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废弃推动力报告》发布 三分之二“Z世代”系统掌握3R原则
近日,在第八届零废弃日之际,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BottleDream在时隔四年后,再次推出《零废弃推动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该报告通过“定量广角镜+定性显微镜+全球望远镜”的三维研究框架,以及提升意识、激发行动、养成习惯、扩散影响的“零废弃推动力飞轮”,发掘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群)的零废弃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解锁“零废弃推动力”奥秘。《报告》还深度挖掘了本土零废弃推动者在促进更多零废弃行动上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并用来自全世界的零废弃案例给更多人提供创意与经验,为对零废弃生活充满好奇却无从下手的年轻人,打造出一份看得懂、行得通、更好玩的“零”机一动生活指南。
《报告》相关数据显示,在零废弃意识提升方面,2021年,Z世代对零废弃的认知多停留在“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等具象行为,而2025年,66%的受访者已系统掌握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即减量化、重复使用、循环再生)。在养成零废弃习惯方面,调研显示,2025年身体力行实干派人数有所增加。其中,Z世代养成习惯的零废弃三大行为包括:优先选择可长久使用的耐用品(51%)、垃圾分类投放(34%)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27%)。谈及曾经尝试零废弃行动却未能坚持的主要原因,五成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外在配套资源不足。同时,调研中的60%受访者呼吁“更便捷的垃圾分类/回收站”,46%主张“环保产品平价化”等,也指向“低成本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当下Z世代零废弃实践“认知深化-行动分化-习惯波动-影响扩散”的动态轨迹,唯有将零废弃与年轻群体的“现实生存逻辑”——时尚、省钱、省力、好玩、社交认同深度绑定,才能推动零废弃生活生生不息。
另外,《报告》深度访谈了10位本土零废弃推动者,从他们持续且有效的零废弃行动中,探索中国式的零废弃破局路径。围绕如何提升Z世代的零废弃相关意识,可持续博主苏一格表示,“零废弃要和日常生活有相关性,比如健康、省钱、缓解年轻人的情绪压力。”
对于如何激发零废弃行动,“RE星球”发起人江文华积极探索更多元且有趣的用户参与方式;诺路环保创始人吴骁认为创造干净、友好的分类场景本身就能降低行动门槛;而蔚蓝地图马军则选择降低门槛、即时反馈、机制保障和情感联结,他坚信,只有让公众对零废弃理念的认同,转化为日常习惯,解决知行差距,才能形成社会新常态。
谈及养成零废弃习惯的心得时,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徐进表示,“要找到每个参与者的养分需求,让零废弃行动成为滋养关系的介质”;科莱美特气候青年秘书长则分享了由其机构设计的多层级青年赋能体系是如何助力持续进阶,帮助习惯养成的;“R立方”创始人张淼用真实案例解读,为我们所在的生活系统设计零废弃解决方案,就是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
本土推动者们也在积极发挥零废弃实践的影响力,零活实验室创始人汤蓓佳老师强调通过社群的力量,让零废弃志愿者有连接感,从而扩大零废弃影响;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及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发起人和负责人张雪华老师则主张通过多维社会场域构建“个人-社区-机构-企业”多方参与的零废弃生态网络,以此来扩散零废弃实践影响。
为了让Z世代能从全球视野中获得更多“零”感,《报告》还特别精选了30个优秀国际案例作为“开挂指南”。全球的行动者们已经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数据表明:可持续本就是一种探索人与自然如何更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零废弃的开始只需一点“零”感,就能收获时尚、环保又有趣的新鲜体验。正如《报告》所分享的: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无数个“零”感瞬间的累积,终将让改变发生。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纵深发展的2025年,全球零废弃实践正在逐步迈进“知行转化”阶段,每个个体都可以用行动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