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人物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国际 人物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公益组织农村学校营养改善的5年实践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人物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国际 人物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08月1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从“吃得饱”到“科学吃”
公益组织农村学校营养改善的5年实践

    同学们在“美味菜园”劳动

    河北平泉县白池沟镇中心小学的“美味菜园”实践着中国青基会所鼓励的“食育”教育

    上课铃声响起,刚刚还在校园墙角玩弹弓的马渝并没有急忙返回教室,而是迅速跑到操场上的“美味菜园”宣誓主权。“这是我的劳动成果。”马渝指着一棵黄瓜说。

    和马渝一样,在白池沟小学的这块被称作“美味菜园”的土地上,全校孩子都有自己劳动的印记。而“美味菜园”的到来则源自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食育”教育。

    作为“希望厨房”的创新升级,2012年中国青基会、中国疾控中心联合编写了“食育”教材,开始在马渝所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白池沟镇小学试点。中国青基会鼓励所有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一块校园自留地作为“食育”课程的实践基地,并积极开展校园运动会监测学生体质。

    “如何从让孩子‘无米下锅’到‘有锅下米’,从‘吃得饱’到‘科学吃’,这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家蒋建平表示。

    从捐建厨房硬件开始

    “希望厨房”项目开始于2009年,第一家“希望厨房”落户在希望工程的发源地安徽金寨。

    在项目开始之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曾前往农村中、小学调研学生营养状况,从调研情况来看农村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并不乐观。

    古澜现在是中国青基会伙伴三部部长,她经历了调研的整个过程。

    “不管住宿、寄宿的孩子都从自家带着食物来到学校,学校在校内定点的地方为学生建起了很多小炉灶,午餐时几十个小学生围着一个炉灶生火做饭的场景甚是壮观,但背后你会觉得这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和营养流失的问题。”古澜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如果为有厨房条件的学校捐一批厨具会不会更好。

    2009年,古澜找到一家国际食品企业亿滋中国,决定通过给中国内地农村中、小学捐建厨房硬件并培训校园厨师的方式来改善孩子营养。很快第一座“希望厨房”在希望工程的发源地安徽金寨建成,被命名为“亿滋希望厨房”,随后项目在全国迅速推开。

    “我们不建设厨房,但对接受厨具捐赠的学校会有要求,厨房建设必须符合配备厨具要求,厨房面积多大、层高多高我们都会给出要求,要不捐建几个饭车还进不了厨房,那就麻烦了。”古澜说,“这些厨具的供应商选择的都是国内一、二线品牌,捐建厨具的质量是能够能到保证的。”

    在建立“希望厨房”的过程中,也不乏有其他公益伙伴加入进来,截至目前,全国“希望厨房”数量已经接近3000所,遍布全国数百个贫困县。

    向营养教育转型

    2011年10月2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名在校生,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初步测算,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

    同时要求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

    直到现在马渝都还记得当初学校补贴3块钱的情景。一个面包、一个鸡蛋、一袋牛奶构成了3块钱的全部。

    “有时我们并不爱这么吃,每餐都吃这些真有些吃不下去,面包、鸡蛋、牛奶放不了几天就烂掉了。”马渝说。

    马渝是住宿生,周一到校,周五回家,但在周一来校前,马渝妈妈都会给他备上一些吃的带到学校,除此以外,还会给10块钱,作为马渝这一星期的零花。

    但这在赵春东看来,即便是吃得不少,但也还是不能很好解决孩子们的营养问题。

    赵春东是马渝所在学校河北平泉县白池沟镇中心小学的校长,这所有着600多名学生的农村小学,90%的孩子都是住宿生。

    赵春东介绍,“学生家里带的食物,基本周一、周二就会消灭,10块钱,周三、四就会花掉,到了周五想着下午放学可以马上回家了,一般在中午都很少吃饭,这样营养肯定跟不上。”

    怎样吃得更有营养,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青基会、中国疾控中心联合编写了“食育”教材,并开始了食育教育的探索。“美味菜园”即是其中之一。

    从不适应到发现魅力

    2012年,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白池沟小学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引入了“食育”课程,每两周一节课。教材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疾控中心联合编写,旨在为农村中小学科普营养知识,同时建议在学校开辟块自留地作为劳动技能实践基地。

    “开设之初,老师们很不适应,从来没有受过这方面的培训,再则这也不属于教育部教学标准内规定的课程,劳动实践课程还需要做出大量PPT,这对于农村学校教师有些困难,不知从何教起,另外,如何考核也是一个难题。”赵春东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这就是当时遇到的问题,老师积极性不高,教起来费劲儿。”

    “虽然刚开设这门课时,老师们不习惯,但学生们很感兴趣,这门课需要实践的地方很多,孩子们都喜欢到操场上去实践。正是由于孩子们喜欢,学校也尽最大可能满足孩子们求知的愿望。”赵春东补充道。

    2013年,为了更好配合这门课程的开展,赵春东将学校一块面积并不算大的土堆推平划为了“食育”课的教学实践基地,将其命名为“美味菜园”,并让老师指导学生在上面种起了自己喜好的植物,让学生亲身融入其中,更直观加深对植物的了解。

    没想到,该课程一经推出,虽然两个星期一节课才上40分钟,却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马渝一直还记得当初上课和实践的场景,他说,完全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

    “真的,特别棒!我们可以在上面种各种蔬菜,还可以自己认领,标上记号后,我们相互之间都会攀比,浇水、施肥一气呵成,等到成熟后可以拿到厨房做菜,吃到自己种的美味,当然积极性高。”马渝说。

    “食育”教育的日本经

    其实,国际上的食育教育要比国内早很多,日本在食育教育上可谓是走得比较快的国家之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就提出了食育教育的理念。

    曾经有过日本考察经历的古澜在谈起日本食育教育时,对其颇为赞赏。

    “食物是怎样来的,怎样才算节约,每天的一日三餐吃什么,不同食物有哪些营养,如何科学搭配膳食,这些日本小孩都会知道,从小普及‘食育’教育将对其今后健康和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古澜说。

    所谓“食育”,不仅是单纯的餐桌礼仪和食品营养搭配,还会加强孩子对环境的爱护之心,从而减少对食物以及资源的浪费。为了让孩子们认识植物、动物,培养珍惜食物的精神,一般幼儿园都会有一片小菜园,还会养上几只兔子或小鸡。

    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家蒋建平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间公益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在联手推动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是正逢其时,加入一些新元素来创新这非常必要。国家不可能包办所有,社会力量正好进行了补充,国家投入160亿经费改善农村地区营养,每生每天3元钱标准,吃饱很容易,但要吃好甚至形成一种科学的饮食习惯还很难,这需要有很长的路走。”

    ■ 公益时报记者 张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