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政策
   第05版:盘点
   第06版:专访
   第07版:话题
   第08版:趋势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社会创新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慈善家回访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养老领域引委员关注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政策

第05版
盘点

第06版
专访

第07版
话题

第08版
趋势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社会创新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慈善家回访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03月1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养老领域引委员关注

    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而在刚刚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养老领域更是引发了委员们的关注,关于养老方面的提案不断涌现,委员们都在为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朱晓进

    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 

    朱晓进认为,要真正推进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首先要对我国目前面临的养老现状和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有足够的认识。中国在2000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和劳动人口与老龄人口的赡养比分别达到7%和10:1,已进入老龄社会;据预测,约在2025年将分别达到14%和5:1,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约在2040年将分别达到21%和2:1,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我国老龄化社会有以下特征:一是老年人口数量高居世界榜首。二是老年人口有高龄化、慢病化、失能化的表现。三是家庭养老功能相当薄弱,养老相关服务严重不足。一年多来,医养结合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政策保障不足、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能力欠缺、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

    “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人照顾服务。医养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医疗机构的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等一体化服务,既能满足老年慢性病治疗在大医院,康复及护理阶段在养老机构的构想,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医院住院难的现状。因此,大力推进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势在必行。

    朱晓进建议:解决好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建设问题,政府要制定合适的标准、进行相应的建设,推动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走上正确发展途径。要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同时,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医疗单位创办医疗康复相结合的养老机构,经审查批准后内设医疗机构,实现“医养合一”。进一步完善有关养老护理院的用地指导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制定相应配套实施细则。培育高端养老护理市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养老护理机构。

    民进四川省副主委、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康

    正视养老事业发展需求 实施特殊人才培养计划

    据统计,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到2020年将达到2.48亿,失能老人将达到4600万,需要养老护理员的数量达1000万人。按照国家《养老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需要培养133万养老护理员,但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仅有5万,与133万(2015年)及1000万(2020年)的市场需求量相比,形成了巨大的供需矛盾。

    同时,我国现有的养老护理员队伍还存在着“四低”的问题:一是学历层次低;二是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低;三是从业人员的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医护队伍不稳定;四是支撑后续发展的水平低——目前,全国开设养老医护专业的院校数量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小,培养规划不健全。

    王康认为,专业养老护理员的匮乏,极大制约了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也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质量,甚至可能成为引发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导火索之一,是我国现在就必须高度重视并亟须着力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为从根本上解决养老护理员的短缺问题,王康建议国家比照“免费师范生”的方式,组织实施《免费养老护理员培养计划》,以建立和完善养老护理员培养支撑体系,推进养老护理员培养进程。具体建议有四方面:一、组建专门的组织机构及专家团队。二、实施《免费养老护理员培养计划》。三、采用“订单培养,定点上岗”的培养方式。四、着手构建完整的免费养老护理员培养体系。

    王康指出,鉴于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性质较为特殊(尤其是医护失能老人的工作不仅十分繁重、辛苦,而且比较脏乱),建议受训人员以中职、高职为主,本科和专业硕士为辅。

    同时,要加大对养老护理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投入。目前我国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院校共计88所,其中高职63所、中职25所,所有院校招生人数每年仅3000余人,而开设老年照护专业的学校(机构)数量非常少,相关的基础设备差,教师队伍跟不上。为此,建议由国家财政设立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对承担养老护理员培育工作的学校,在基础设施配备、实习实训平台建设、考核评估体系建立等方面均给予必要的投入,确保在人员培训的质量和数量上满足社会需求。

    民革中央监督委员会副主任 陈清华

    我国养老金并轨后
    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思考

    陈清华认为,养老并轨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过程中,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之一,体现着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基础制度统一、公平的保障体制,使各类群体获得积极正确的保障预期。

    养老金并轨改革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等多项改革的连接点,也是这些改革难以推动的制约点,是公认的改革硬骨头中最硬的一块。据测算,中国养老金双轨制并轨改革的成本就需要9.1亿元,而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约8.31万亿元,可见国家压力有多大。当前突出的问题有:一、养老并轨观念亟待改变。二、养老并轨标准不一。三、养老并轨负担不合理。

    任何一项政策,都需要独立于利益之外的“第三方监管机构”来快步推进,倒逼出一股无可阻碍的推动力。虽然“双轨合一”这个靴子已落地,但更加细密的制度保障和督促监管措施需要及时跟上,来不得半点闪失。

    为此陈清华建议: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养老金并轨最难的还是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责任,以及地方和地方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和调整。目前,地区之间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的养老保险抚养比高低差距较大,各地经济财力消费条件差异不能“一刀切”,各地养老保险基金结余不平衡,还有信息化建设、经办服务能力、管理上的差异等,这些都是要在全国统筹当中认真考虑的问题,也确实需要精心设计,照顾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平衡。

    第二,逐步实现替代率的“平等”。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目前公务员的养老金可拿到退休前工资的80%,而城镇职工只能拿到一半。全国人大财经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西部某省2014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费水平为月人均3227元,而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则为月人均2065元,前者是后者的1.56倍。可见实现替代率“平等”,并非一朝一夕之力。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这一大前提,说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必须也必将逐步拉近。

    第三,建立健全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机制。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取得了较好收益,年平均收益达到8%左右。估计到今年年底全国社保基金的规模能够达到1.1万亿元。今后要进一步做好国内投资产品的管理工作,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办法,提高委托投资的管理收益,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

    第四,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先行先试为城市鲜明标识的深圳,养老金改革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深圳市自2010年起,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对养老金并轨改革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应在认真总结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件精神吸纳推广。

    (本版文字:张雪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