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自述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视觉
   第14版:国际·人物
   第15版:国际·新闻
   第16版:国际·案例
12名大学生“七夕”搭鹊桥
黄奕聪慈善基金会(2011)年度工作报告摘要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自述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视觉

第14版
国际·人物

第15版
国际·新闻

第16版
国际·案例

新闻内容
2012年08月2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浪漫善举 报名遇冷
12名大学生“七夕”搭鹊桥

    马宾一家在爱心宾馆相聚度七夕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8月23日,是有中国情人节之称的“七夕”。这一天,河南郑州建筑工地的钢筋拆卸工王彪斌高兴不已,进城务工的他可以与相隔150公里、远在河南洛阳的妻子见面了。王彪斌说,这是他们夫妻在今年过完年后的第一次见面。

    当天和王彪斌一样幸运的还有另外28名进城务工者,他们与家人的见面地点则统一安排在河南当地一家星级酒店。“七夕相聚,享受一晚奢华”,帮他们实现这一切的是河南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12名大学生,他们利用暑假打工凑齐的12000元,在“七夕”当晚订到40间酒店客房,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相聚。

    接受面对面报名

    “听到身边一个农民工讲电话,电话那头是他妻子,近期非常想来看他。丈夫因路费、住宿等花销问题希望妻子等到过年再见面,当时我就想帮助他妻子实现心愿。”付云鹏对《公益时报》记者说。

    付云鹏是河南郑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大三学生,暑假在建筑工地实习,听到工友两口子的相思电话后产生了想帮助他们的想法。晚上回到宿舍后,将这个想法告诉给同学,“当时大家都还没想好怎么办这事。”

    “两天后便是‘七夕’,我们可以在这天帮他们相聚。”付云鹏对同学们说,这个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赞成。随后,学校与建筑工地结合紧密的专业中,建筑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共有12名同学各自拿出1000元,凑齐12000元准备实行他们的计划。

    “通过媒体发布消息这是我们首先想到的。”付云鹏说。17日,一篇名为“架起爱心鹊桥——七夕农民工夫妻会倡议书”的帖子出现在网络上,并引起网友热议。18日,当地媒体大河网刊发了这条消息,接下来的几天付云鹏手机电话不断,当地一家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和一家爱心连锁酒店找到了他,表示愿意参加活动。

    虽然媒体炒得“热火朝天”,农民工兄弟却“岿然不动”。“农民工很少上网,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个消息。”对于这种结果,付云鹏等人趁周末,分头去郑州的建筑工地,接受农民工“面对面报名”。 

    12名学生分别去了河南省金贸学院、郑东新区贾岗新村安置房、日产企业厂房等建筑工地,当天登记了想参与活动的十多个家庭。

    他们分析报名受冷的原因:“一是上班时间不允许;二是妻子在老家带孩子,来郑州一次不方便;三是有人害羞。”

    有的进城务工人员担心去酒店来回车费花销而不参加活动,当地一家劳务公司老板黄德宝对记者表示“我公司的务工者路费花销公司全包”。接受订房的爱心酒店总经理张二刚也对记者表示“愿意提供15间免费房”。

    经过几番商讨,最终“七夕相聚计划”报名者由原先10多个家庭增加到38个,免费房由原先15间增加到了40间。

    “七夕”夜 29个家庭入住

    8月23日,是登记的38个进城务工家庭入住酒店的日子。爱心酒店之一的总经理张二刚向记者介绍:“酒店方面为他们准备了10几桌席和节目表演,还免费为每个家庭提供一套高级毛巾。”酒店还在每个房间准备了玫瑰,希望他们能够充分享受浪漫一晚。

    晚七点,进城务工者陆续来到酒店,出示完相关证件、办完手续后入住。“晚餐不错,基围虾、大盘鸡都有,还有演出,好久都没吃上这些了。”王彪斌说。

    付云鹏告诉记者,这38个报名家庭当晚并没有全部入住,只入住29个家庭赶来,还有9个家庭临时有事没能过来。

    至于这9个家庭未能赴约的原因,劳务分包公司老板黄德宝对记者分析说:“一是路途遥远,二是与当地‘四季欢乐园’(游乐园)游园时间上有冲突,三是入住需要带齐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四是时间紧张怕影响第二天上工。”

    “果盘、毛巾都不敢动”

    据记者了解,大学生为进城务工者构筑“七夕团聚之夜”虽然使其享受到从未有过的奢华,但也折射出当前进城务工者的生活窘境。

    记者第二天再次联系上王彪斌,电话那头的他已经在工地上开工了,旁边不时传来钢筋“咔、咔”声,“那晚我们睡的很好,但宾馆里好多东西,我们都没有动过,洗漱用品都是自己带的,果盘、毛巾啥的怕收钱,取电是服务员帮忙插卡弄的,不知道咋弄。”王彪斌这样说。

    “离我们的生活差很远。”黄德宝也深有同感,“未动果盘、毛巾,不会自取电,实际上反映这些进城务工者与社会普通生活者的巨大差距。”

    由于此事连续几天都被当地媒体密切关注,当晚有大批媒体守候采访,这些进城务工者有些人没有很好的休息。第二天天还未亮,大部分人就在宾馆匆匆退房、赶赴工地,开始一天的辛勤劳作,也继续夫妻两地的“分居生活”。

    “在宾馆住了大概有六小时吧,我们很感谢这些学生的。”王彪斌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