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趋势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社会创新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寻找慈善传统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视觉
智慧,是令人受益一生的布施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趋势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社会创新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寻找慈善传统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视觉

新闻内容
2015年07月2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智慧,是令人受益一生的布施
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及拉加女子学校考察记

    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坐落在“三江源”核心区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京(右)及北京香港马会会所总经理唐小尧(左)考察学校时与吉美坚赞(中)合影

    学校不仅僧俗合一,还有教无类,无论年纪、无论出身,只要想读书来报名,学校都会按顺序给予公平的入学机会

    北京香港马会会所会员张宏的女儿(右)在女校做了三个星期的支教老师

    在青藏高原腹地,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三江源”核心区,是黄河的源头,它拥有四大神山之一的能庇护朝拜者的阿尼玛卿雪山,它是格萨尔王遗址的所在地,格萨尔王说唱艺人只有在这里才可以寻觅到,它被称为无人打扰的神之领域,它,就是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

    在藏语中,果洛的意思是“反败为胜的人”,仅从这个词语,就可以隐约推测出果洛充满烽烟的历史。历史虽已随岁月消散在高原的风里,但“反败为胜的人”的意义却因果洛一位备受尊敬的人而一再被佐证,这个人就是吉美坚赞。

    吉美坚赞,将这个名字放到百度里去搜索,那么多与他相关的内容除了交口称赞外,无一不指向几个关键词——僧人、教育、福利。

    “请一定来学校看一看”

    吉美坚赞生于青海省东南部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一普通藏族牧民家里。小时候家境贫寒,求学路漫漫又艰难,但仍然竭尽全力考上了青海民族大学并顺利毕业。许是冥冥中注定他此生要走这样一条肩负重担的长路,毕业后他出家走进寺院广拜经师,先后在拉卜楞寺佛学院、青海省佛学院、果洛州拉加寺、北京中国高级佛学院等国内著名佛学院校学习。1990年北京佛学院毕业时已有多家单位邀请他留下任教且待遇丰厚,而出家人的慈悲心却让他放弃这一切,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藏族当代教育的改革家。他既不是先知先觉的转世活佛,也不是位高权重的高级官员,更不是腰缠万贯的富翁,对于当时果洛地区的教育文化状况而言,他无疑选择了一件至难之事,而他却将这责任一担二十多年并还将继续背负下去。

    “佛教讲要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高原藏区确实贫穷落后、缺少物质,而我穷尽一生能拿出的钱财、帮到的人终究是有限的,这种帮助也仅仅只能是暂时的,而且人们也不能永远靠别人的给予而生活,所以我认为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布施叫智慧布施,这种布施可以影响思想、改变观念,令人受益终生,可以靠自己的能力生活。”这是吉美坚赞的智慧,也是他的信念,他要用教育满足大山深处的藏地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他要用教育使这里从根本上摆脱贫穷。从1990年8月在自己寺院的宿舍里办起了以藏族传统文化为主的只有40人的第一批培训班,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名学生的男女双校,吉美坚赞凭借慈悲与信念,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难题,这过程中那些并未被拿出来渲染的冷暖甘苦都早已融解在他的智慧与信仰里,不予人知。

    “这些年来,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帮助,活佛、僧人、牧民、政府、社会爱心企业或爱心人士,以及国外公益组织,是他们支持我们能够将高原藏民的福利教育一直坚持下去,我们都非常感恩,所以我也想对所有可能会帮助我们的人说,爱不是盲目的、强迫的,我不会摊开手讲请给我多少钱,反而非常希望大家能来到果洛,来到我们的学校亲眼看看,以您的亲身感受来确定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帮助,无论何种形式,只要能对学生们有益,我们都感激不尽。”吉美坚赞真诚地说。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也在他盛情的邀请下,7月上旬,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京及北京香港马会会所总经理唐小尧携一行工作人员,踏上了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及拉加女子学校的考察之路。

    “这大概是

    我上一世许下的愿望”

    车子在漫长而曲折的公路上驰骋,大家总是忍不住惊叹青藏高原的天地是如此广阔,天蓝得清澈、云白得肃穆、阳光灿烂得圣洁,稀薄的、带有青草、牛粪、煨桑、藏香、酥油香的空气将嗅觉包围。途中正巧赶上藏民们赶着牛羊群“转场”,据说这种“转场”只有在特别挑选的黄道吉日里才行,可见向善而为时总会得到上苍的眷顾。车子跟随牛羊群一路向前,看着牧民们的身影,那一刻已然开始了解世代在此的他们为何信仰,了解他们如何在与自然的抗争中繁衍生息,那信仰不是心安好过,而是敬畏之心,在世俗论断的渺小与伟大之间,人走的始终是平凡之路。

    “1994年,我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3000元人民币准备办学校,当然这点积蓄实在是太少了,当时寺院活佛听说后特别支持我,立即借我5万元,但钱依然不够,后来我说服了家人,把家里的牦牛抵押到信用社贷了8万元,向政府申请的报告写了几遍,最后在家乡牧民和僧侣的帮助下建立起了男校校舍。”讲起学校的起源,吉美坚赞的脸上写满欣慰与喜悦。

    起初,牧民们大都没有教育意识,并不愿也觉得没必要让孩子把时间用在读书上,吉美坚赞就挨家挨户去沟通,将与学校有关的内容讲给每一户,想尽办法去打动父母同意孩子来上学,就这样招收了第一批学生。虽然办学之初就已花掉了许多钱,但他自始至终都坚持一项规则:不收取任何学杂费和住宿费,凡是孤儿、残疾儿童、特困儿童的生活费及所有的日常开支全部由学校承担。二十多年累积下来,学校对学生们的投资不计其数。

    (下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