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要闻 > 正文

全国15位村支书、村主任“问道”乡村振兴 北大国发公益“村长工作坊”赋能解惑

2021/07/15 09:59公益时报 张明敏

  “我的想法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自己这么多年在外经商的社会资源,帮助村里经济快速发展。”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赵庄子村的村支部书记韩春光在“工作坊”的申请表上重重写下这句话。

  “乡村‘空心村’问题较为严重,我们现在正在打通产业经济的堵点,带领村民致富,希望得到校方帮助。”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咀头村的第一书记齐向宇在课堂上郑重提出诉求。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

  在乡村,不少村主任、村支书、第一书记都扮演着致富带头人角色,他们通过转变观念、社区营造、社区发展助推乡村前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在时代前端。

  “如何用好政策红利、释放改革活力、共创乡村魅力”成为乡村领导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7月9日至11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社会行动与创新实验室、北大国发院公益委员会共同发起的首期“乡村振兴·村长工作坊”(以下简称“村长工作坊”)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7省1市的15位村支书、村主任,作为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共同问道乡村发展。

  全国15名村支书、村主任入选

  “集体经济合作社,是否引入股份制改革?”、“乡村振兴中村民收入如何提高?”、“乡村活动如何调动村民积极性?”.......一个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问题抛向台上专家,一个个实用的答案即时反馈给现场学员。

  “村长工作坊”特邀政府部门、学术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专家为村长们解惑。韩春光是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赵庄子村的村支部书记,1977年出生的他,早年在外经商,干过工程,开过建材商店,积累了些社会资源。2012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他在“村长工作坊”申请材料的个人背景一栏中写道,希望通过自己这么多年的社会资源,帮助村庄发展,并给出治理计划。

  第一个3年,转变观念(已完成)。该村风貌焕然一新,村民自愿加入志愿服务,成了全民义工村;第二个3年,社区营造(已完成),村内建起了养老住宅、社区学堂等。第三个3年(进行中)社区发展。规划建立乡村民宿在内的8大乡村发展模块,正在进行招商工作。

  申请材料很快被递交到了公益委员会评审组,希望发挥自身优势带动村庄发展的强烈诉求吸引着评委。最终,韩春光顺利通过评审,成为“工作坊”的学员。

  齐向宇是中国银行扶贫队派驻到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咀头村的第一书记,在此之前,他在中国银行总行全球市场部从事外汇交易工作。作为第一书记,齐向宇带领村民坚定信念、敢闯新路,通过招商引资振兴村集体产业经济。

  当前,农村一些地方“空心村”现象(青年出村,老少留村)较为严重。齐向宇想办法为村里建起活动室,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引入外部社会力量活化乡村。

  齐向宇的申请被递交给多位评委,经过严格评估成为学员。

  与韩春光、齐向宇一样,“村长工作坊”在全国录取的15名学员都有着共同特点——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立志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这种主观能力性是能够入选必备的条件。

  传道、授业、解惑

  成功入选,有着较好的乡村治理“业绩”,但韩春光、齐向宇也面临着烦恼。

  咀头村已进入到社区发展阶段,规划建立了乡村民宿在内的8大发展模块,急需资金引入。

  “接触过一些企业,也与部分企业正在洽谈,有的已达成投资协议,但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社会资本能够有序参与,大家共享社区发展治理的成果。”韩春光说。

  与韩春光烦恼不同的是,齐向宇看到村里“空心化”严重,正想着如何利用村里现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让青年回乡,参与乡村振兴。

  “青年劳动力都出村了,剩下的就是老人、儿童,这让村子发展较为受限。推行何种产业能够助力乡村发展,成为当前急需要跨过的门槛。”齐向宇说。

  “村长工作坊”让15位学员均提交了“行动计划”,提出诉求、满足需求、共创共享。韩春光、齐向宇将自己的愿望也写入其中。

  按照“村长工作坊”的计划,公益委员们将会对这15位学员的愿望开展针对性研讨,提出解决方案,对接相应资源,共创发展。

  “通过学习,我们对乡村振兴的国家政策、现有规划、未来发展有了全景式了解,今后工作发展方向更加清晰明确,但更希望校方能对现有需求有个对接。”韩春光说。

  根据“村长工作坊”安排,这15位支书、村长的诉求将被从“点”、“面”两方面予以回应。

  “面”上,向全国乡村发出招募邀请,组织专家评审了解需求,选出一批优秀支书、村长,通过公益委员会培训赋能。

  “点”上,后期公益委员会在赋能乡村中选出3至5个村作为特色村,纳入北大国发院重点助推对象,通过校方智囊、公益委员、社会行动与创新实验室等多方资源共创协作,打造北大国发院公益教学案例,让特色村变成“网红村”,带来更加正面的发展优势。

  公益委员 家国情怀

  2018年12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公益委员会成立。从2000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立至今的历届毕业生中挑选了50名成员,作为北大国发院公益委员会首届公益委员。这些委员在不同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又有着公益理念和情怀。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公益时报》社社长刘京是北大国发院EMBA2000级学生,在公益领域驰骋20多年的他有着对公益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怀。

  余毅是北大国发院BiMBA的一名毕业生,后被选为北大国发院公益委员会秘书长。

  王超,北大国发院教授、社会行动与创新实验室创始人、北大国发院公益委员会学术主任。

  随后,北大国发院历届毕业生陆续加入,公益委员会委员数量不断扩容,公益初心更加坚毅。

  余毅坦言,最初主持这个公益委员会之时还有很多顾虑,50位公益委员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认知,大家对公益的理解各不相同,相互“磨合”就成了家常便饭。

  “村长工作坊”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为这种“磨合”提供了平台,“让50位公益委员组成了一个新的公益类EMBA班级,班级成员首先要达成共识,共同把班级建设好,班级才能为社会做点事。”余毅说。

  北大国发院公益校友会成立以来,2年多时间一直在找寻机构发展方向,时常通过学习交流、实地考察、会议商谈等形式让委员们统一认识,探寻公益真谛。

  经过多轮商讨,“基础教育”“公益体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4个方向被公益委员们认定为发展方向,而“乡村振兴”主题又被公益委员会推崇首先实施。

  中国社会问题方方面面,怎么去找寻,需要大家一起来共创。为此,公益委员们前往河北雄安,北京大兴、通州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发现当地需求,提供精准服务,通过国家发展智库、校友特色资源、社会创新实验等3方面结合,共同促进。

  2021年5月14日,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调研团,来到位于河北中部雄安新区的安新县,开展为期一天半的“村长交流坊”活动,与周边七个村庄的村委会主任深入座谈交流,并到部分代表村庄进行了实地走访,倾听需求、优化资源、助力帮扶。

  经过反复打磨,“村长工作坊”项目孕育而生。

  2021年7月9日,北大国发院公益委员会首届“村长工作坊”开启问道模式。

  “村长工作坊”是北大国发院公益委员会第一个对外公益项目,入选学员设定准入标准,通过向公益委员会委员征集和社会招募的双重形式接受申报者,每位申报者都面临5位面试官“拷问”,综合测评得出结果。

  全国7省1市15名村支书、村主任入选首届“村长工作坊”。学员分为3类,包括“基层工作多年的支书、村长”“高等院校毕业选调生”“基层挂职的第一书记”。

  余毅表示,面试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面试者要有带领乡村发展的强烈诉求,这一点被最为看重,我们期望是授人以渔。

  余毅表示,这只是公益委员会从0到1的过程,也是走出的第一步。“村长工作坊”是一个长期性项目,后续将打造“村长班”进行定期培训,时间规模都将有所变化,计划更长远。

  强大师资 传道赋能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

  乡村振兴战略是多层次、多主体、多方面协同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旨在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方位的全面振兴;亟需让跨组织、跨领域、跨层次相关方协同共创,

  开班仪式上,校方及多位专家学者寄语、解惑、传道。

  刘京在“村长工作坊”开班仪式上表示,“村长工作坊”主打“共创”概念,需要参与者共同创造、创新、创优。村支书、村长,公益委员,课程教授都是“共创”成员,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应对挑战、彼此成就。

  刘京指出,乡村振兴20字方针中,“产业振兴”不忘“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对应“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成为最终目标。第一是产业,第二是治理,产业振兴需要商业模式,治理有效需要资源整合。

  北大国发院公益委员通过在“产业+治理”两方面为乡村赋能,将乡村资源发挥至极、优化配置、协调关系,寻找解决乡村振兴中的社会问题。打造经典案例,形成参照标准,共享发展成果。

  北大国发院助理院长王敏表示,开展“村长工作坊”十分重要,人才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的一环,学校方面将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支持公益项目开展。

  “工作坊”主办方之一,北大国发院教授、社会行动与创新实验室创始人王超带领学员开场破冰,他指出,每一个人都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创造者,并给出4点提议,第一回答问题不应给自己设限;第二不用急于判断对方对错;第三让自己生产更多想法;第四在他人想法基础上创造改进,引得学员积极投入。

  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副司长王宾作《乡村振兴的若干重要问题》报告,回顾了中央文件对乡村振兴的描述、认识、目标及愿景。乡村振兴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基层人员及社会各界共创推进。他指出,乡村振兴并非将农村建为城市,而是要将乡村在建设中创新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特邀咨询专家、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陈存根作《乡村振兴的产业政策与落地实践》授课,他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将大力支持“三农”产业项目,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以扶持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产业强镇等重大项目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作《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他以“试错中总结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主题,讲述了自己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同事们在四川大凉山、四川德阳民乐村、青海甘达村等地实施各个乡村扶贫项目实施的经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以“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为主题,从当下乡村的现状、第一类村庄的振兴“农村产业振兴与乡村体面”、第二类村庄的振兴“乡村活化与乡村价值提升”等三个方面,对乡村振兴进行解读。

  北大国发院公益委员会秘书长余毅表示,选择乡村振兴作为公益项目的落地方向,因为我们正在探索中国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这需要专业方法和科学体系。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50位校友愿以“村长工作坊”为契机,大家合力、携手共创、赋能乡村、共促发展。

  校友公益 未来可期

  当前,北大国发院的许多校友不仅是活跃在中国经济发展一线的企业家,更是践行公益的杰出代表。他们思想活跃、富有爱心,对社会创新治理、民生福祉发展,拥有丰富的思考与可贵的实践。这群志同道合的校友们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公益而发力,其能量和效应值得期待。

  2018年12月22日,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成立,旨在通过创新的组织形式参与社会治理与创新实验,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2019年4月和5月,校友公益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大会及会长工作会,探讨公益委员会工作学习方向,确定出4个发展方向,城乡协同发展、基础教育、精准扶贫、公益体验。同时,推出“剧变时代的社会创新”活动成为校友公益委员会成立后的首次学习类工作坊。

  2019年10月10日,校友公益委员会的三十余位委员重返校园,在环境优雅的“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参加校友企业公益研讨暨第二次会长工作会,集体研讨了北方投资集团的中职教育项目,并对校友公益委员会的下一步行动进行了深入探讨。

  2021年5月14日,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调研团,赴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召开“村长交流坊”,调研乡村振兴发展需求。

  整个项目过程中,公益委员会委员们都以各种形式参与其中。

  “村长工作坊”前期,班主任、辅导员等岗位都被积极争取。项目进行中,公益委员又积极赋能,多个委员集合包村,担任名誉村长,在产业、人员、资金端发挥校友力量。争取几年时间,让村子看到实实在在变化,再复制其他村子。

  7月11日,历时3天的北大国发公益首届乡村振兴村长工作坊正式结束,3天研学中,学员们还去往北京市大兴区赵庄子村参观,举办乡村振兴共创座谈会,开展学院行动计划等。

  在“村长工作坊”班级群里,来自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的村支部书记胡气新留言到,“把问题变成优势、把短缺变成资源、把需求变成骄傲,王超教授和国发院的老师把金钥匙交给了我们,是乡村振兴中不是答案的答案。感谢您们辛勤的付出!”

  “看到这样的反馈,感觉我们‘村长工作坊’的方向是对的,我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余毅说。

网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