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人物
   第07版:封面报道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社会创新
   第11版:新闻明星
   第12版:视觉
   第13版:社会创新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无人机飞进非营利领域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人物

第07版
封面报道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社会创新

第11版
新闻明星

第12版
视觉

第13版
社会创新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01月1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无人机飞进非营利领域

    监控人员正在通过无人机传回的画面对盗猎者进行实时监控

    在大型农场,农民不可能对每一块耕地的土壤状况都了如指掌,只能对大规模的农田采取统一的种植和作业方式。而农用无人机的出现和应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科技活动中、在航空模型展上,无人机(UAV)都作为常客出现,但它通常也仅是大家手上的玩具。许多人真正感觉到无人机可以改变日常生活,恐怕是从看到下面这则有关国外电商的科技消息开始的。网络零售巨头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节目采访时透露了该公司的一个秘密研发项目:八旋翼无人机将在用户下单30分钟内依靠GPS定位将包裹运送到客户的家门前。

    而在之前国内火爆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和《舌尖上的中国2》中,不少眼尖的观众也注意到,许多镜头都是采用了装有摄像头的小型飞行器进行航拍,以全方位的角度给了观众别样的感受。

    作为当今最受瞩目的新科技之一,无人机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或许在未来岁月里,人类再也无法离开无人机。其实,就在当下,无人机已经悄悄地飞进了非营利领域的天空。

    防止濒危动物非法捕杀

    由于无人机能够到达很多人迹罕至之地,它正在改变人类保护自然的方式。使用无人机保护野生动物绝不是为了炒作,因为无人机能够监控更大的区域,发现并识别破坏自然的活动,此前只有雇用有人驾驶的直升机或飞机才能完成以上这些工作。同时,无人机也可以监测濒危生物的生存情况,方便生物学家对它们开展救援。

    最近几年,因技术不断革新,无人机的价格骤降,已从几年前的3万美元跌至目前的5000美元一台。于是,它不再是军队专供品,私人也可以买得起无人机。

    目前可用于动物保护区的无人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固定翼电力驱动无人机,配有多轴飞行器航拍系统,每次可以工作20分钟到一个小时;第二种是天然气驱动无人机,可以在500千米处的高空连续飞行8到24个小时。

    在世界各地都已有动物保护团体开始启用无人机来监控非法捕猎行为。从2012年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便开始利用无人机来保护野生动物,以防止非洲野生动物遭到非法偷猎者的捕杀,网络巨头谷歌则为其资助500万美元。

    其中,用于保护动物的猎鹰无人机配备了各式摄像机和传感器,白天和夜晚均可侦查飞行。同时,被保护动物的身上也被贴上了含有应用无线射频技术(RFID)芯片的标签,并在重点区域安置了可实时通信的地面传感器。这样一来,当地官员通过监测平台便可追踪动物及偷猎者的足迹。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共同运营的野生动物贸易监控项目(TAFFIC North America)主管克劳福德·艾伦称,利用这一全新系统可在人浑然不知的情况下,轻易捕捉到15米开外灌木丛里的长颈鹿,也能感受到偷猎者身上散发的热量。

    在尼泊尔,无人机被用于监控老虎,在日本被用于辨认鲸鱼,在苏门答腊岛的热带雨林则被用于统计猩猩的巢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保护生态学家Lian Pin Koh预测,不久以后,无人机“将跟一副双筒望远镜一样重要”。Koh更与他人联合创立了名为“无人机保护”的非营利组织,专门培养热带地区使用无人机进行环境保护的能力。

    抢险救灾

    抢险救灾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才能最低限度地减少人员财产的损失。但在茫茫大海、绵绵大山等险峻的环境中展开搜索行动,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不但任务本身如同大海捞针,搜救人员也随时可能遇到生命危险。因此,在灾后一些环境恶劣、地形险峻的地方,无人机的作用则加倍凸显。无人机可以在指定地区内搜索,引导搜救人员找到受害者或找到更加安全的路径。而且,无人机在晚上也可以工作。

    在海地地震后,无人机第一次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成功帮助了美军搜索生还者、运送医疗物资,并保证了搜索部队的安全。如今,在搜救任务中使用配备精良的无人机的例子与日俱增,或许它很快就会成为标准的工作方法。

    通过设置相关程序,无人机上的摄像头能自动忽略移动的物体,只拍摄固定物体,每秒至少拍摄5张照片,其拍摄的精度达到4厘米,能够非常清晰地“透视”灾害点的全貌,甚至连垮塌房屋木梁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采集数据后,通过无人机上的敏捷建模软件,可以绘制出地质灾害排查评估地图,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数据来预测次生灾害的发生,并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类型、规模、区域等信息进行详细标识,为合理分配救援力量、确定救灾重点区域、选择安全救援路线以及灾后重建选址等提供参考。

    另外,无人机还可以跨越地形与空间的限制,在第一时间内把物资送到受灾地方。航空企业Matternet就正在开发一个无人机网络,让医疗物资能够及时送到人力难以翻越的危险地区。如果这样一个网络建成,肯定能造福更多在灾害中失去家园的人们。

    在我国,通过无人机遥感航拍技术来获取汶川地震后灾区的一手地图信息数据,已成为无人机应用的经典案例。经过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青海玉树地震、鲁甸地震等灾情的考验,我国无人机应急测绘工作至今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体制和机制,能够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提供测绘信息保障。

    医疗急救

    许多时候,病人的病情危重都是由于拖延、救护车的迟到等原因造成的。例如,心脏病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宝贵10分钟,这对救护车的到场速度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前不久,奥地利的一个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医疗无人机系统:当有人心脏病发的时候,周围人发出求救信号,无人机能够及时飞抵患者身边,送来心脏除颤器,让病人得到及时的抢救。

    按照这样一个无人机系统的设想,理论上,一旦发现某例心脏病突发事件的人拨打110后,急救机构便会马上派出医疗无人机到达现场,专业医护人员则可以通过无人机的远程视频设备指挥周边的人在现场操作除颤器。

    而荷兰一名大学生更于去年底率先研制出了这款无人机,它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96公里,由6个螺旋桨驱动,可携带4公斤负载。研制者表示:“欧盟每年有大约80万人心脏骤停,只有8%的人幸存。造成如此低的存活率的主要原因在于应急部门需要大约10分钟的响应时间,而心脏骤停后大约4到6分钟便会导致脑死亡和最终的死亡。这种救护无人机能够在1分钟内将除颤器送到周边12平方公里内的患者身边,将存活率从8%提高到80%。”

    一旦医疗无人机系统建成,可想而知,医疗设备相对匮乏的偏远地区将会成为急救无人机的最大舞台。

    乡村公益

    在我国的广袤农村,无人机已经在多省进行推广,主要用于淘汰原有的背负式喷雾器。这样一台小巧的无人机可是喷洒作业的好手,每架次飞行10分钟就能喷洒防治20亩农地,喷洒细密低量,既减少了农药过量污染,又能连片喷洒,快速抑制病虫,而且仅需一人操作。

    而当无人机飞过土地时,它还能统计播种数量,迅速拍摄到害虫,通过分析植物的照片确认它们是否长势良好等。所以,通过无人机,农民还可以及时了解、跟踪每块农田的土壤状况和作物长势,精准地发现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从而达到收益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飞最新发起的“e农计划”公益项目中,某无人机公司已作为参与方正式亮相。

    在“e农计划”合作地之一湖南新化县天门乡,有一片海拔1200~1400米的高山盆地。在这片云雾缭绕的高山谷地中分布着300亩天然形成的、极致纯净的高山茶园。通过无人机的空中巡视,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农场的正常耕作。“e农计划”在与其合作的市县均普及了这项服务。

    此外,无人机还为“e农计划”提供农产品物流和田园风光航拍等专业服务。

    (赵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