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办学贤豪叶澄衷

  叶澄衷(1840—1899),宁波镇海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工商业家、社会慈善家。他仗义疏财,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兴教办学,与武训、杨斯盛并称为“近世兴学三伟人”。叶澄衷从自己幼年失怙、家贫辍学的身世中痛感穷人无力上学的艰难;从外强凌辱、国运多舛的颓势中,认识到教育科技落后给民族带来的厄运。在上海的一次慈善会议上,他犀利地指出:“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他以智者的远见卓识和善者的仁爱情怀,捐资兴建新式学堂,招收贫苦子弟上学,开平民教育及新式学堂之先河,清廷谕赐“乐善好施”“勇于为善”的匾额,予以嘉奖。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称其为“卓而不群”之“贤豪”。”

  助推商贸 开办商务学馆

  “五口通商”以后,西学渐进,一些有识之士倡导学习西学,兴办新式教育;一些勇于担当的爱国商人慷慨解囊,创办新式学校,培育有用于国家的各类人才。

  叶澄衷很早就看到了教育对企业经营乃至民族发展的巨大作用,也很早就利用自己的资金和场地兴办教育。早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为了适应商贸业务发展的需要,叶澄衷就拨出一部分资金,利用老顺记的场地、设备,组织成立顺记商务学堂,这是叶澄衷办学的发轫之举。该学堂以培育经商人才为目的,招收商号实习者入学,以粗通文墨者为主,业余学习,学期一年。学堂延聘外国人担任教员,教授英语及商务、关税等知识,让学习者能够粗通英语和商务。学员毕业后大多数由顺记号录用,实习后大多数分赴各分号工作。

  叶澄衷创办顺记商务学堂,一方面是由于新旧交替之际,受到西方教育文化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感受到上海开埠以后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商业发展的需要。随着上海的开埠通商,出现了一些新的涉外行政机构,如海关、各地行政长官涉外翻译机构等。这些机构急需一些会外语、懂业务的职员,这些职业成为士人,尤其是新式学堂毕业诸生竞相角逐的工作。叶澄衷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决定创办顺记商务学堂,招收员工学习各种商务知识。

  四年后,叶澄衷决定扩充顺记商务学堂。清光绪元年(1875年),他指派樊时勋负责,把位于外滩金陵东路一条弄堂内的老顺记14间仓库都改作学舍,改称为顺记商务学馆。与原来的顺记商务学堂不同的是,学馆开始招收企业外的青年。当时,叶澄衷的骨干企业已经发展到18家,为了培养企业适用人才,叶澄衷让阮可均负责招生工作,每年要各企业选派学徒与员工到商务学馆学习。学生利用晚上时间学习,学制一年,学杂费全免,还免费发给每个学生一只西式书包和一支自来水钢笔。顺记商务学馆是一所完全不同于旧学的新式学校,商务学馆聘请外籍教师授课,讲授机器设备及各种商业知识,主要学科有西洋会计、商务、税务、报关和英语,力求学以致用。第一期招收学员50名,学员毕业后,全部安排在叶氏旗下企业当练习生。那时社会上通晓外语又懂商务的人很少,清政府的一些机构和部门,也纷纷聘用商务学馆毕业生。许多人后来成为顺记各地分号的协理、经理,有的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城市的洋行里当买办,有的成为工商企业家。

  嘉惠学子 创办澄衷蒙学堂

  叶澄衷创办澄衷蒙学堂,说来还有一段小插曲——

  1898年一个闷热的夏天,叶澄衷带着几个助手去虹口张家浜(今上海市唐山路附近)实地考察,想在那儿办厂。路上看到一群孩子正聚集在河滩边玩耍,有的还打起了水仗。此时正值潮水初涨,在滩涂上逗留极易被涌上来的波涛卷走。于是,他就对孩子们喊了起来:“倷几个小囡,勿要再白相了,等一歇潮水来了,交关危险,快点回家吧!”没想到,孩子们不仅不听,反而嬉笑叫骂:“侬格老头子哪能介烦啦,阿拉白相关侬啥事体?”回到家里,他左思右想,认为儿童顽劣、不听劝告,原因在于上不起学,缺乏教育。联想到自己从小失学,艰苦创业的身世,无限感慨,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中。他决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捐资办一所学堂,让寒门子弟也能上学读书,养成良好的品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清光绪己亥年(1899年),是叶澄衷生命中最后的一年。这年初,他的身体渐感不适,让他寝食难安的是,还有许多想做而未做的事,尤其是创办学堂的未了之愿,他担心自己一旦撒手离去,便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叶澄衷周密地思考了办学目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学校名称等,筹划捐款、捐地数额,拟委托怀德堂诸位董事负责筹建学堂。清光绪己亥年九月十五日(1899年10月19日),叶澄衷写信给樊时勋、徐文明、陈瑞海、王海帆、阮星阶、曹雨岑和叶洪涛七位怀德堂董事,郑重其事地提出了筹建澄衷学堂的想法。

  怀德堂的董事们都是跟随叶公多年的部下、挚友,向来仰慕叶公的为人,他们深为叶公的智识和高义所感佩,决心全力筹办学堂,不负叶公之重托。于是,董事们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学堂的筹建工作。而此时,叶澄衷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临终前他还是念念不忘筹办学堂之事,遗命樊时勋等怀德堂七董事,各分号可议定值年制办理学堂事务,依次轮值,周而复始,由各商号经理分掌其事。他再三叮嘱家人:“学堂体制和一切规模与设备应完全由校长谋划决定,我子我孙应协力完成我开办蒙学堂的志愿,但不要参与学堂事务。希望大家同舟共济,力促其成。”

  交代完后事,一代商界巨擘叶澄衷走完了他六十年辉煌的人生历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三日(1899年11月5日)与世长辞。

  为了尽快完成叶公未竟的事业,怀德堂的董事们加紧筹办澄衷蒙学堂。第二年,学堂开工在即,为防止不法之徒惹事生非,怀德堂董事依例分别向苏松太道和上海英美租界会审分府呈文,请求官府出面保护。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1900年6月24日),澄衷蒙学堂在虹口张家湾破土动工,工程由山余记工头承包。“计造门楼一座,正厅后厅楼上下十八间,斋舍楼上下四十余间,每间约容学童十余名,厢庑庖湢咸具。”经怀德堂董事合议,推举樊棻为接洽办学的负责人,陈祖烈为建造校舍的经管人,并决定余下土地二十四亩待日后造屋出租,以充学堂经费,永续利用。该年十月,上海英美租界会审分府、苏松太道应怀德堂董事呈请,先后发布告白,晓谕民众:“毋得藉端阻挠,致干查究,其各凛遵毋违。”

  始料不及的是,由于学堂建筑工程浩大,学堂建到一半,叶澄衷所捐10万银两已用去大半,难以为继。其长子叶贻鉴又捐银10万两,终于建成罗马式楼房共计42间,作为教室、宿舍;2层楼房26间,用做膳厅;还有小养正里平屋15间;并设置了印书处、风雨操场。学校定名为澄衷蒙学堂,于1901年4月16日建成开学。

  澄衷蒙学堂落成时,在大礼堂两侧悬挂着根据叶澄衷遗言撰成的一副楹联:“余以幼孤,旅寓申江,自伤老大无成,有类夜行思秉烛;今为童蒙,特开讲舍,所望髫年志学,一般努力惜分阴。”

  澄衷蒙学堂是上海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出资创办的班级授课制的新式学校。首任校长刘树屏,江苏武进人,清光绪十六年进士,翰林院检讨出身;1901年7月,刘树屏请事假约一个月,由蔡元培代理校长。澄衷学堂从立校之初,便遵循校主叶澄衷的遗愿,以“诚朴”为校训,有序管理,严谨办学。以课程完备、理念先进、收费低廉享誉沪上,也备受朝廷青睐。光绪皇帝御笔书“启蒙种德”匾额,给澄衷师生带来莫大的荣耀与鼓舞。建校百余年来,澄衷学校培养的学生已逾五万,遍布海内外,涌现了胡适、竺可桢、陆俨少、吴一峰、李达三、单丽霞等一大批中华英才。

  回馈桑梓 兴办叶氏义塾

  叶澄衷在上海斥资筹办澄衷蒙学堂的同时,又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顾念着那些贫寒孤弱的家族子弟,决定出资3万银两,在镇海家乡建造叶氏义庄,购置义田,设立义塾,让无力上学的贫困子弟能够上学读书。1899年4月9日,叶澄衷给他族叔叶志铭(字洪涛)写信,嘱托他全权办理此事。

  不料叶公当年突然去世,遵照叶澄衷的遗愿,由叶志铭督建义庄。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开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建成,并购义田1312亩。叶氏义塾设在叶氏义庄之内,义塾建有大礼堂、教室、办公室、寝室、伙房等设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叶氏义塾开始招生,首招20名,限叶氏本族子弟。开办一年,叶氏义塾良好的教学效果吸引了四邻的求学儿童,他们都想进来就读,但因经费、设施所限,难以如愿。庄董叶志铭主动拿出一笔私款,在叶氏宗祠内增开一间教室,添聘塾师教授,使得叶氏家族外的附近学童亦有上学机会。

  叶志铭在扩大校舍和扩充招生范围的同时,还根据叶澄衷的遗愿在义塾中附设了一个女子学校。叶澄衷在上海租界多年,目睹外国女子和上海殷富人家的女子因为接受教育而形成的气质和风度,认识到女子读书的重要性。叶澄衷的几个女儿都在上海的学校学习过,气质风度自非寻常女子可比,后来也都出嫁名流,作为父亲的叶澄衷对此深有感触。所以临终前曾经叮嘱叶志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创造一个让家乡女子也能读书识字的机会。女子学校的设立,破除了自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理念,提高了女子的社会地位,使村里的女孩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给镇海乡村带来一股清新的教育之风。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叶氏义塾改名为叶氏中兴学堂,叶澄衷族弟叶雨庵出任校董,赵友笙襄助办理,聘请谢彤黼为首任校长。叶氏中兴学堂校舍由义塾改设而成,为前后两进,前进是教室、宿舍,教室对面是存放粮食的谷仓,中间为忠孝堂大厅,后进是饭厅、厨房和宿舍。学堂广开学门,允许异姓子弟入学。中兴学堂广延名师宿儒任教,添置校具,购置古今图书、运动器具、理化仪器以及西式乐器。总之,凡一校应有之设备,无不齐全。叶雨庵早年在上海追随叶澄衷经营五金业,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家乡各种慈善事等。他每日躬临中兴,处理校务。“雨公每天必先到同义医院,然后到中兴小学逐一办理公务,中午回家午膳。下午在叶家村周围与村民絮谈家常,巡视督促改进各项安全卫生设施。”

  叶氏义塾之所以命名为“中兴”学校,与义塾旁边小河上的一座“中兴桥”有关。因为年久失修,该桥破损严重,无法通行。于是叶成孝受哥哥叶澄衷之命将旧桥拆掉,在原来的位置上重新修建了—座新桥。桥修好以后,有人建议改掉原名,以叶氏兄弟的名字重新命名。叶澄衷知道后,极力反对,他说:“此桥本来无名,是我和弟弟成孝共同给它取的名,‘中兴’二字正好代表我和弟弟的心声,为什么要改掉呢?”于是桥的名字就一直保持着。现在义塾就在桥的旁边,正好以之命名学堂,这既符合叶澄衷兄弟的心愿,也符合叶氏后人兴办学校、振兴家乡的共同愿望,所以就选择了“中兴”二字作为学堂的名字,此后就一直延续下来。

  辛亥革命后,中兴学堂更名为叶氏中兴学校,实行初小四年、高小三年的七年一贯制。几十年来,中兴学校由于德智并重,中西兼容,学风淳正,哺育了一代代精英,如世界船王包玉刚,影视巨擘邵逸夫,建筑业巨子叶庚年,实业家包从兴、赵安中、包玉书等,被誉为“宁波帮的摇篮”。解放后学校一度停办,至1988年恢复重建,更名为中兴中学。

  叶澄衷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顺势而为,率先捐资创办新式学堂,惠及无数平民子弟,堪称“掀开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教育的宁波帮先驱”。(据《各界》)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