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创新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自述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一位母亲对“未完”生命的追问
抑郁症群体的自助与互助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创新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自述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创始人毛爱珍:
一位母亲对“未完”生命的追问

    毛爱珍(左二)让一面“关爱精神健康从倾听开始”的旗帜飘扬在5700米的西藏,她希望这面旗子,能让天堂里的儿子看到。

    毛爱珍本并不想将自己置于公众面前,只要一提起儿子,眼泪就控制不住地流,她不想把自己狼狈的一面让人看到,也不想一次次拨开伤口给别人看。

    曾做过媒体工作的毛爱珍深知,儿子因患抑郁症离开后妈妈站出来做公益,本身就是一个新闻点,也会引起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两年来,她一直在躲在幕后和站出来面对媒体的矛盾之间徘徊。

    “对抑郁症的认知、对疾病带给患者痛苦的感知,和失去挚爱亲人的锥心伤痛,有人比我更清楚吗?既然成立基金会做抑郁症的认知宣传,如果我躲起来,那让谁站出来呢?尚于博是不是希望我勇敢坚强地站出来,唤起人们关注抑郁症呢?”一番追问后,毛爱珍决定不再胆怯,要把自己余下的生命都贡献给普及推广抑郁症认知、与抑郁症抗争的公益事业当中。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抑郁症,为了挽救更多家庭避免悲剧发生,她告诉自己,必须鼓足勇气尽快在更广的范围,让更多的人受益于防治知识,儿子的生命才不会白白逝去。

    10月25日,这个日子对于毛爱珍来说格外沉重。2011年的这一天,是这位母亲痛不欲生的一天,她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儿子。2012年的这一天,又是这位母亲涅槃的一天,她创立的“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

    这是她以公益的方式,对儿子尚未完成的使命的延续,对生命另一重意义的开启。

    你为什么选择这样?

    “妈妈,你不会享受生活。别让自己那么累,人最重要的就是快乐,活在当下。”儿子对自己的开解还时常回荡在耳边,毛爱珍开始不断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一向积极阳光的儿子就这样离开了爱他的人? 

    28岁的尚于博,在演艺界崭露头角,被很多导演经纪人看好为最有潜力的新生代实力派演员。

    “他走了就是让我不解,他性格随和、处事超然,从小到大生活、学习、工作顺遂没有什么太大压力,所有可能的答案都不能解答我的疑问。”毛爱珍对《公益时报》记者讲述起她从追问到理解的过程。

    因对儿子离世的不解,毛爱珍开始疯狂地寻找一切与“抑郁症”三个字相关的书籍,走访国内外最好的心理医生、精神科专家,她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疾病能让一个年轻的生命凋零。她也开始翻阅儿子看过的书,搜集网上的资料,寻访儿子身边的朋友,想更多地了解自己不曾知道的事情。

    “识别抑郁症说简单也简单,连续十多天睡不着觉、情绪持续低落、丧失信心快乐、思维迟缓等就该警惕了。可是说复杂也很复杂,没有明确的起因和治愈方法,只能靠医生的提问、病人描述,再凭借医生经验来判断抑郁症到了什么阶段,没有仪器测量也没有生化指标参考,现今对抑郁症的治疗还停留在靠医生经验和摸索阶段。”毛爱珍说。

    在追寻答案的点点滴滴中,毛爱珍知道了抑郁症的可怕,也知道了原来儿子一直在和病魔斗争:

    尚于博患有抑郁症之后,一直积极寻找治疗方法,希望能够挺过来。他不愿意告诉别人,是不希望让父母朋友担心。看过医生,吃过药,每天坚持运动、跑步,写快乐日记,寻求信仰方面的开解……他尝试了各种方法。

    在《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书中,毛爱珍看到了著名作家张纯如从发病到离开世界的半年时间,生物学教授的母亲以及三位精神科医生做出的努力,最终都没有挽留住张纯如年轻的生命。

    随着对抑郁症疾病的理解加深,毛爱珍越来越理解儿子的挣扎和抉择,对于儿子的离开也慢慢释怀,不再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为什么没能帮助到儿子。抑郁症的难治和可怕,并不是常人所误解的“情绪病”,是“想不开”“意志脆弱”,家人朋友对于疾病的不了解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压力。

    你希望妈妈怎么做?

    就像三毛、张国荣这样的公众人物因抑郁症而离开人世,留下来的是网络铺天盖地的评论和大家对死因的追究。尚于博的离去也有网友提出疑惑。

    “他们走的时候是很自责的,多少逝者留下来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对不起,我对不起所有人’。但是他们不被人理解。其实抑郁症就像心脏病、癌症一样,就是一种疾病。当患者选择结束生命时,这种不理解会加深,甚至还遭受别人的揣测、指责,或者用一句简单的‘他怎么想不开’轻描淡写地总结了一个生命。”毛爱珍叹息。

    毛爱珍看到,和外界的评论相比,家人的自责和痛苦才是最长久的,他们会不断回忆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为什么没有能及时发现和阻止?“一个家庭因亲人的自杀不仅要承受悲伤,还要遭受不能理解的痛苦,所以我就是要告诉大家,这是‘病杀’!告诉那些家庭,要理解、不要自责,不要在后悔自责中度过余生。”

    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毛爱珍问自己:儿子是不是在用生命警醒我、警醒世人关注抑郁症?如果上天把这样一个美好的生命派到我身边,让我享受了那么幸福的时光,现在我是不是也要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我要继续尚于博留给我的事情。如果尚于博的生命可以挽救更多生命,他就不是白白离去。“只有这样,尚于博的生命更有价值,我的生命才会有意义。”

    妈妈做的你看到了吗?

    当毛爱珍走进民政局想登记注册一个基金会时,她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民政局相关部门一路绿灯,在短时间内完成登记注册。在尚于博离开一周年这一天,以他名字命名的专门针对抑郁症领域的尚善基金会正式启动。

    基金会做什么?怎么做?毛爱珍想起自己当时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整个社会对于抑郁症认知的缺乏,“不如就开始做知识普及吧。”

    于是,一套由五本精神健康知识普及、抑郁症认知教育的图书,在高校中开始传递,这其中有李兰妮捐赠的7500本《旷野无人》《我因思爱成病》,也有毛爱珍亲自参与编写的《关爱精神健康抑郁症》认知手册,每本手册都有一个书籍编号和一页留言板,看过的人可以留下自己想说的话再传递给下一个人。

    “知识的普及太重要了!所以我们要呼吁大家,为了你和你所爱的人,关爱精神健康,关注抑郁症,从了解开始。”毛爱珍说,既然抑郁症这么厉害,治疗有限,何不预防为主呢!大众有了认知,才有预防。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抑郁症、及时发现自己或身边人的问题,及早防控,就能减少患病率。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既需要积极面对治疗,更需要家人的理解,社会的关怀。只要促进整个社会对于抑郁症的关注、大众的正确认知,真正理解抑郁症患者,整个社会精神类疾病尽可能多的宽容,倾听与陪伴就是关爱,抑郁症才会不再可怕。”毛爱珍说。

    基金会成立两年来,一路摸着石头过河,毛爱珍感慨自己得到了很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的支持与资助,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福建同心慈善基金会、湖南芒果V基金、《时尚健康》杂志等都成为尚善的好伙伴,“因为大家一起,感觉公益这条路不孤单。”

    前不久,毛爱珍背上了儿子旅行时候背的登山包和登山杖,参加了西藏阿里冈仁波齐山“为爱行走”的转山活动,作为团队中年纪最大的,她咬牙坚持两天内完成54公里的转山路,并让尚善基金会“关爱精神健康,从倾听开始”的公益旗帜飘扬在海拔5700米的山口。

    毛爱珍觉得,其实儿子一直在陪着自己、支持自己,不论是自己疲惫了、难过了还是想他了,她都能梦见儿子。梦里,儿子依然挂着灿烂的笑容。

    尚于博:1983年5月31日-2011年10月25日,中国新生代演员。从2000年开始共参演影视作品近30部,代表作:《迅雷急先锋》、《杜拉拉升职记》。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是尚于博的母亲毛爱珍为纪念儿子而成立的,国内首家关注精神健康、抑郁症防治与知识普及的公益基金会,通过“漂书”、讲座、“倾听一小时”及网络宣传等活动,开展抑郁症防治的宣传普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助相关公益组织。

    ■ 本报记者 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