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国际 案例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堵住假慈善之名做商业的后门
草根组织的“主心骨”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城市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国际 案例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06月0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城市

    除了经济发展,城市生活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舒适和便利,是更加美好,而不是更加紧张。在世界著名的自行车之都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短暂逗留期间,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城市发展和公共空间规划的差异。

    安全的公共空间令城市更有活力。在一个叫De Achthoek的地方,我们看到一群小孩子在机动车道边的一片开放空地上玩耍,一开始我们好奇他们白天为什么不在上课,后来发现那个没有围墙的空地就是学校的一部分。老实说,这里车流量并不大,但这样的场面放在国内,家长们恐怕也要和校方好好交涉一番了。

    而在另外一个有趣的场景中,一个宽敞的桥面成为了游客和行人歇脚、聚会的休息场所,画面和谐温馨。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样一片路面在国内恐怕会被用作停车位或是临街摊位。这样的反面例子不是没有——广州的海心沙花城广场,平日白天真的仅仅是一个景观,并没有活跃的社群和本土的人气,仅仅提供“到此一游”的拍照背景供游人享用。可能我们都知道或者曾经过花城广场,但真正在里面停留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能留下一段故事或者回忆了。

    另外,许多从事城市规划的朋友常常会强调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正如我们合租的办公室,在白天和上班的地方,晚上是经营的茶馆、咖啡厅,深夜还可以提供给朋友借宿。这样一个空间为有需求的人提供了方便,提高了空间效率,节约了城市资源。

    我想引申出来的讨论是,如果公共空间是安全的、多元的,那么这片土地一定会更有活力。

    在荷兰,没有围墙的地方,不仅仅是互联网,很多公共设施、土地都是开放的,连地铁和火车站,也没有繁琐的审查。也许在荷兰,人们的逻辑是,如果这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社区,人们会相互间自行监督。同时,这样的开放空间促进了交流和互动。如果我们提供了让人们表达的空间,人们是否还有必要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呢?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放上隔离,架构了很多封闭的空间,建立起有形和无形的墙,也逐渐地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隔离和封闭。

    城市不应该只有水泥建筑。我们所认为的城市化应该是怎样的?高楼大厦,还是各种先进的科技?在阿姆斯特丹,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性。在这座城市,不但树木成荫,并且随处可见许多野生动物,当然以鸟类和禽类为主。走在这个城市,就恍如置身一个大花园一样,让人充分感觉这是一片生活之地。

    让人反思的是,国内的城市化和GDP是以基础建设来带动的,造成高耗能和高污染,并且不可逆。而原生的动植物都被我们搬到动物园、植物园里,街道上只有整齐划一的造型树,像是设计者的游戏场景。我们真的还要继续走这条路吗?我们真的还缺乏模板式的城市吗?

    城市,不是器具的集合,更不是建筑物和机动车的集合,应该是人群的集合,而人群的集合,自然状态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交通优先权的考量。在阿姆斯特丹,自行车的行驶权利绝对是第一位的,然后是行人和公共交通,最后才是私家车。如同许多欧美国家一样,行人和自行车在横过马路的时候,公共交通和私家车是会主动避让的,而行人走在自行车道上,也是要礼让自行车的。

    除了道路使用者的互相礼让,更重要的是城市设计——通过各种方式让不同道路的使用者安全使用道路。

    首先,是在道路规划上保障行人和自行车的路权。其次,通过设计实现交通合理化。比如,我见到一段路面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划分是这样的,行人道是砂石路面,自行车道是沥青水泥路面,自行车驶上砂石路会很不舒服,自然而然引导了这两部分出行者。而在我们所经之处,机动车停车位总是位于人行道与自行车道之间,或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之间,很少完全被设计在道路上,一切以不中断道路通行为原则。同样的,减速带的设置也很巧妙——一个比较大的缓坡或者中间一个凸起,既不影响自行车和行人通过,但会让机动车稍微减慢速度。

    提倡绿色出行,这个口号我们经常说,其实也不是做不到,只是不想做而已。当然,要明白到,这肯定是非此即彼的过程,一个对自行车友好的城市不可能同时又对机动车友好。在天平的两端,要么我们今天主动去选择,避免明天的崩溃,要么等到崩溃那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

    我们都生活在城市中,但什么叫做城市,恐怕我们要重新定义了。

    拜客广州总干事

    陈嘉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