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于水:从善于心,为善于行
做公益,也为了给孩子言传身教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11月0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艺人童爱玲:
做公益,也为了给孩子言传身教

    童爱玲,台湾艺人,香港儿童医健基金会“拯救宝宝”大使。图为童爱玲(中)在贵州黔西南医院中了解当地新生儿情况。

    香港儿童医健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初期为了帮助建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随后持续地为中国大陆近30多个地区改善当地的儿童卫生服务状况。

    谈起和香港儿童医健基金会的合作,童爱玲说其实很简单,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

    很多新生儿出生时,可能他们并没有健康问题,只是需要借助外力帮助新生儿进行第一口呼吸,但有些地方因为偏远贫穷,当地医护人员并不具备这样的知识技术,产妇或新生儿出现问题时就会因为不能及时得到救治而发生危险,有的新生儿因为无法顺畅呼吸、脑部缺氧造成终生遗憾。

    “孩子是最无辜最无助的,他们要依靠我们才能长大,所以我想为更多孩子和妈妈做点事情。”当了妈妈的童爱玲,多了一份对孩子的博爱和对母亲这个角色的同理心。所以自然而然,她将做公益的目光投向了更多孩子。

    香港儿童医健基金会与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合作,于2011年启动了黔西南新生儿救治综合项目。今年是童爱玲和香港儿童医健会的第二年合作,不久前,她和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带着医疗设备和技术去了贵州黔西南,下飞机后再转乘三个半小时的车,到达目的地。在那里,童爱玲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微薄,也更加坚定了要在能多做事情时候尽量多做公益的决心。

    “我们这次去有一个目的就是去拍摄片子带回香港筹款,让更多人能看到当地的情况。其实我们的力量很微薄,只是很幸运地,有很多人认识我,可能因为我一点点的名气,能吸引更多人关注贫困地区,能影响身边的一群人。”童爱玲说。

    授人以渔的公益方式

    基金会实地探访中除了提供给当地医疗设备之外,也会给特困家庭金钱的帮助。

    黔西南是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很多家庭非常贫困。童爱玲印象很深,一户家庭只靠男主人一个人挣钱,养活全家六口人,他的孩子是一对双胞胎,刚出生时患有肺炎,去医院后医生告诉他治疗费用要十几万,对于他来说这笔钱根本是不可能拿出来的。

    “那个父亲跟我说,他本来以为这两个孩子已经没有了,根本不抱希望了,所以这笔资助对他来说是救命钱。”童爱玲对《公益时报》记者说。

    但在童爱玲看来,最有价值的帮助并非金钱,而是提供给当地医生护士技术培训。“我们去时,正赶上当地一批医生护士经过上海复旦大学培训后,再开班授课,培训其他的医护人员新生儿抢救技能,这样有了一批人之后技术就能传承下去,就会给这个地区带来根本上的改变。”童爱玲说。

    “其实去做探访也是给那边工作人员一点鼓励,让他们知道其实有很多人关心他们,他们也会很专业地把需求告诉我们,比如一些数据,新生儿存活率提升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还需要哪方面的支持,我们就把这些讯息带回香港,更好地进行筹款、帮助他们。”童爱玲说。

    “竹竿吊瓶”的爱

    在探访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时,走进大门的场景让童爱玲惊呆了:口字型的医院包围着中心停车场,在停车场的空地上是几十位站着的爸爸妈妈,他们或者背着、或者抱着自己的孩子,另一只手拿着一根竹竿,在给孩子打点滴。

    尽管州医院已经是当地条件很好的医院了,可是床位不够、器材落后等原因,使就医环境紧张。“中间有时候会下小雨,但是他们为了让孩子打点滴,在那里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形,童爱玲觉得好心酸,她知道不管多么贫困的地方,不管生活多么辛苦,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

    “院长跟我们说,以前新生儿病房是在一楼的,但是医疗卫生条件太差了,很多新生儿被老鼠咬耳朵,所以他们现在把病房搬到了三楼。”童爱玲和一行人的到来,让当地居民、医护人员有不小的惊喜。

    “当地的村民看到我很开心,都来跟我拍照,我走的时候医生护士们拉着我的手跟我说,明年一定要再回来啊,我们在盖新医院呢。”这份热情和朴实,让童爱玲一次次感动,她想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回去告诉自己的孩子、告诉身边的朋友,但是亲眼所见受到的震撼是不一样的,所以她很希望能多参加这种实地探访活动,也希望下次要带孩子一起来。

    “那边环境很美,空气很清新,被称作‘罐头空气’,我相信有很多这样地美人美的地方,只是还没有被关注到。”童爱玲说。

    公益要言传身教

    “我是要把做公益的讯息和理念带给更多人,是想培养下一代有一颗做公益的心。如果从小就对别人有同情心,那么以后一旦力所能及就可以帮助到别人时候,他们就会伸出援助之手。”童爱玲对记者说。

    她将公益心带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希望给儿子做好言传身教的示范。“家里有一叠纸,是我用过的稿子、剧本,他如果要做功课就会去自己拿那叠纸,在背面做算术题。”童爱玲认为,自己的儿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从这些生活细节开始的,而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就取决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她的儿子已经11岁了,像每个母亲一样,提起自己的孩子,童爱玲总是一脸幸福。她笑着告诉记者,儿子很害羞,如果商业性质的表演他特别不愿意参加,可如果告诉他这次表演为了慈善筹款,他就会答应。

    童爱玲分享了一些香港公益组织在培养下一代做公益方面很有借鉴意义的项目。

    “比如公益项目box of hope,每年圣诞节时候,学校会组织小朋友们每人回家找一个鞋盒子,里面放10样你想送给别人的东西,然后由学校回收,这个公益机构会把礼物送到偏僻穷困的地方,给那里的孩子作为圣诞礼物。”童爱玲介绍道。

    最让她感动的地方是这个项目的细节,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收到礼物很难得,当他们很开心地打开礼物发现不合适或者不能用,就会很失望,所以项目要求每个小朋友在盒子上标注适合年龄、给男生还是女生、礼物不能用电池等等。

    “再比如香港儿童医健会每年的筹款嘉年华,是针对公众的大型筹款活动,做成嘉年华形式是为了让家长能带孩子一起参加,在家庭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公益理念。”童爱玲说,香港很多基金会都会设计出适合孩子和家庭参与的公益项目、筹款活动,目的并不在于筹款本身,而是为了培养下一代公益心,这也是公益组织的使命之一。

    ■ 本报记者 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