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创新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特别报道
   第10版:三棱镜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国际 观点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民间NGO救援这5年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创新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09版
特别报道

第10版
三棱镜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国际 观点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3年05月1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兴趣热情到专业理性 单兵作战到团结协作
民间NGO救援这5年

    图为沈阳蓝天救援队2013年3月进行的搜救演习,民间救援组织日益注重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图为芦山地震中厦门蓝天救援队队员在进行灾民安置工作

    汶川地震五周年特别策划之一

    ■本报记者 张明敏

    “2008年汶川地震时,救援队指挥部还在距离震中20多公里外的成都,这次芦山地震我们已经把救援队移到了震中芦山县、宝山县,进行就地指挥救援,指挥部由震区移向震中,这就是5年的变化。”北京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筹建者之一张清臣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张清臣所在的北京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最早在2007年由一批户外运动爱好者志愿发起,是一支从事抢险救援的民间公益性团体。2010年9月在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为北京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这支队伍也是中国第一支由民间志愿者自发组成的紧急救援专业机构。

    和北京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一样,民间救援组织在经历了汶川、玉树、彝良和芦山四次强震及其他灾害之后,北京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救灾能力、专业化水平得到了迅速发展,其表现也愈加成熟,也得到了公众的信任和认可。从一腔热血的“散兵”作战,到训练有素的专业出征,再到装备精良的团队协作,这一路走来,民间救援组织在成长。

    5年前救灾各自为阵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北京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作为唯一一支整体进入灾区的民间救援力量,开始了在灾区的搜救行动。

    “当时得知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我们开始往震区前进,行进过程中看到有很多民间NGO组织和我们一样向灾区进发,这些组织中有些是几个人结伴,有些就是一个人。这些救援力量和政府专业救援力量形成鲜明对比,除了人员数量,我们在救援专业设备、自身装备上也相差太多。”张清臣回忆说,“大家到了灾区后基本上都是各自为阵,各救各的,互相联系也不是太多,更谈不上协作了。”

    浙江省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队是2007年由苍南当地群众自发组建的一只民间救援队伍,后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该中心理事长、执委会主任张炳钩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早期民间救援大多就是凭着一种热情,并没有考虑太多救援过程当中的其他因素。”

    “早期的救援就是这样,大家大多都是凭着热情去做,灾害发生后大量的民间组织和个人都往灾区冲,有的速度倒是挺快的,但当时对于震区的实际情况是怎样大家都不了解,盲目往里冲反而使志愿者变成了灾民,这给灾区救援增加了不少负担,使真正需要救助者得不到有效救助。”张炳钩如是说。

    山东省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队长王骁宙参加了芦山地震的救援,4月23日下午2点,他刚刚从四川芦山县城挖掘出一个遇难者,接着他便原地休整等待次日再次进入灾区运送物资。说起这次芦山地震救援与五年前汶川地震相比,王骁宙觉得,“那时候我们这些民间志愿者就像是刚刚落地的婴儿,经历了这五年的历练,我觉得现在我们快小学毕业了。”

    这也是很多民间救援队志愿者的共同感受。

    从兴趣到专业的过渡

    “这次芦山地震中救援队就将大本营设到了震中芦山和宝山,救灾指挥部的前移也是需要科学的软实力和设备硬件实力来支撑的。”张清臣说。

    回想2008年时北京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救援指挥中心还设在距震中200公里外的成都,这一前一后的距离变化不难看出民间组织救援队伍专业性和地位的改变。

    “现在的灾后救援和重建并不只是单靠人来进行了,各种先进设备都能发挥作用,比如这次芦山地震中,每个深入灾区的志愿者都带有相应的定位通信设备,在到达目的地后都能够立即通过通联设备发回信息,后方的接收团队能够立即将这些信息汇总并编制成救灾地图信息供救援队和其他组织共享,这就大大提高了救援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在5年前肯定是不具备的。”张清臣说。

    张清臣作为北京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筹建者之一,也见证着救援队的成长壮大,“现在的蓝天救援队在全国已经有70多只分队,队员近30000多人。”

    而起初,浙江苍南壹加壹应急救援队还是仅仅只有一只由多辆出租车组成的救援队伍,在2007年当地苍南遭到台风袭击时,这只车队在配合政府救治伤员上出力很大,如今救援队已发展成为拥有海、陆、空立体救援体系的救援队伍。2011年7月23日,浙江温州发生动车事故,壹加壹应急救援队组建的动力伞空中搜救队现场航拍救援,及时将航拍视频和照片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媒体。

    “所谓海、陆、空救援体系都是在我们逐步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政府购买服务目前也是组织发展的一个方向,2012年壹加壹被购买了121万元的社会服务项目,这部分钱将会用在组织队伍体系建设和普及型培训上,这对于民间组织整体建章立制和队伍专业性培训上将会起到很大作用。”张炳钩说,“过去救灾可能靠兴趣,现在靠的是专业。”

    散兵作战到团结协作

    “过去我们都是‘散兵’作战,现在都开始‘抱团’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组织间谁领导谁、谁管理谁,大家都是统一协作形成共识,目标集中,就是为当灾害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救人,同时在灾害退去之后还能够进行灾后重建。”张清臣说。

    2012年9月1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发生5.7级地震,震后大批社会组织和民间NGO涌入,造成灾区短时间路途堵塞,当地众多民间组织响应号召自发成立“彝良县抗震救灾民间联合工作站”,对前来参与救援的民间组织和个人进行统一集中安排接待。

    在云南彝良地震和芦山地震中,均出现了联合救援、救援联盟、服务中心等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像一个中转协调处,可能拥有很多的NGO和志愿者,他们的作用是将这些力量集中整合、共同协作,同时为前来进行救援的民间组织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和后方支持。这大大提高了民间救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效率。

    “我们就是专门为进入灾区的民间组织提供组织服务的,有很多民间组织带着自己的装备来到灾区展开救援,但随着救援逐步推进,随身所带的物品会消耗殆尽,这时他就需要补充,也就说这个后勤补给非常重要,我们会给这些民间组织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灾区展开二次甚至是多次的工作。”华夏公益服务中心发展中心负责人郑壹零对《公益时报》表示。

    华夏公益服务中心是一个专门为民间NGO提供后勤补给的专业平台,他下设的13个分中心分别承担宣传、发展、保障等事宜。

    在芦山地震中,由宣传中心派出的200多名志愿者分散到震区各地采集地理信息,反馈汇集成重要地理坐标以“益云救灾地图”的形式统一进行发布,给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地理位置保障。

    “其实我们这也是一种‘抱团’,将民间NGO各自资源统一起来,不仅仅只是体现在黄金72小时救援过程中,而且还体现在重建中,我们为当地民间大小NGO提供了固定的办公场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公益项目。”郑壹零说。

    “起初以分散的单兵作战的发展模式根本不能使救援效能发挥到最大,这其中可能有很多都是在做重复的工作,现在‘抱团’式救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救援力量发挥到最大,从而救援效率也得到极大提升,这应该算是民间组织通过多次灾害性试验而形成的共识。”张清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