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社会创新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以公益之名 见证给予的力量
妈妈,您看,我又回到了课堂
北川中学的昨与今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社会创新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3年05月2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以公益之名 见证给予的力量

    王小工 北川中学建筑设计师

    2010年8月17日,北川中学工程竣工典礼举行,这标志着总投资2亿元的新北川中学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板房中度过了2年时光的北川学生们开始了在崭新校园的生活

    (上接08版)

    除了神华集团等来自企业的大力支持之外,刘奇脑海里还清晰地珍藏着另一些小片段。

    “募款那段时间,有一位居住在北京丰台的退休老教师,每个月固定时间都会坐着公交车到北新桥我们的办公室捐款500元,有两个月没来,我担心是不是生病了。盼来盼去后一个月她又来了。一问,果然是生病住院了一个多月。”

    “我在德国遇到过一个华侨小男孩,可能也就5岁左右吧。见到我们之前,他已经听家里的大人讲了北川中学的故事,一看到我,就把他存钱的小盒子抱过来塞给我了。里面全是零钱。那个小盒子我还保留在我办公室里,没有打开,那么多捐款就这一笔我舍不得用。我想以后把它放到博物馆里去。”

    对于捐款,刘奇的责任就是把它们用好。围绕着这个主题,在建设的过程中,刘奇经常和刘亚春、设计师王小工以及项目建设监理等等一些实际操作层面的人发生争论。“我们有时候吵到不可开交,恨不得吵完了就卷铺盖回家。”刘奇说。

    一开始刘奇提议校园普遍装上空调、暖气,可是刘亚春就坚决不同意,刘奇想对孩子们好,可是刘亚春不想把孩子们惯坏了。

    后来项目的设计师王小工提议在校园整体灰黑色调的基础上加一些彩色瓷砖的装饰,提出用五彩的碎瓷片来做点缀。这回换了刘奇坚决不同意,他觉得好好的砖还要摔碎了,捐赠人们肯定也不会答应。但王小工却坚持认为建筑是为了人存在的,一些适度的小点缀可以提亮在校园里生活的人们的心情,这一点对于北川中学尤其重要。刘奇争输了,不过他坚持一条,碎砖不许用好砖摔,要去瓷砖厂拉碎砖回来。这场争论的一个意外收获是,瓷砖场听说这回事,碎砖白给了,没要一分钱。

    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目前每年还提供350万元的对口支持。刘奇说:“这笔钱主要用于奖教助学,希望能够帮助北川中学发展特色教育,打造教学优势。”

    “这个项目对我来说是一场洗礼”

    王小工有个习惯,喜欢随时拽张纸片儿,记下只言片语。“我有时候拿出来翻一翻,发现从那年5月12日开始,我记下来的大部分都和北川中学有关。”他说,建筑师一定要有感性的部分,因为建筑最终的使命就是要调动起在其中生活的人的心情。

    王小工清晰地记得2008年来震区,在飞机场读到《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那首诗当时的心情:“那是北岸先生的诗,充满着哀伤,调子黑暗,冰冷。”而现在,王小工的手机里存着一首他应和北岸的诗——《妈妈,您看,我又回到了课堂》。

    回忆2008年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王小工就向自己所在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递交了请命,而当时最后确定要担纲北川中学的设计时,王小工已经和红基会合作在灾区其他地点做了其他几所小学的设计。

    2009年3月最后一周晚上10点半,已经睡下的王小工被建筑设计院院长的电话叫醒,要他去参与北川中学重建的项目评审,王小工第二天去了一看,已经是第9轮评审了,当时还以为不会有很大的希望。但是经历了反复的磨合,最终,理念统一了,“就是用一种‘粗粮细作’的方式来盖这所学校。”王小工言简意赅。

    “这所学校是以前的4所学校合并在一起,因为是从原来的地域搬迁出来,学生全部住宿。随着方案逐步深入,我们学校根本与奢侈沾不了边儿,资金也不允许你沾边儿。当时项目还有另外几套方案是国际上的设计团队给出来的,融合各方的意见也是很棘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得把所有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我是站在同行的肩膀上来做这项工作的。”王小工回忆说。

    后来一年半的建设周期,王小工基本整个儿都趴在工地上,“那时候回北京反倒是说去北京出差了”。

    2013年5月21日,刚刚参加完2013年高考学生动员会的王小工说:“今天的活动让我又骄傲了一把。学校2010年开学的时候我就参加过当年的高考动员会,但是3年后的今天,这些孩子绽放出的青春活力,让我觉得他们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时光,也不枉费这样的状态走出去了。”

    王小工所在的建筑设计工作室,一直主攻学校的设计。“涉足教育领域,和一般的建筑功能诉求上有点不一样。学校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软硬件配合的高度默契,才能说完成设计的使命。所以我们建成后都会不定期地回访,走一走,看一看,和使用者聊一聊,看看软硬件的吻合度。但我来北川中学往往会多一层心情,所以每次但凡有机会,哪怕是到临近的地方出差,也一定要跑过来。”而他认为对学校的后期使用,除了刘亚春为代表的使用者的珍惜,华侨基金会等各个方面持续不断地支持不可或缺,正是这些来自不同角度的努力在帮助建筑完成服务于人的最终使命。

    王小工、刘奇、刘亚春以及王琳达等每个实际参与北川中学重建过程的人都不会忘记重建正式启动,他们来到新址插下地标的那一天。这里曾是一片美丽的油菜花地还有水稻田。王小工开玩笑说:“当时那风景美得我真是有点不忍心下手。”但从真正有机会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开始,他就一直处在非常兴奋的状态,“我这么多年来都没有这种感觉,这是一种接受洗礼的感觉。”

    王小工说:“我特别特别在意的是,孩子们是否从心里爱这所学校。刚刚在礼堂里听高三的孩子们唱校歌的时候,我特别想把时间给停下来。我特别想冲上台去给他们念我写的那首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包括建筑师在内的很多人造好的只是北川中学的躯壳,建筑的魂魄,是生活、工作在这些建筑里,以及与这些建筑密切相关的所有的人所共同赋予的,那将会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漫长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每个参与并真诚付出的人,都会有所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