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观点
   第11版:社会创新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捷豹足球公众开放日共享“快乐体育”
烟台爱心企业捐助2014西部温暖计划
“银幸”:为老人记录人生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观点

第11版
社会创新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银幸”:为老人记录人生

    通过和老人的访谈,“银幸”希望能把老人的故事以图文的方式记录下来,为儿女们留下点什么。

    如果没有“银幸”,那么胡溪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西南交通大学、研一、中文系。从上大学起,她就产生了为老人写回忆录的想法,并在一年后付诸实践:成立学生社团,帮学校的离退休老人提供人生旅迹采访和撰写服务。2013年,社团的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四川省外,成员在学校科技园注册了“成都银幸文化传播工作室”,胡溪任法人。

    虽然是工商注册,但“所有收益都用在了老人身上,还有倒贴”的行为,让同学们都误以为“银幸”是个公益组织。其实,胡溪想打造的是一家专业为老年人提供旅迹(人生回忆录,用文字、图片记录过往的点滴)采访、撰写服务的文化创意企业。

    迄今为止,“银幸”接到过的最大一笔订单来自企业家陈光标:胡溪在参加一个创业比赛时,得到评委陈光标的认可,邀请她为自己的父母写一份回忆录,并支持了她10万元创业基金。

    2014年10月25日,友成创业咖啡全国高校论坛在北京举行,“银幸”作为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获得了来自友成基金会的5万元奖励资金。

    留下念想

    胡溪是东北女孩,从小和爷爷奶奶最亲,就在她本想“有很长时间可以撒娇、尽孝、听他们唠叨”的时候,二老却都毫无征兆地去世了。“爷爷奶奶身体特别好,都是突然走的,没留下什么话,想他们的时候只能看看照片。”

    上大学念中文,让胡溪变得更加细腻,在异乡时常涌起儿时的许多记忆,早已不是当年的视角跟感触。胡溪说:小时候家隔壁住个老奶奶,一个人,脾气特别不好。天天拿着水盆往楼下泼水,有时候泼着行人,就跟人家吵架对骂。那时候我上小学,碰着她总躲着走,她有时候想拉住我说话,我害怕就跑,以为她是精神病。后来听说老奶奶死了,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死了好几天,她把自己洗干净换了衣服躺在床上,还自己蒙了白布。

    “我现在常想她往楼下泼水跟别人吵架,是不是一种发泄孤单的方式?现在有老人找我聊天,什么情况我都不会拒绝。”胡溪开始渐渐明白:并不是所有老人都有儿女陪伴,颐养天年的老人去世了也会留下遗憾。

    社团成立之前,胡溪总是一个人去学校附近的养老院。“也不干什么,就是陪他们聊天,慢慢会有朋友跟我一起去,成员固定的时候大家还给小团队起名叫‘丁老头’。”聊着聊着,胡溪发现老人们都很有故事,记录下他们的一生既能让老人有值得回味的东西,也能给子女留下念想。

    胡溪做的第一本回忆录是为学校退休教授杨华琨。“前后去了杨老家七八次,先熟悉然后列大纲,再一次一次聊、整理录音、成稿、配照片、让杨老审、校对,最后联系印刷社制作成品。”胡溪说,虽然第一次没有经验,做完后身心俱疲,但收到杨老的回信,瞬间感觉一切都值得。

    杨华琨写道:捧着你们给我做的旅迹,满是感动和欣慰。我去北京参加毕业60年同学会的时候,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跟我的老同学、老朋友一起回忆我们年轻时走过的岁月,跟他们分享我现在的生活。我的后代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我经历过的风风雨雨,从中吸取经验,懂得生活,这也是我能给他们留下的另一笔财富吧。

    “银幸”带来的感动

    2013年6月,胡溪参加的一档叫《梦想直达》的电视节目播出后,“银幸”的影响力开始不断扩大。一位久居美国的福建籍李奶奶写信给她:“我已经是这把年纪,早就想着写些文字,但力不从心。现在有了你们,就可以帮我实现这个愿望了。”原来李奶奶早有写回忆录的想法,但自己年轻时的日记在辗转搬家时弄丢,写字又体力不支,就迟迟没有动笔。

    信写好后,李奶奶只知道胡溪是西南交大的学生,却不知道她的具体地址,就把信件又誊抄了两份,分别寄到了学校的三个校区。又特意在信里写到:无论是谁看到这封信,都请帮忙联系胡溪和她的同学。

    “三封信都到我手上的时候,心里特别感动也很酸楚,信封里还有一些零钱,她希望收到信的人,能用这些钱买电话卡给她打电话或者买邮票给她写信。你能感受到老人那种迫切想与人沟通的心情。”

    后来胡溪知道,李奶奶虽然在美国,但是住在养老院里,子女收入都不高。老人一生坎坷,近40岁才与生父相认,又因财产的问题与亲人产生争端。她多次告诉胡溪:一定不要为了金钱而伤害亲情。

    由于跟李奶奶有12个小时的时差,怕耽误老人休息,胡溪只能在早上六点半跟老人联系。“我是早上六点半,她是晚上六点半。但那会儿寝室的人还没醒,我就捧着电脑到学校湖边。沟通再不方便,我也想把这本回忆录写好,不让李奶奶失望。”

    目前,胡溪和她的团队已经为上千位老人提供过服务,制作完成回忆录8本。形成了规范、专业的服务体系:按见面次数和出版字数的不同,将服务分为翠柏、青竹、桑菊、悠然南山等几个不同等级。以桑菊为例,老人将与访谈人员进行9次1~3小时的访谈,最终会获得内文200面以内,约4万字的全彩页旅迹册一部,并附赠光盘。

    除此之外,“银幸”还为老人提供回忆录来稿加工服务,来稿由编辑人员通过三次审读加工,整理成结构严谨、文字流畅的稿件。胡溪介绍,团队的成员均是在校学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劳动量获得相应报酬。

    ■ 本报记者 张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