对反复流浪乞讨的人员,加大了源头治理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回归稳固机制。今年是近年来寻亲归家、落户安置人数最多的一年。

  强化站内照料职责

  专项行动提出要提升救助管理机构的照料服务水平,据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徐建中介绍,在专项行动中,为强化站内照料职责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一方面集中部署了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的安全隐患排查行动,组织各地对救助和托养机构开展全覆盖、无死角的拉网式排查,重点针对内部管理、生活照料、卫生防疫、食品药品安全、消防安全等环节,列出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限,截至目前,全国共检查救助管理机构和承担救助管理职能的机构、场所共2106个,检查托养机构1857个,有效防范化解了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着力强化站内照料的力度,要求各地按照“站内照料是常态、站外托养是例外”的原则,尽可能将站外托养人员接回站内照料,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共接回2千多名站外托养人员。

  江西省民政厅会同省公安厅、财政厅、卫健委共同出台了《关于开展长期滞留的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区域性站内照料的通知》,《通知》的精髓就是,按照“原地出资、代为照料、协同监管”的模式,将条件较好的设区市救助管理站打造为区域性站内照料中心,这样做大大减少了条件落后地区的站外托养人数,目前江西省已经建成了7个区域性照料中心,有242名长期滞留人员在站内得到了妥善照料。

  寻亲归家人数最多的一年

  救助管理工作服务对象成分复杂,有相当一部分受助人员无法准确表达身份信息,与家人失散。针对这种情况,民政部门在2019年就启动了以“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今年延续了这一主题并作为专项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部署。

  据徐建中介绍,首先,规定了救助寻亲七个规定动作,分别是: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登记、上传全国救助寻亲网、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进行人脸比对、在“今日头条”发布寻亲公告、在媒体刊登寻亲信息、进行人工甄别等。

  除此之外,鼓励各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自选动作,尽最大努力帮助滞留人员找到家人。北京市民政部门成立寻亲专班,帮助1002名长期滞留人员与家人团聚,并举办救助认亲会,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广东民政部门开发启用了“粤省事”寻亲小程序,群众只需要点击手机就可以实现亲人照片与全省受助人员照片的比对,首例群众自主寻亲仅用3秒钟就成功找回了失散两年的母亲。

  “这样感人的事例每天都在救助管理机构上演,专项行动期间,各地共寻亲成功1.2万余人,是近年来寻亲成功人数最多的一年,有力促进了家庭团圆、社会和谐。”徐建中强调。

  流浪乞讨人员是最困难、最边缘、最脆弱的群体,其中一些人因为个人或家庭的原因,不得已反复流浪乞讨。对此,专项行动中专门开展了源头治理行动,徐建中表示,主要有两个工作抓手:

  一是建立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对送返回乡的流浪乞讨人员由民政部门或救助管理机构帮助对接当地村(居)民委员会,衔接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帮扶,避免其再次陷入困境。

  二是建立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将辖区内精神障碍患者、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等易流浪走失群体纳入信息库,并通过定期回访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防止其反复流浪。

  在开展源头治理工作过程中,积极协同扶贫办等部门,齐心合力治标治本,目前,全国有2126个县级民政部门或者救助管理机构建立了返乡人员台账,2006个县级民政部门或救助管理机构建立了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帮助2568名有流浪乞讨经历的建档立卡人员对接当地扶贫部门进行帮扶,源头治理初见成效,有力服务了脱贫攻坚大局。

  集中对长期滞留人员

  进行落户安置

  在救助管理过程中,常常有一些受助人员,经过反复甄别也无法查明他的身份户籍,长期滞留在救助管理机构之内,游离在以户籍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成为一群“边缘”群体。做好这些受助人员的安置落户工作,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必然要求,是携手最困难的群众一起迈入小康社会的具体举措,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和党中央对最困难群体的关爱。

  “为此,在专项行动中,我们提出要集中开展一次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行动,让他们和其他公民一样依法享有登记户口的权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彻底摆脱生存困境,共享小康社会建设的成果。”徐建中表示。

  据徐建中介绍,落户安置行动得到了各地公安机关的大力支持,例如天津、河北、福建、山东、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会同公安机关联合印发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安置政策文件,并细化了落户安置程序。其中,天津市一次性为193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成为全国特别是直辖市落户安置的先行典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网民纷纷点赞,评价这是“制度之美,人性之善”,社会学领域专家评价“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民生兜底保障方面‘不落一人、不留死角’的决心”。

  专项行动截至到目前,全国批准落户安置1.7万余人,其中办理户口登记将近1万人,是近年来安置落户人数最多的一年。

  深入做好残疾人福利工作

  通气会,王金华还介绍了残疾人福利工作方面的进展。

  在持续落实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方面,指导各地加强同其他福利补贴政策的衔接,有效缓解了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截至目前,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已惠及困难残疾人1153万人、重度残疾人1433万人,年发放补贴金额约270亿元。指导各地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完善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管理,目前可支持实现全国跨省通办。会同中国残联研究起草《关于进一步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意见》。

  在不断推动民政精神卫生福利事业发展方面,利用“十三五”期间社会服务兜底工程资金、民政部本级彩票公益金和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各地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研究起草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和《关于积极推动政府购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地方规范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提供指导。

  在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或社会化照护工作方面,联合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召开2020年助推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的照护服务工作,精准确定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加大贫困重度残疾人康复工作力度。

  在“福康工程”方面,共安排资金3925万元,为深度贫困地区困难残疾人配发康复辅具11738件、完成手术矫治康复103例、装配假肢1501具、装配矫形器1766具。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方面,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启动第二批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指导13个试点城市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目前全国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试点工作已投入2.3亿元,服务惠及15.9万人次。持续加强康复辅助器具领域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不断完善康复辅助器具标准体系。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