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自述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视觉
   第14版:国际·人物
   第15版:国际·新闻
   第16版:国际·案例
知识返乡青年的生态村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自述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视觉

第14版
国际·人物

第15版
国际·新闻

第16版
国际·案例

新闻内容
2012年08月2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知识返乡青年的生态村

    农民山地自行车赛

    博学生态村发展理事会创会理事长陈统奎

    花梨之家民宿

    ■ 陈统奎/文

    我是一名记者,却梦想做社会企业家。我创建了博学生态村及其发展理事会,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开发了海南岛第一条山地自行车赛道,修建了用于培训农民的文化室并请姚明题写牌匾,开张了“花梨之家”农家乐,吸引其他乡亲一起建设民宿,此外还带领蜂农创立“火山村家蜂”蜂蜜品牌……一个小山村开始走向更大的舞台。

    很多人惊讶:真是很特殊的一个创业者耶,他搞一个生态村,还说什么社区营造、社会企业等一堆新概念,少见!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称我们这类人为“知识返乡青年”。

    一条赛道

    启蒙我走向“生态村道路”的是一个叫“桃米生态村”的台湾小山村,它距离日月潭不过15分钟的车程。1999年“台湾921”地震后,一对夫妻记者——廖嘉展和颜新珠,放弃台北的繁华,放下笔杆子,创办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与在地居民一起打造出来的一个“社区理想国”。地震前,桃米是一个传统农村,经济凋落,年轻人纷纷逃亡都市谋生,还因为埔里镇的垃圾填埋场在村落附近,自嘲为“垃圾村”。如今,桃米变成了游客青睐的“世外桃源”,一年游客量超50万人次,光旅游这一块营业额就有1亿多新台币,即2200多万人民币。

    2009年9月,我第一次来到桃米生态村时震撼了。记得那是一个傍晚,我在台北淡水河边看着夕阳发誓,我要学习廖嘉展和颜新珠这对夫妇,回老家创建生态村,让生我养我的博学里古村落打造成享誉全中国的观光乡村。从台湾回来一个多月后,我就真的回海南岛创建了博学生态村发展理事会。你可能不相信,我们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存款,我却号召村民修建一条耗资数百万的山地自行车赛道。

    我们村委会党支部书记王传生是一个“智多星”,他给我出了三条主意:一、所用土地请村民捐;二、施工资金先请施工队垫付;三、物料费向村民借款。

    我这样说服村民捐土地:“假如你有一亩地,你捐了2分修路,但发展后,你剩下的8分地比现在一亩地还值钱。”村民们个个是“理性人物”,一条长3公里,宽3.5米的山地自行车赛道所有土地,他们轻轻松松地捐出来了。按我们当地征地标准计算,差不多200万元。

    向村民借款买物料铺路就更显社区团结与合作的力量了,我自己带头借了2万元,理事会理事们纷纷带头借款,有的近万,有的几千,最少的100元,我们很快凑了近10万元,不到3个月就把一条山地自行车赛道修出来了。3个多月后的2010年2月26日,我们就承办了海南省自行车联赛山地越野赛,轰动海南岛。

    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我们怎么敢“负债发展”?奥秘是,我在桃米生态村学习到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对的事情,做,就对了——如果你能感动自己一定能感动别人,只要你勇敢走出第一步,一定有人支持你。

    果然,当我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后,区政府马上将我们列为文明生态村优先发展试点,并拨款修建文化室;省台办则邀请桃米生态村代表来海南与我们缔结姊妹村;省自行车运动协会也给我们捐款……真的,只要你能够成功迈出第一步,一定有很多人愿意“成人之美”!

    大家一定感兴趣,我们后来是怎样把欠款和借款还掉的。施工费用我们用政府拨款还掉了,省自行车运动协会的捐款我们继续用于路面改造,而村民借款部分我们一直到2011年7月份才还清。海南岛中线高速从博学生态村经过,征地补偿款村集体提留2%,我们有了这笔收入才有能力还清村民借款。老实说,当初我并不知道有这笔钱,只是抱着一个念头——一定有办法解决,至于那个办法是什么我不知道。“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创业过程很重要的一个信念,因为你总是在有限资源的局限下做事,关键是你怎么凭借自己的智慧、借用他人的资源和明天的资源来解决今天的问题。

    一所“花梨之家”

    2010年12月,博学生态村创建一周年之际,我们第一家农家乐“花梨之家”开张试营业。我们没有走商业化的道路,而是把自家庭院整理了一下,并为厨房添置了必要设备,就是一家“农家乐”了。为什么起名为“花梨之家”呢?原因是,我爸爸是个花匠,在院子里培养了200多棵盆景,其中以海南黄花梨树为顶级品种。这个“世界第一木”,育有60多棵,每棵被人估价在万元以上。这些花梨盆景不仅美化了庭院,而且是我爸的代表作,也算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我让家父带头开“花梨之家”农家乐,目的是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农户转型。它要告诉博学生态村的村民,从传统农村转型向生态旅游村这个梦想是真实的,而且有一天是可以梦想成真的。有了带动,现在博学生态村很多人家也动起了盖农家乐和家庭旅馆的念头。很有意思,我们开业之初,有些村民讲风凉话说:“这个农家乐是开起来养蚊子的吧?”岂料,我们短短几个月营业额就超万元。村民开始关心,并询问“营业额的5%上交村公积金”这个承诺我们是否兑现。一万元在很多人眼里不是什么钱,但它却是我们村一般农家一年的总收入。

    2011年春节前,大学毕业的二弟陈统夸返乡当“花梨之家”经营者成了海南当地的新闻人物。南国都市报以《大学生回家当农家乐总经理》对他的举动进行了报道。因为,他也是一名“返乡大学生”。

    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罗家德跟我说,台湾生态社区营造有3种模式,一种是政府推动型,成功率小;一种是NGO帮扶型,较容易成功,桃米生态村即是成功范例;另一种是,返乡知识青年型,成功概率最大,台湾有很多成功案例。中国内地还没有一例社区营造成功范例。二弟算比较早迈出步伐的一员。

    他说,二弟很勇敢。

    一个蜜蜂共和国

    我们是远近闻名的一个养蜂专业村,是一个把蜜蜂称为老板的地方。于是,我们想有一个符号,一提到它大家就会想起我们——“蜜蜂共和国”

    我们决定从蜂蜜品牌化出发,先做产业,再回头做文化。2011年上半年,我和二弟多次带村里的养蜂合作社成员开会研讨产业发展之路,最后讨论出“火山村家蜂”这个品牌,但讨论到共同出资申请商标、设计包装和产品营销等细节时,争论发生了。因为各个成员的养蜂规模不一样,出资额问题很难统一意见,其中规模最小一位甚至放言:“做什么品牌?没意义,我不出这个钱。”他家蜂蜜产量少,“即使你们把价格提高一倍,我们家也增加不了多少钱”。这种短视和这种发言,影响了其他成员,有的跟着追问:“能成功吗,假如不成功我们投入的钱不就打水漂了吗?”

    接着来的分歧是品牌设立后,怎么销售的问题,是各家蜂蜜统一收归合作社来销售,还是各家交一笔管理费各自贴牌销售?其中最难的地方是,无法做到股份制,各种养蜂规模不一,而养蜂技术又影响到产量,还有蜂种不一产量也不一样,如此多的变数决定了,只有“包产到户、包销到户”才能保障每一个蜂农的积极性。

    2011年7月,我们第一次到上海“农好农夫市集”展销,一个多小时内带去的几十瓶蜂蜜销售一空。这些中产阶级的反应是,价格贵一点点,但是与进口蜂蜜相比,又非常划算,如果是真正的原生态蜂蜜,他们一定愿意替代进口蜂蜜。

    “火山村家蜂”要做的是,让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建立联系,消费者知道生产者的产品价格在市场中的位置。生态蜂蜜是有点贵,但消费者愿意支持和购买。我们每一瓶蜂蜜的瓶贴都留一个位置给生产者亲笔签名,这是生产者的承诺,以此建立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任。同时,对生产者这也是一种监督。我们不走超市渠道,坚持走“社交网络”模式,通过口碑营销和微博营销。2个多月的微博营销试验显示,城市消费者对原生态产品确实有需求,我们也已经累计了近2万元销售额。我们设想第一年做到10万元销售额。

    博学生态村愿景是,从一个传统农村,转型成为一个结合有机农业、生态保育和休闲体验的观光乡村。我相信,以原始村落为基础的生态村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作者系南风窗时政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