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国际 人物
   第13版:国际 新闻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创业教育改变了什么?
一次环保类基金会的自发集结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国际 人物

第13版
国际 新闻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创业教育改变了什么?

    董坪鑫是一名普通的90后。一岁半的时候,突如其来的高烧让他患上了脑瘫。为了克服口齿不清的障碍,他从小就拿着很薄的纸对着墙壁学说绕口令。中考结束后,为了减轻家人负担,他选择了一所常州的职业学校学习眼视光技术。“就是帮别人配眼镜。”

    幸运的是,董坪鑫入学时正赶上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在该校开展创业教育项目。接受了系统的光华创业课程后,董正式开始了创业之路。他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从小眼镜店干起,经历了各种挫折后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2011年,还获得了年度“丹尼尔·特雷纳纪念奖”。

    “这个奖项是全球创业指导基金会(NFTE)设置的特别奖项,颁发给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却成功创业的人。董坪鑫是中国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于秀红介绍。

    2013年11月20-21日,由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主办,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支持的“2013光华创业活动周”在京启动。创业周通过创业教育发展论坛交流、创业教育项目回顾与展望、创业精神大奖比赛等多种方式,推动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创业教育就是帮助更多像董坪鑫这样的人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提供给他们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于秀红说。

    在创业周活动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刘义国主任表示,在中国的国情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属于不适应应试教育的学生,因此枯燥的理论学习不能使其感兴趣。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拓型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尤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据了解,在国外创业教育被称之为继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养青年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为经济发展储存人力资本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但是在中国,直到2000年前后,国内关注创业教育的人还寥寥无几。

    面对当时国内一些下岗失业人员的现实需求,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美籍华人杜绍基先生希望将美国已经比较成熟的创业课程引入中国。

    为了更系统地推广创业教育,2005年4月,杜绍基发起成立了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通过几年的项目摸索,基金会在2007年进行了战略调整,最终确定资助方向:致力于在中国“普及创业教育、创造积极人生”,为中国职校学生、服刑在教人员和社会弱势人群提供创业教育机会。

    “目前基金会以职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于秀红介绍,截至2012年,累计培训学生近13万人,149名校友成功创业。

    她表示:“光华在创业教育领域进行10年的探索和发展,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开展项目,通过跨界的合作,已拥有一批优秀的志愿教师团队、一流的企业志愿团队和链条式的资源服务体系。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为创业教育领域带来更多的社会影响和感召。”

    (本报记者 张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