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全国两会
   第04版:全国两会
   第05版:系列报道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社会创新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人物
   第13版:慈善榜系列报道
   第14版:专题
   第15版:国际 案例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捐赠不是是非题
是选择题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全国两会

第04版
全国两会

第05版
系列报道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社会创新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人物

第13版
慈善榜系列报道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国际 案例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3年03月1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安利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匡冀南:
捐赠不是是非题
是选择题

    采访匡冀南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他办公室对面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公司党员在分享学习十八大的心得体会。这是一个颇有趣的画面:他们一边互相称呼着悦耳的英文名字,一边讨论着“五位一体”和“中国梦”。

    从迪斯尼到安利,他有着丰富的跨国公司工作背景,又对中国政府的办事规律了如指掌。“我从不认为我们的政府是个难沟通的政府。”

    于是,安利基金会一直在中国平稳发展,其方法或许在于其目的和判断的明智:“我在登记时也咨询了一些官方的意见,比如儿童领域有很多问题,哪一部分是政府擅长做的,哪一部分是政府希望做但目前国家资源又不能完全覆盖到的,那我们就做后面的部分。”“沟通、效率、技术含量”被他多次提及。

    ■ 本报记者 张木兰

    《公益时报》:安利公益基金会是外企首家在民政部注册的非公募基金会,在申请注册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匡冀南:安利基金会从2010年10月开始筹备,2011年2月底拿到执照,前后经历差不多5个月的时间。坦率讲,过程并不顺利,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件事都处理得很有效率,所以时间看起来很短。

    我的经验就是在做这件事情之前,先琢磨,琢磨你想做成这个东西,哪些因素会导致它不成,分析障碍,然后一个个去克服。

    我当时到民政部找负责注册的部门,和这些人开会,问他们我想注册基金会,需要准备什么,你帮我列出来。再多问一句,正常情况下,哪些方面是会造成困难的部分。比如表格里让你填注册基金会的目的,很简单,解决社会问题,说可以这么说,但需要哪些资料才能证明你目的的真实性,而不是为企业做宣传呢?让负责注册的人站在他的角度帮你想。再比如,安利是跨国公司背景,但注册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必须是中国人,那么在公司里怎么能找到一个中国人代表公司做这件事情。我们就把所有能预料到的问题都收集起来,提前解决掉,未雨绸缪才能提高效率。

    实际上申请注册的表格很简单,十分钟就能搞定。很多人就填好交上来,发现一个问题不行,回去改,一个月,再提交,再发现一个问题,再回去改,又一个月。这就是先前没做好充分的准备。

    《公益时报》:2012年,安利公益基金会的捐赠收入有多少?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项目支出的数额如何?

    匡冀南:2012年基金会的捐赠收入大约三千多万。包括安利中国的注资、公司内部员工的捐赠还有一些社会资金,其中大部分来自于社会上其它机构的捐赠。项目支出和捐赠收入是基本持平的状态,因为最后的年报没有出来,我不能给你准确的数据。

    《公益时报》:安利在中国的营销模式受到很多议论,有人分析,安利在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政府关系。那么你认为外企在华经营政府关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匡冀南:首先,我从不认为我们的政府是个难沟通的政府,问题在于你花不花力气去沟通,你用的人有没有好的沟通能力。想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并不难,公司先要重视这个领域,肯花人力、资金、花功夫去研究政府的工作规律,研究怎样沟通最有效率、最便捷、最简单、最能让双方达成共识。

    安利的营销模式让我们不得不经常与政府接触,所以我们在很早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举个例子,某个政府部门对你的某个领域做质询,他其实并不了解,他考虑的只是按照相关的文件去卡。但这个文件是有可以讨论的余地和空间的,也有处理的办法,如果你不沟通,这部分业务就不能开展,所以逼着你想办法、找资料,并将这些翻译成政府的语言解释给他们听。这不是违反和对抗,而是将彼此变成合作伙伴的关系来共同寻找一些合作的方法。

    《公益时报》:一般跨国公司的捐赠都有着严格的总公司审批制度,安利公益基金会是否能独立执行其捐赠行为?在项目运作等方面,机构又如何保持独立性?

    匡冀南:成立企业基金会对于企业CSR来讲,一定会比你单纯的捐款行为更有技术含量,更能解决社会问题。并且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基金会数量的增多,对提升整个行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安利基金会在财务上是完全独立的,我们所有的捐赠行为只需要向基金会理事会负责,不需要向总公司报批。但在人员上,基金会和公司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我暂时没办法完全独立出去。一是因为人手不够用,很难招到既懂得跨国公司运营规律,又有着公益组织运作经验的人。另外,基金会有时需要在安利系统内执行某些东西,尤其是调研和监督方面,比如我想知道云南哪些小学的哪些数据,发一封邮件给我们CSR同事,迅速就可以拿到。这是安利基金会的特色,利用安利庞大的终端销售人员网络,有效精准地处理某些事务,并且不需要安利基金会付出成本。

    当然,这并不影响我们在项目上的独立性,项目从设计到执行,基金会都有着绝对的自主权。

    《公益时报》:目前,为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相继推出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排行榜,但评估标准并不一致。你认为如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估更为有效合理?

    匡冀南: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排名应该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为标准,但这个标准不是说你捐了多少钱,而是说你的贡献让这个社会问题有了什么程度的改观。

    可能你捐的钱不多,但你有更好的模式,更好的调研,更好的号召力,更有效地解决了某个社会问题。这比你捐了一大笔钱却没有很好地跟进更有值得肯定。目前,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技术含量的尊重是不够的。

    《公益时报》:从公益从业者的角度看,对于公益行业,你希望政府未来有怎样的引导方向?

    匡冀南:我希望政府能创造更优越的条件,吸引优秀的人才到这个领域里来。这是一个专业的领域,应该有很多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都突出的人才。他们应该有很强的市场意识、社会服务意识,有很强的敏锐度,有战略眼光。而现在,这些人都在企业里呆着。

    这个领域的人才缺乏已经到了严重的程度,前几天我给基金会的募款人员上课,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一些基金会的募款效果那么差。他们完全没有市场概念,不做捐方分析。他们的募款方法很简单,告诉捐方说我在做一个什么事,这件事很有意义,我需要帮助,请你把善款给我。问题的关键在于,并不是只有你一家机构在关注这个领域,很多人都在做,凭什么我把钱给你。捐赠不是是非题,是选择题,并且不是单选,不一定非选A或者B,还可以选很多家,甚至可以选E:以上均不。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做分析,怎么可能成功?这在企业里简直无法想象,我生产方便面,怎么会不考虑其它生产方便面的厂家卖什么东西?我一定会做通盘的市场分析才能推出我的产品。但在公益行业,这些分析和沟通往往浮于表面。

    所以当务之急,这个领域需要从企业引进人才。而政府不一定非给他们多少钱,可以用其他方法,帮他解决户口、给他提供一些荣誉等等,给这些人一个信号上的指引。

    《公益时报》:安利公益基金会是外企首家在民政部注册的非公募基金会,在申请注册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匡冀南:安利基金会从2010年10月开始筹备,2011年2月底拿到执照,前后经历差不多5个月的时间。坦率讲,过程并不顺利,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件事都处理得很有效率,所以时间看起来很短。

    我的经验就是在做这件事情之前,先琢磨,琢磨你想做成这个东西,哪些因素会导致它不成,分析障碍,然后一个个去克服。

    我当时到民政部找负责注册的部门,和这些人开会,问他们我想注册基金会,需要准备什么,你帮我列出来。再多问一句,正常情况下,哪些方面是会造成困难的部分。比如表格里让你填注册基金会的目的,很简单,解决社会问题,说可以这么说,但需要哪些资料才能证明你目的的真实性,而不是为企业做宣传呢?让负责注册的人站在他的角度帮你想。再比如,安利是跨国公司背景,但注册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必须是中国人,那么在公司里怎么能找到一个中国人代表公司做这件事情。我们就把所有能预料到的问题都收集起来,提前解决掉,未雨绸缪才能提高效率。

    实际上申请注册的表格很简单,十分钟就能搞定。很多人就填好交上来,发现一个问题不行,回去改,一个月,再提交,再发现一个问题,再回去改,又一个月。这就是先前没做好充分的准备。

    《公益时报》:2012年,安利公益基金会的捐赠收入有多少?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项目支出的数额如何?

    匡冀南:2012年基金会的捐赠收入大约三千多万。包括安利中国的注资、公司内部员工的捐赠还有一些社会资金,其中大部分来自于社会上其它机构的捐赠。项目支出和捐赠收入是基本持平的状态,因为最后的年报没有出来,我不能给你准确的数据。

    《公益时报》:安利在中国的营销模式受到很多议论,有人分析,安利在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政府关系。那么你认为外企在华经营政府关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匡冀南:首先,我从不认为我们的政府是个难沟通的政府,问题在于你花不花力气去沟通,你用的人有没有好的沟通能力。想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并不难,公司先要重视这个领域,肯花人力、资金、花功夫去研究政府的工作规律,研究怎样沟通最有效率、最便捷、最简单、最能让双方达成共识。

    安利的营销模式让我们不得不经常与政府接触,所以我们在很早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举个例子,某个政府部门对你的某个领域做质询,他其实并不了解,他考虑的只是按照相关的文件去卡。但这个文件是有可以讨论的余地和空间的,也有处理的办法,如果你不沟通,这部分业务就不能开展,所以逼着你想办法、找资料,并将这些翻译成政府的语言解释给他们听。这不是违反和对抗,而是将彼此变成合作伙伴的关系来共同寻找一些合作的方法。

    《公益时报》:一般跨国公司的捐赠都有着严格的总公司审批制度,安利公益基金会是否能独立执行其捐赠行为?在项目运作等方面,机构又如何保持独立性?

    匡冀南:成立企业基金会对于企业CSR来讲,一定会比你单纯的捐款行为更有技术含量,更能解决社会问题。并且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基金会数量的增多,对提升整个行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安利基金会在财务上是完全独立的,我们所有的捐赠行为只需要向基金会理事会负责,不需要向总公司报批。但在人员上,基金会和公司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我暂时没办法完全独立出去。一是因为人手不够用,很难招到既懂得跨国公司运营规律,又有着公益组织运作经验的人。另外,基金会有时需要在安利系统内执行某些东西,尤其是调研和监督方面,比如我想知道云南哪些小学的哪些数据,发一封邮件给我们CSR同事,迅速就可以拿到。这是安利基金会的特色,利用安利庞大的终端销售人员网络,有效精准地处理某些事务,并且不需要安利基金会付出成本。

    当然,这并不影响我们在项目上的独立性,项目从设计到执行,基金会都有着绝对的自主权。

    《公益时报》:目前,为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相继推出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排行榜,但评估标准并不一致。你认为如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估更为有效合理?

    匡冀南: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排名应该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为标准,但这个标准不是说你捐了多少钱,而是说你的贡献让这个社会问题有了什么程度的改观。

    可能你捐的钱不多,但你有更好的模式,更好的调研,更好的号召力,更有效地解决了某个社会问题。这比你捐了一大笔钱却没有很好地跟进更有值得肯定。目前,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技术含量的尊重是不够的。

    《公益时报》:从公益从业者的角度看,对于公益行业,你希望政府未来有怎样的引导方向?

    匡冀南:我希望政府能创造更优越的条件,吸引优秀的人才到这个领域里来。这是一个专业的领域,应该有很多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都突出的人才。他们应该有很强的市场意识、社会服务意识,有很强的敏锐度,有战略眼光。而现在,这些人都在企业里呆着。

    这个领域的人才缺乏已经到了严重的程度,前几天我给基金会的募款人员上课,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一些基金会的募款效果那么差。他们完全没有市场概念,不做捐方分析。他们的募款方法很简单,告诉捐方说我在做一个什么事,这件事很有意义,我需要帮助,请你把善款给我。问题的关键在于,并不是只有你一家机构在关注这个领域,很多人都在做,凭什么我把钱给你。捐赠不是是非题,是选择题,并且不是单选,不一定非选A或者B,还可以选很多家,甚至可以选E:以上均不。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做分析,怎么可能成功?这在企业里简直无法想象,我生产方便面,怎么会不考虑其它生产方便面的厂家卖什么东西?我一定会做通盘的市场分析才能推出我的产品。但在公益行业,这些分析和沟通往往浮于表面。

    所以当务之急,这个领域需要从企业引进人才。而政府不一定非给他们多少钱,可以用其他方法,帮他解决户口、给他提供一些荣誉等等,给这些人一个信号上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