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政策
   第05版:盘点
   第06版:专访
   第07版:话题
   第08版:趋势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社会创新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慈善家回访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追问尊尼获加:说好的三期资助呢?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政策

第05版
盘点

第06版
专访

第07版
话题

第08版
趋势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社会创新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慈善家回访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03月1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追问尊尼获加:说好的三期资助呢?

    在网易的活动宣传页面仍能正常打开,6强及其项目、千万基金等信息仍赫然在目

    2011年至2012年初,帝亚吉欧公司旗下尊尼获加品牌发起了“语路”问行动,很多网友应该还对这场由奥美执行、陈坤代言、诸多名人担任评委的行动有印象。2012年4月,6位梦想实践家最终脱颖而出,获得了1000万永远向前基金,每人166.7万元资助金将分三期,由合作基金会代为支付,即帝亚吉欧与相关基金会签署捐赠协议,基金会再与获选者签署资助协议。

    我们相信,获得资助的梦想实践家对帝亚吉欧当初的支持是怀着欣喜和感激的。但在轰动效应的评选活动过后,后续三年的持续支持却并不像计划中那么顺利,有获选者目前尚在苦等第三期资助金,有的连二期款都没有拿到。“每一问推动每一步”的行动口号曾给年轻人带去很多正能量,但如今,我们也对帝亚吉欧有一问:承诺的捐款还继续捐吗?

    梦想遭遇不靠谱

    “语路”问行动中最终获选的6位梦想实践家和他们的项目分别是胡依林-世界上最轻的鞋、衡新-残疾人乒乓球、万周迎-盲人太极拳、严嘉庆-保护原生态民歌、叶祖艺-关爱空巢老人、陈冈键-救济先心病儿童。这其中,除了设计师胡依林的项目有商业因素,其他5个都是公益慈善项目。

    没有拿到二期款的严嘉庆:“很可惜的是这个项目后来没有顺利进行,半途而废了,主办方只给了一年的经费,而且没有固定联络人,一直是失联状态,第二年连整个项目组都不见了。我也一直很被动,由于经费不确定,所以不知道该走不该走,应该进行到什么程度。”据了解,严嘉庆是在大家争取二期款时态度比较强硬的一位。

    万周迎创办的教授盲人太极拳的机构叫侠友新社,他们拿到了二期资助款,但情况也并不乐观。侠友新社最开始是万周迎自费在做,在接受“语路”问行动的资助后,按照主办方认可的项目书计划,活动从北京周边扩展到全国几十家学校,两年间培训了60多位老师。“通过多方努力,我们把二期项目成功做下来了,但是第三年的资金缺口很大。如果今年能拨下来资金,就没问题,如果拨不了,就很紧张。项目效果非常好,也已经对外做出了承诺,所以一定要把原定计划做完,对盲人、聋哑孩子和他们的老师有个交代。”万周迎说。

    侠友新社负责日常事务的秘书长若存说:“我们经常给企业发简报,包括项目成果、媒体报道、进展计划等。以前发邮件都回,但是感觉在2012年10月底左右事情发生了变化,大概2012年底的时候企业就没有回复了。我们也还是一直发项目简报。2012年八九月间,奥美委托优酷来拍宣传片,就是大家后来看到的‘支持盲人太极上春晚’。当时奥美公司说,这只是第一个传播波次,后续三年还有至少三到五次传播,让我们做好准备,优酷摄制组的导演也是这么说,但是这次之后没有其他宣传了。”

    “针对这些入选者,企业设了一位姓张的‘辅导员’。第二年的时候二期资助款没有及时拨付时,入选者一直联系他,再后来这个辅导员辞职了。”若存说,“我们的项目审计是没有问题的,二期款本来应该2013年6月左右拨,但是2014年4月二期款才发下来,听说有的获奖者被取消了资格,没有提最后一期款什么时候拨付。2014年底之前我们一直在问,但只能找到奥美和昌明基金会,两方互相推来推去,基金会说没有拿到钱。我们也正式给江苏昌明教育基金会和奥美发过询问函,但没有回应。”

    设计师胡依林的情况要好一些,他拿到了二期资助款,而且“因为有其他的资金渠道,销售收入也还不错,没有这个也能活下去”。胡依林叙述这两年的经过:“2012年4月入选确定后,我们提交了更详细的项目计划给主办方审核,大概三四个月后,第一批资助款发放完成。第二期时,我们很早就把文件资料(一年来的项目成绩、媒体报道、资金使用情况、发票、下一年度计划等)给到了主办方,审计是没有问题的,但中间差不多拖了大半年,包括中间换了基金会,以前的联系人也都换了。”

    (下转10版)

    ■ 本报记者 王会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