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慈善家回访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一周慈善捐赠
仅两成网友选择通过质疑排污者来改善环境
图片新闻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慈善家回访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03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仅两成网友选择通过质疑排污者来改善环境

    截至2015年3月23日13时

    1.你在什么时候比较关注环境问题?

    A.一向很关注,在平时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对环境的影响。57.60%

    B.感受到处于污染环境中时,比如所在的城市出现雾霾天的时候。 39.49%

    C.不太关注,一个人对大环境改变影响有限。2.91%

    2.你比较关注哪类环境问题?

    A.大气污染。61.73%

    B.江河及城市地下水等水体污染。 35.27%

    C.土壤污染。3.00%

    3.你愿意为改善周围环境做出哪些改变?

    A.以身作则,采取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71.39%

    B.勇于质疑,敢于向身边造成污染的个人和企业提出疑问。21.20%

    C.监督上报,主动依法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公益组织自行检测周围空气、水源及土壤质量的活动,将不正常数据上报有关监督部门。7.41%

    新年伊始,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百万元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传播,该纪录片仅在上线当天就获得了近亿次的网络点播率,也因此引发全社会围绕雾霾和环境问题的激烈讨论。但在讨论的热潮过后,一切似乎又回归平静,似乎并没有太多人为迫切解决的环境问题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解决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因此,新《环保法》在明确政府部门责任、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惩罚力度等方面之外,还用了大量笔墨强调和倡导全社会、全民共治理念,鼓励个人与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这也被视为《环保法》修订的一大亮点。

    为保证公民环境信息知情权,新《环保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除了监督、举报之外,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更“绿色”的生活方式,为周围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新上任的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也指出:“环境污染治理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转变那些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

    面对急迫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公益时报》联合新浪网、问卷网和凤凰公益推出本期“益调查”:面对环境污染,你做了什么?你是否只在雾霾天才会“声讨”环境污染?你是否愿意为改变周围环境做出切实的改变?

    本次调查自3月19日18时开始,至3月23日13时,共有1066名网友参与。近六成受访者(57.60%)表示一向关心环境问题,并在生活中注意自身的行为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近四成受访者(39.49%)则表示在感受到处于污染环境中的时候关注环境问题。而受访者所关注的问题种类大多为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仅有3%的人群关注土壤污染。

    在被问到愿意为周围环境改善做出哪些改变时,超七成受访者(71.39%)表示愿意“采取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而“敢于向身边造成污染的个人和企业提出疑问”的受访者仅有两成(21.20%)。

    网友留言:

    @金晨音乐工作室:如果说依靠人性的自觉尚不可取,起码加强监管和立法总是可以依靠的,又或者,如果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环境问题时不再将自己高高挂起,并且开始行动,为这个世界,为我们的孩子,一切将会改变!

    @youngjay龙:很多人叫嚷着“政府不作为,我们要环保”,但是说到使用新能源,然后水电公交都涨价,就没几个人愿意了。

    @绿色行安近怀远Alerm:12369打不通,这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啊,不能让这个举报平台成为了摆设。

    @无畏阿为:环境保护并不是哪个组织或个人的事情,它是全体民众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明确责任和义务。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负有监督的责任,而排放者有清理的义务。对于处置不当的要加倍惩处,不能以为政府罚了款了就意味着义务转移了。

    @生态梦人:现在有一部分企业、单位和个人,在利益驱动下,违法排污染仍很突出。有的私设暗管偷排,有的对排污在线数据进行造假,有的用灌车异域偷排,有的用渗漏的方法往地下排污,可谓五花八门,什么样的排污方法都有。

    ■ 本报记者 高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