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中国慈善排行榜系列报道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创新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自述
   第11版:趋势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国际 案例
   第14版:国际 观点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益言堂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中国慈善排行榜系列报道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创新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自述

第11版
趋势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国际 案例

第14版
国际 观点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3年04月1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益言堂

    流水今日

    褚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周妮娜

    企业社会责任服务平台续科SusTekk创始人

    养花与种草

    流水今日/文

    近年来公益人才荒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纷纷推出各种公益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公益机构领导人,不妨名之为“养花”工程。

    以“银杏计划”为例,对于选中的“花苗”施以连续三年的细心呵护,每人每年得到10万元、总计30万元的个人成长资金,用于解决个人生活、学习及考察费用,除此之外,还提供定期的海外考察、伙伴协作、专家资源等支持。

    “公益星火计划”则开设“中国慈善公益人才高级研修班”,全国范围选拔“种子”学员,以香港理工大学的教学资源,结合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的案例学习,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公益领袖人才队伍。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也在2012年推出“百人计划”,要为公益领域培养一批“高端人才”。

    姑且不论公益机构领导人(或者按照管理学的习惯称为领袖)之天生与后天培养的永恒话题,密集的导师制辅导、集中培训和媒体宣传等一系列做法本身,无异于为这些花苗搭建了挡风遮雨的温室,甚至不惜使其根系浸泡在高浓度的成长剂里以求早日成为众望所归的大红花。

    如果把公益圈比成一片严重缺水的草场,把外来的水源(金钱的资助)集中在备受青睐的几朵花苗身上,甚至未必是一件道德的事情。

    与这些公益机构领导人得到的数万、数十万的个人资助相对照,是公益机构普通员工长期低薪、社保不保的生存现状。据南都基金会2010年《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六成以上的NGO从业者薪资收入不足3000元,其中无固定收入和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占18.4%,1000-2000元的占17.5%,2000-3000元的占25.7%。近四成机构未给员工上社会保险。

    这样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险状况,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难以把公益视为理想的职业选择,工作了几年具备潜质的公益从业者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离开另谋职业,人到中年有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有后顾之忧过其门而不入。因此许多草根公益组织多年都摆脱不了一个铁打的创始人带着几个流水似的新员工的局面。因此如何建立普惠制,提高公益从业人员的整体薪酬水平,完善公益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显然是比培训更为迫切的问题。

    衣食之外,职业发展路径缺失也是制约公益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中国公益慈善行业专业人才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晋升空间狭小是阻碍公益人才成长的最关键因素。许多年轻人满怀热忱投身公益,既来之,却难以安之。调查发现,当前中国公益人才的专业从业经验非常不足,工作经验3年以下的占了近七成,工作经验10年以上的不足4%。因此如何改善公益机构的内部治理,建立公益机构普通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可能是比培训更为本质的问题。

    毋庸置疑,热衷于公益人才培养的机构和基金会都怀着非常美好的愿望,但离开公益圈整个生态环境的现状,只能是海滩上种花似的劳而无功。即使如愿培养出了几朵大红花,美则美矣,但对于公益圈生态环境的改善,恐怕未必有益。

    在整体缺水的环境下,大红花的成长,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小草们的利益为代价的。公益圈的种花计划,甚至类似于娱乐圈的造星运动。一旦造星成功,有可能加剧公益圈本就存在的“贫富悬殊”(不仅限于物质层面)现象。一方面是公益机构领导人光荣绽放,频繁亮相于各种舞台,天南海北大洋彼岸空中飞人,演讲出书接受访谈指点江山;另一方面是公益机构的普通员工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默默无闻,许多人在草根机构工作多年仍然是名不见经传的小甲小乙,领着微薄的薪水过着蚁族的生活,很难有成长的机会以及与外界交流的平台,一旦主动或被动离职都很难在公益圈外的社会立足。

    因此,在实施公益人才培养计划时,应拓宽思路,从改善公益圈整体生态环境的高度进行设计,养花与种草并举。除了锦上添花的支持,不妨设立雪中送炭专项资金,集中解决公益从业人员的社保问题、大城市公益从业人员的房租问题等等,不一而足。

    除了资助有培养前途的人才留下来,也不妨为那些愿意跨界进入公益圈的职业经理人提供事业转型的必要资助。公益工作具有跨领域跨专业的复杂性,领袖人物单靠圈内封闭式的培养很容易走向拔苗助长,也往往远水解不了近渴。改善公益圈的生态环境,吸引各界人士前来,达到存量和增量的良性互动,无疑更加有利于公益圈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公益行业最缺募捐人才

    褚蓥/文

    中国公益行业最缺哪类人才?答案是各类人才都很缺乏,但最缺的还是募捐专业人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募捐人才是公益组织的向外开启门户,缺少了募捐人才,就等于缺少了门户。一家公益组织没有好的募捐人才,服务再好也没人理会。在国外,担任公益组织的负责人的也通常是募捐人才。

    那么,我国的公益行业的募捐人才市场到底是怎么样呢?我在年前连续走访了多个城市的公益组织,包括多家老牌基金会和草根公益组织。从走访的结果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大多数公益组织都没有专业的募捐团队,它们仅有的募捐人员是组织的理事长、秘书长或理事。这些组织每年就靠这些领导四处奔走所募得的善款维持运作,甚至还有个别组织只靠理事长一人去筹款。所以,这些组织的头上时刻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哪天这个领导有什么意外情况没法出去跑善款了,整个组织都会因此停摆。还有些组织将募捐人员与项目人员混同,让管项目的人去管筹款。于是,项目一旦出了问题,客户也就跑了个精光。

    有几家老牌基金会倒是请了个把专业人员,但没有单独出来搞成募捐部门,而是把他们给整合进了品牌建设部。这个部门主抓品牌建设,兼管筹款。这种做法也不可取。募捐行业有句话叫做:你想要把筹款做成什么样,你就能得到什么。这也就是说,你想要把筹款搞成品牌建设,那你就只能得到品牌,但却得不到善款。

    另外,我国公益组织的募捐人员很多都来自于企事业单位,之前的工作背景更是五花八门,包括市场营销、活动策划、活动执行、品牌推广等。这些人才虽然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经历,在市场营销或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更是一把好手,但对公益行业并不熟悉,对公益领域的市场营销更是全然不知。

    最后,还有的组织在筹备大型募捐活动时,没有组建筹款委员会,也没有聘请专业的人士进行指导,并且贪多求快,一两个月就草草搞出一场活动。最终,活动是搞起来了,而且还凭借着组织的品牌声誉筹到了一些善款。但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吃了老本,只能做成一锤子买卖,无法长久。像慈善晚宴一类的大型活动,是非常需要专业人士从中策划指导的,否则活动办不成是小事,砸了招牌才是大事。

    所以,我国的公益行业最缺大量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募捐专业人才。这两年来,我国公益行业兴办公益培训成风,仅去年一年就有六七个新的培训项目上马。但这些培训项目无一例外地将目标对准了公益领袖培养,而没有人将注意力放在募捐专业人才培训之上。但实际上,我国公益行业现在最急缺的却是募捐专业人才。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到募捐专业人才培训上来,令更多的有公益视野和募捐专业技能的募捐专业人才加入到公益行业来。

    时尚与服装行业的

    可持续之“道”

    周妮娜/文

    时尚行业如何做好CSR?这是近期身边诸多自创品牌时装设计师和品牌买家共同探讨的话题。在中国自主设计不断国际化,时尚行业逐渐走出国门的今天,有必要拿出CSR和商业可持续理念做分享,并再次关注我们日趋成熟的中国时尚服装行业。

    无论是在可持续领域内几乎被千夫所指的奢侈品行业(如LV、Richmont等旗下品牌),还是知名快消时尚行业(如H&M、耐克、玛莎百货等),所有时尚服装行业品牌行使CSR的路线大致可分为三类:

    入门级——慈善类捐助与拍卖。在企业可承担的范围内进行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慈善公益活动——通过建立基金会或义演、义卖和直接捐助的方式扶贫帮困等。但另有一种偏离慈善本质的行为却也在时尚行业尤其是奢侈品品牌中盛行,即公关式的慈善活动。这样的公关活动并未能体现受助方主体和社会问题,而是把公益慈善行为当成了品牌宣传和提升影响力的武器,忽视了公益慈善的实施效果。只有通过适度营销达到社会问题关注度、对受助方不断跟踪受助效果才是资助方之首要责任。

    熟练级——顾客培训与参与。时尚和服装行业从来不缺惹人注目的“Campaign”和新颖的广告,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采用CSR作为与顾客建立联系的纽带,通过担当“领导者”的角色全程主导消费者的理念改变。其中的经典案例莫过于玛莎百货去年4月与乐施会共同计划实施的收购旧衣计划,即Shwopping——鼓励顾客在该店每买一件新衣的同时,捐赠一件旧衣,推动废衣回收再造,活动通过顾客不断捐赠的行为实现时装行业的环保,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顾客的快消时尚行为。

    高手级——供应链管理与创新。同食品、化妆品或是电子行业拥有相应的化学品和污染指标规定一样,时尚服装行业也涉及到对供应链环节服装原料相关化学品的使用和水处理。

    除环境影响外,无论是去年H&M在孟加拉的代工厂因火灾造成百名低收入工人的丧生,还是Zara被指认在阿根廷涉嫌虐待劳工,我们频频看到时尚巨头对供应链的前端管理,即对一级供应商的管理,非但有重大突破,反而时时出错。

    虽然供应链前端管理难以突破,但不难发现品牌商在供应链后端的比拼:玛莎以“环保西服”试图改变全球供应链版图,H&M与WWF在可持续水资源战略上的合作,以及贝纳通要求供应商使用更为安全的原料。除此以外,服装环境同盟的建立,即包括耐克、彪马、玛莎、ZARA等在内共同宣布停止对水源以及工厂外部释放有毒化学物质,也同样体现了服装行业对绿色供应链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