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国际 案例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慈善组织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国际 案例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06月0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东势义渡会:
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慈善组织

    1937年,义渡会兴建往来东势与中嵙之间的桧木桥,此桥为连接多个部落的交通要道,1970年改建为钢筋水泥桥至今,桥头刻有“义渡桥”的字样。

    在东势镇东崎街义渡桥头的义渡碑坊内,170多年前捐资修桥人士的名字仍然清晰可见。

    在台湾岛陆路交通尚未畅通前,行旅、货运多仰赖舟楫,然而台湾河川多发源高峻山脉,流泻急湍,加以夏秋台风,山水暴流,每每毁坏便道与桥梁。

    当时,全岛各河川渡口多有义渡——地方善士集资雇用良民为船夫,免费搭载过河行人。直到桥梁陆续兴建后,义渡才逐渐被淹没在历史中。

    怒涛滚滚大甲溪

    在这一段历史中,名为“东势义渡会”的台湾史上第一个NGO一直屹立不倒,并运营至今近200年,其“仗义恤邻”的善行及精神代代相传至今。

    东势所在地的大甲溪是台湾岛第三大河流,发源于台湾岛中央山脉及南湖大山等群岳之间,流经多地,直至台中入海,全长124.2公里。自3800米的中央脊梁山脉奔流而下,大甲溪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沛,被誉为“中台湾的母亲河”。

    这位“母亲”,孕育了两岸郁郁苍苍的林木、世界知名的樱花钩吻鲑,也在地表刻画出绝美的景观。但是在交通上,宽广的河面却也阻绝了两岸居民的交通来往。

    清嘉庆年间,驻守此地的将领黄清泰在《大甲溪》一诗中写道:翻石沙俱下,危船鬼欲争。

    在当时台湾,一般河川在水量充沛时,人们利用渡船过河;若冬春季节,河水干涸,人们则在河床的沙洲开辟道路,有水之处架设简易桥梁。只是每年到夏天,豪雨夹带土石,往往将河床上的道路和桥梁冲毁,因此年年必须重新辟路架桥。

    《东势义渡慈善会沿革》一文中有记载:往昔台中县朴仔口以东,石冈、新社、东势、和平四街庄,日常经济农产交易、文化、就医等,均以寮脚(东势角)为中心。惜因土牛与东势间两岸跨越大甲溪,唯一交通要冲,并未架设桥梁,其往返两处间行人,或远赴丰原、台中等外地行旅,往常均利用渡船交通。

    官渡民渡,弊病丛生

    当时台湾渡船有官渡和民渡两种。官营不仅有渡税,而且弊端丛生;民渡则有勒索之弊,行旅商民颇受其害。

    大甲溪渡船应属于民渡,东势义渡社会福利基金会董事长廖文钦说:“当时土豪劣绅一班,在溪岸设有舟仔(木造小渡舟)往来交通,以专利向过往行人酷索银两。”

    道光年间,淡水同知娄云周历各地,留心查访后,认为“全台之为民害者,渡船其一也。刁悍不法之徒,藉渡载为由,任意勒索,稍不遂意,即兜留包裹,以待备钱取赎。往来行人,每因人地生陈,告诉无门,忍心受屈,危害行旅不可言状”。

    不肖船夫除了勒索钱财之外,甚至还会危及乘客生命。《凤山县采访册》中卢尔德嘉的《义渡论》提到:溪边舟子,编竹筏以待行人,载至中流,始需渡价。多方勒索,有勒至数金者。贪得无厌,甚而挤人于水,有挤下孤客,任急流滚出外海而坐视不救者。横取衣物,大则殒命,小则伤财。狼子野心,实堪切齿,义渡之设,安可少哉? 

    十八位妇女溺毙事件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寮脚’庆祝中元节普渡,演戏酬神。妇女十八人搭乘渡船,要到东势看戏。船到大甲溪中央,因为船夫恶作剧,调戏妇女,以致妇女惊慌,引起骚动,渡船翻覆,十八位妇女致尽溺死。事几竟在地方上造成械斗。”《东势义渡慈善会沿革》一文中写道。

    18条人命、地方蕴酿械斗,当时任朴仔篱堡总理(清代官名)的石冈土牛庄贡生刘章职出面调停,除了严办惹祸船夫,并邀集地方士绅,发动募捐,拟成立“义渡会”,以绝后患。

    当时刘章职与训导罗桂芳、监生廖光祖、郭开升等人登高一呼,四乡镇群起响应;彰化知县李廷璧极其嘉许,也赞助100银元,连同善心捐助者67名,共募得银两2501圆,购买水田十甲余充作“义田”。

    “‘东势义渡会’成立,每年以‘义田’的租谷收入当作财源,打造渡船12艘;慎选良民为船夫,免费搭载过河行人。这是东势义渡的开始。”廖文钦说。

    第二年正月,官府勒石立碑,除了“将捐设义渡各户姓名、条规勒石以昭后世”之外,还有:“出示严禁棍恶,不得滋事生端,务须遵照。倘有不法棍徒,藉端私索,许即按名指禀赴县,以凭筋差拏究。”

    最后土豪劣绅的渡船业也废止了,大甲溪两岸从此免费义渡,方便乡民行旅。

    廖文钦说:“冬天枯水期,不能行舟,年年在河床开路架桥,义渡会也会出资。”

    彰化知县李廷璧为嘉勉刘章职的奉献精神,特颁“仗义恤邻”题额,如今仍矗立在石冈乡梅子村丰势路旁的刘章职墓园中。

    为祈求大甲溪过渡平安,以及纪念当年罹难的18位妇女,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在石冈土牛溪边,举行平安祭典,迄今170多年,从不间断。义渡会善士的后裔都从小参与到大。

    东势义渡会总干事、刘章职的嫡系子孙刘高麟说:“当年67名捐款人的芳名,刻成一块牌位,祭拜的时候请出来,接受后代子孙的供养和追思。”

    虽然这些善士不同姓氏,但因为共同成就善举,对义渡会的后人而言,不啻为最值得骄傲的“共同祖先”。

    善举从河岸走进乡里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实施土地调查,义渡会所有田产大租、番租、水田,有四甲地被充公,以致仅存六甲余地。

    二次大战末期,日本政府限于财政困难,为兴建通往中嵙段石角河的桥梁,指令义渡会变卖所有田产,充作兴建经费。幸有当时义渡会常务董事廖阿霖(时任台中州参议员)奔走呼吁,反对处分财产,设法请求解决;最后将义渡会田产抵押贷款,兴建桥梁,并取名为“义渡桥”。

    1925,东势义渡会呈请台湾总督府登记立案,改名为“财团法人东势义渡会”,第一任理事长刘雨生、常务理事廖阿霖订定章程,设评议员制。

    1933年,日本政府出资架设大甲溪铁线吊桥,东势义渡会长达百年的免费船渡因此成为历史。刘高麟说:“大甲溪吊桥建好之后,义渡就功成身退了。但是义渡会仍然运作,只是转型为社会福利工作。”

    义渡会转型后,开始办理社会福利事业,尤其因应当时社会需要,成立各项措施——例如农忙时设托儿所,免费照顾幼儿;农闲时设裁缝班,免费教导农村妇女缝纫技术;还有施医、救济、急难救助、建道修桥……现在还设有计算机班、清寒奖学金等。

    廖文钦说:“东势大桥建设以前,大甲溪铁线吊桥经常在台风过后,或流失、或损毁,一再修建,何止数十次,义渡会也都配合捐款协助。”

    1953年,义渡会向台中县政府申请更名为“台中县私立东势义渡慈善会”,改组为董事制;1986年,改名为“财团法人台中县私立东势义渡社会福利基金会”。义渡会每年召开两次董事会,必要时召开临时大会。义渡会章程、财产目录、佃农名册、预算决算、收支统计、福利救助……均一丝不苟,透明详尽。

    祖德流芳,代代相传

    义渡会历年来的董事,几乎都是当年捐款创建义渡的善士的后代子孙。刘高麟说:“当然我们欢迎其他有心人来参加,但这都是无酬劳的义工,我们一代代都是秉持着祖先的精神、怀着使命感,如履薄冰来做的。”

    在高中教书的黄德山,也是义渡会董事之一,他说:“170多年前,先祖黄杨凤在义渡会成立募款置田时,有过捐款的义举。他老人家绝对想不到,因他的善行,而福荫到后代的子子孙孙。”

    黄德山的祖父黄富,三岁失怙,母亲改嫁,与兄长相依为命。土牛庄刘章职后人怜悯黄富孤弱,请他牧牛放羊,得以维生。黄富长大后,受雇于义渡会为船夫,每天在大甲溪摆渡过往旅客。一直到建造桥梁、渡船停摆,黄富才进入林场工作,但仍以义渡会为己任。黄富的儿子黄万伙,19岁就参加义渡会工作,一直到69岁去世为止,50年从无间断。

    黄德山说:“从小就知道家中每年七月中元节普渡祭拜,父亲都要先去参加土牛桥头义渡会,祭拜当年死难人士。祭典结束,父亲回家后,家里才开始拜。甚至母亲去世时,父亲还在参加义渡董事会议。

    黄德山说:“母亲生前即交代我们:‘将来你父亲若不在了,你什么都可以不要,但义渡会的慈善工作,若有人要你接任,绝对不可以拒绝。’”

    因此,从1987年第十二届董事会受命以来,黄德山与诸董事战战兢兢,莫敢懈怠,不因义务工作而废弛。

    从渡人渡货到渡心

    从早期承担人货运输的免费船渡,到今日以微薄资金,办理小规模慈善事业的小社团,170多年来,东势义渡让千千万万台湾人民,平安渡过宽广的大甲溪,那密集往来的舟船,就像是针线般,把大甲溪两岸密密地缝在一起。

    时至今日,尽管桥梁已经全面取代了船渡,但是义渡的功能仍然持续发挥着,只不过往昔渡的是有形的人、货;而今,它仍在“渡”,渡的是无形的人心。

    义渡“方便行旅,仗义恤邻”的作为,不仅是台湾早期必要的措施,更足以为习惯冷漠疏离的现代人所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