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创新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视觉
   第12版:国际 新闻
   第13版:国际 案例
   第14版:国际 观点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邻避效应及其他
聊聊“助残”
中华浩德国际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2012)年度工作报告摘要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创新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视觉

第12版
国际 新闻

第13版
国际 案例

第14版
国际 观点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3年07月1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聊聊“助残”

    我在我供职的机构——“残友”,与数百位残障人一起工作和生活了数年,对于“助残”,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是关于助残理念:“残障人士是弱势群体”的概念被普遍认同,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错误的。

    人们普遍认为残障人士由于肢体或功能有残缺,所以是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事实上,“残缺”只是残障人士所共有的表象,但不是造成这个群体“弱势”的原因,其原因往往在于教育、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在中国大陆,坐轮椅的残障人去户外时往往会遇到台阶、天桥等障碍,这时就需要健全人为其连人带轮椅一起抬上去;而在交通无障碍的情况下,坐轮椅的人完全可以独自去到任何地方,不需要他人以施助者的角色出现。在这种情境下,残障人并不“弱势”。

    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残障人呢?我们不考虑干扰因素,假定无论是残障人还是健全人,找不到工作都是因为无法胜任工作岗位。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下失业的残障人并非因“残缺”而无法胜任岗位:肢体残障者可以做IT等基于电脑的工作、视力障碍者可以做电话客服等不需使用视觉的工作……事实上,残障人找不到工作的真实原因非常多样:可能是受学校歧视而没能入学接受教育;可能是用人单位迷信忌讳“残”;可能是整栋办公大楼都没有无障碍厕所……

    换成健全人的角度举些例子:就算是视力极佳的飞行员,如果在没有光亮的密闭房间里,也会变得像盲人一样;就算是四肢强健的运动员,如果在泥泞稀软的沼泽中,也会变得像下肢残障的人一样无法奔跑。“极端”起来,甚至可以说:没有残障的人,只有残障的环境。

    第二个观点是关于残障人士的需求:通常人们在看到他们时给其贴的第一个标签是“残障人”,但每位残障人都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有残缺”。

    残障人真正需要的是与健全人一样生活、融入主流社会,而不仅是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在这点上判断错误,所有的助残工作都将只是缘木求鱼。例如,残障人想工作,传统做法是建个庇护工场,员工全是残障人,社会补贴运作。这样将残障人放在温室中与世隔绝,只会让其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进一步退化。最好的做法是为残障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工作机会、社会环境,让其能够像健全人一样学技能、找工作、上下班。以残友为例,虽然几乎所有员工都是残障人,但却完全与市场接轨,靠实力获得订单,不卖眼泪、不靠同情。加之残友与社会各界义工的深入接触,使得残障员工有自己与健全人的社交圈、有参与社会活动的心态和方法,他们做到了完全融入主流社会。

    第三个观点是关于如何与残障人士相处:很多健全人在与残障人相处时会刻意回避双方身体上的差异,以为这样制造“双方相似”的假象可以降低相处难度。这是最没效用的做法,如果对方和你存在差异,他们并不期望你变得和他们一样,他们真正期待的是你能尊重和重视他们。相反,健全人应该非常坦率地直面双方在身体上的差异,寻找双方真正的共同点。

    例如,我的一位同事需要靠双拐行走,但做体力活时,我不会让他旁观,而是鼓励他从握拐杖的手中空出几根手指拎着要搬的东西。只有摆脱试图制造假象的心态,才能真正对残障人做到增能、赋权。再“极端”些:如何与健全人相处,就如何与残障人相处。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意味着残障人士不需要社会关爱帮扶呢?当然不是。社会需要做的是:创造让残障人士能融入主流社会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

    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秘书长 梁振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