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社会创新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探索缩小城乡教育数字鸿沟新方式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社会创新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08月2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同一课堂”:
探索缩小城乡教育数字鸿沟新方式

    离别时,孩子和志愿者都流下眼泪

    孩子们学习写毛笔字

    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为文艺汇演排练舞蹈

    近日,好未来公益基金会与清华大学学生书脊支教团开展的“同一课堂”暑期支教活动结束。8月21日,“同一课堂”暑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在北京团聚,分享这次支教的感受。

    7月20日至8月2日,由教师、大学生、社会人士共同组成的近100名志愿者分赴青海、云南、贵州三地五所山区小学,为当地孩子送去优质的教学资源。这是好未来与清华大学第三次携手开展“同一课堂”长期定点支教项目,今年的“同一课堂”首次引进“互动课堂”理念和课件,希望通过信息化教育努力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同享教育创新的最新成果。

    带来光亮和温暖

    在淳朴的山区孩子们的眼里,来到他们身边的支教志愿者是散发着光亮和温暖的一群人。“其实在孩子们的心里,也不是很懂得‘支教’的定义,而是他们觉得这些老师是真能带来很多不一样的知识,是用心在陪伴他们,所以才会自然而然地敬佩、亲近这些志愿者。”奔赴青海支教的志愿者高亮说。

    在志愿者们带来的电影课、足球课、篮球课、画版创意课、九连环课、折纸课、书法课、舞蹈课上,东两旗小学的孩子们体会着志愿者们带来的光亮和温暖,也体会着“同一课堂”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孩子们来说,他们唯一能做到珍惜这些光亮和温暖的行为,就是专心聆听,和课后的默默练习与摸索。

    高亮支教的地方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东两旗小学。东两旗小学有散发着古韵的方正的牌楼大门,红色油漆漆成的大门在岁月里已经斑斑驳驳。在短短七天的支教生活里,高亮收获了很多感动。“一直觉得东两旗的孩子之所以能打动我,是因为在我眼里,每个孩子也都散发着光亮和温暖。并不是因为学习、生活条件有多艰苦而对他们去多照顾,而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吸引着我,也推动着我去做更多事情。”

    清华大学学生书脊支教团志愿者王崇宇说:“本次来到西部的志愿者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都非常珍视这次支教行动。志愿者在课后也一直在陪伴着孩子们,走访当地的家庭,不知不觉志愿者已经成为孩子非常重要的伙伴,一直激励着他们坚持学习,支教后我们也会和孩子保持着长久的联系。”

    志愿者的到来,不仅仅是在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培养学习的能力,对于孩子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更好地与人沟通,培养他们更强的适应能力。孩子们通过与志愿者支教老师的不断交流,坚定着立志成才与积极面对困难的决心。

    “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让他们未来的路不孤单、继续远行。”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杨轶丹期待这颗希望的种子能够陪伴孩子们一生,并能生根发芽结果。

    提升教育水平

    由于历史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东西部教育一直存在巨大差距,教育资源不均导致西部地区的师资、教育设备以及观念均有待提高。鉴于此,好未来公益基金会于2012年发起“同一课堂”支教行动,联合清华大学学生书脊支教团,通过输送优秀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鸿沟。

    具体来说,“同一课堂”依托优秀志愿者和好未来教育雄厚的教育资源,通过建立信息化教育平台以及使用“互动课堂”理念和课件,有效整合城市教育资源匹配农村学校需求,最终实现偏远农村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与国内其他支教项目不同的是,“同一课堂”首次引进了“互动课堂”理念和课件,受到当地教师与学生的广泛认可。志愿者早在行动开始一个月前便深入了解当地设备的适用性,在备课的过程中注意融合活泼高效的课件展示,授课期间不断与当地师生保持交流收集反馈信息。针对许多公益支教项目因老师离开,学生们再次回到从前学习状态的现象,在活动结束后,“同一课堂”还为支教学校持续输出互动课件并提供培训,让偏远山区的师生们能够第一时间享有优质的课件资源库,扩大自身成长和交流的平台。

    今年的“同一课堂”暑期支教,除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外,特别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等,供感兴趣的孩子自由选择。

    截至2014年,“同一课堂”暑期支教行动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年,有效提升了支教地教师群体的教学水平以及支教队伍本身的专业素养。累计帮扶了12所学校,累计参与人数为56名教职员工、9个学生家庭、15名社会志愿者、120名大学生志愿者,受益人群超过10000人。

    “好未来公益基金会非常重视‘同一课堂’,这是一个我们精心培育的长期公益项目,它让我们收获了更多的感动和责任,很多志愿者和支教地的校长、老师们一起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精心准备课程,为孩子们筹办丰富的暑期活动。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希望邀请更多志愿者加入我们的队伍,一起见证‘同一课堂’给欠发达地区学子带来的改变。”杨轶丹说。

    清华大学学生书脊支教团志愿者陈晓姝认为,一方面,“同一课堂”为教育欠发达地区引进了多方资源;另一方面,与教师、社会人士的协作支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公益实践平台,利于公益思路的交流与碰撞,为清华学生公益理念的创新与完善做出贡献。

    完善执行体系

    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问题,更多体现在优秀师资与教师教学观念上。一直以来,教师作为教学中“教”者,无论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要提升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就需要老师站在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将农村教育中的孩子的学习投入到信息化课堂带来的互动与趣味中。

    “同一课堂”参与教研、教课的资深教师为当地老师带去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引入的“互动课堂”教学系统,指导当地教师们应用该系统制作出的高效、更具互动性的教学课件,让“一笔一黑板”的传统课堂转变为运用信息化教学软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课堂。

    教学思路的开拓及教学系统的应用,得到了当地教师的积极回应,青海金桥学校的张海珍老师说:“通过互动课堂的教学课件使用,孩子的注意力及学习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希望未来继续应用新技术为这些学生们服务。”

    此外,“同一课堂”还不断深入当地,为教师建立成长交流的广阔平台,邀请西部地区老师到北京观摩考察创新的教育理念,长期推动西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同一课堂”将启动项目运作方法、支教课程与授课经验的全面总结,加强项目的可复制性,从而保证越来越多的西部学校可以参与到“同一课堂”的共同发展当中。

    “志愿者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一直地坚持、一直地陪伴,就一定会带来力量和改变。”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杨轶丹希望倡导公众关注西部地区的教育现状,为教育资源不均、教育方式有待提高的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办法。为了探索出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将重点关注“同一课堂”的基础建设,建立完善的项目执行体系,未来志愿者的来源会更加多元化,志愿者作为“同一课堂”的核心将发挥更大作用。

    随着和孩子们的接触,高亮现在对“同一课堂”的理解和刚开始加入时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东两旗支教的最初,高亮只知道自己负责采编,理所当然地认为写好稿件就可以。在她随后支教的七天里,除了采编,高亮教了孩子们音乐、美术、地理、写作,还为孩子们主持了1次运动会,给三年级学生排练了3个节目。“在支教的7天里,东两旗的每个志愿者都身兼数职,我们在教孩子的同时,也从活动中学习和收获了太多东西。”高亮感慨:“同一课堂”是每个发起者、参与者和传播者的课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其中。(徐辉)

    志愿者说

    虽然孩子们都叫我刘叔叔,但是大家一般会把我当成哥哥般的朋友,愿意告诉我他们的小秘密,愿意分享他们的担忧。高年级的男孩子都叫我刘哥,不管是还在读书的还是辍学的,都会彼此有一种信任和默契,所以即使他们不愿意表达,仅仅是一个拥抱或者一个眼神,也会给彼此一种向上的力量。——贵州志愿者 刘持寅

    他们觉得我们不仅是老师,更是让他们信任的哥哥姐姐。他们很希望我们能长时间在那里,原因很简单:和我们在一起,他们觉得很开心。——青海志愿者 马娟娟

    上课的时候,在他们的眼里,我是虽然严肃但绝对“好脾气”的老师;打架的时候,赶到他们中间,我变成了帮他们维持公正的“和事佬”;活动的时候,大家打成一遍,那时候我在孩子们眼里更像是伙伴吧。——青海志愿者 高亮

    给他们带去思路,带去希望,了解到大山外面不一样的世界,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规划。孩子们期待“同一课堂”的到来,期待能去北京。通过“同一课堂”,让他们学到知识,掌握技巧,懂得感恩。

    ——云南志愿者 孙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