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年检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愚斋义庄:
中国近代第一个慈善信托的生与死

版面目录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年检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愚斋义庄:
中国近代第一个慈善信托的生与死

    盛宣怀是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开创了众多实业并创办了多所高等学府,同时,作为慈善家也为后人所称道。图为盛宣怀出殡的盛大场面。

    ■ 刘选国/文

    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正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第六章为“慈善信托”,该章节把利用信托方式开展慈善事业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规约,加之2001年已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中的第六章,将构筑起中国慈善信托的基本法律框架,为中国公民参与慈善搭建又一路径。

    实际上,信托作为现代金融的一种财产管理和理财方式,随着西风东渐,上世纪初已开始影响中国。中国红十字会的首任会长盛宣怀于去世之前就在遗嘱中将其遗产一部分设立“愚斋义庄”,虽然名称沿用中国传统家族慈善的“义庄”名称,但其诸多要素基本符合现代慈善信托定义,因此,完全可以将“愚斋义庄”作为中国第一例慈善信托的创新,只是这一善举最后没有忠实履行盛宣怀的遗嘱精神,只存在了十几年就夭折了。

    盛宣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巨大、褒贬完全对立的一个大人物,但不管后人对其评价如何,他在中国近现代公益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对遗产的处置方式,虽然不及同时代美国钢铁大王、慈善之父卡耐基的智慧和远见,但具有创新的遗世之作“愚斋义庄”的慈善构想——可称作为中国第一个结合了中国传统慈善义庄与现代慈善信托性质的慈善基金会,与同时代的其他官僚和企业家富豪比起来,已具有现代企业家思维。

    1916年,盛宣怀去世,生前立遗嘱将其遗产的一半拿出来建立“愚斋义庄”,以救济盛氏族人贫苦人家及支持社会慈善事业。遗嘱指定执行监督人为李经方,是提携盛宣怀的恩人李鸿章的长子,出任过清朝驻外大臣、邮传部左侍郎等高官,因此具有监督的权威。在其监督下成立了财产清理机构,最后清点确认盛宣怀遗产价值高达白银1160多万两。1920年,由盛氏亲族会议做出议决,以五成作为五房分析,以五成捐入愚斋义庄,各得580余万两。盛氏五房子孙,每房各得遗产116万两。为管理愚斋义庄的财产,李经方会同盛氏五房及亲族会议商议,成立董事会,订立章程,要求董事会照章永远保守,只准动用生利(即动息不动本),不得变卖义庄财产,以其中四成作为慈善基金,四成作为盛氏公积金,二成作为盛氏家族公用。这是一个兼顾盛氏家族利益和社会慈善的一个公益信托安排,因此得到盛氏亲族和社会各界的好评,1921年北京政府还为此颁发了嘉奖令。

    但悲剧的是,当时的法律环境极其不完备,缺少守信用且专业的受托人和信托监察人,义庄设立不久,执掌家政的庄夫人就开始思想动摇,到1927年秋庄夫人去世之后,更无人坚守原本的慈善意愿。盛宣怀四子盛恩颐无视章程约定,向上海临时法院提出将已归入“愚斋义庄”的慈善基金由盛氏五房分掉的请求,并引发一场家族官司,盛氏姐妹为争得女性继承遗产的权利与兄弟侄儿对簿公堂。虽然按照受托人的遗嘱及“愚斋义庄”章程规定不允许分析,但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北洋政府倒台,国民政府刚刚成立,各派利益纷争交错,最后法院和江苏省政府依据家族请求,竟然核准其请求,同意将义庄财产进行四六分派,六成财产由盛氏子孙划出自行支配。而当时国民党南京政府和江苏省政府又在争抢该笔资产的控制权,1931年行政院批准解散义庄,对财产进行标卖,最后将本来应用于慈善的230万两巨款由中央政府查收,最后的用途是被中央政府用作“解剿匪经费”,直到1936年清偿清缴完成。在盛宣怀后人和政府的合谋下,愚斋义庄在盛宣怀去世后不到20年就寿终正寝,由于旷年的持久官司,可以想见其收益基本没有用到慈善和救济穷人,盛宣怀的慈善遗志完全落空了。

    无法考证盛宣怀生前是否读过卡耐基的《财富的福音》,但可以看出,盛宣怀不是一个守财奴,是一个懂得散财之道的实业家兼慈善家,因此他采用了遗嘱设立中国传统的“义庄”模式来完成他的财富使命。但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公益创新过早出现在战乱频仍的民国初年,那时民国的刑法、民法、商法都没有制定出来,更没有慈善法、信托法之类的法规,而急于筹款应对剿匪的国民政府早就觊觎民间财富,因此不仅无力保护这样一个慈善信托的存在,还参与了其资产的瓜分,实际上是鼓励和参与了一次对本属于社会的公益产权的掠夺。因此,盛宣怀的悲剧也是中国社会的悲剧。

    “愚斋义庄”的设计远超出以田产收益救济家族穷人的传统义庄模式,其捐赠的资产包括企业股票和房产、铺面等不动产,如果按照其遗嘱的规划,只以增值收益来开展慈善,这将是一个永续的家族公益信托。盛宣怀作为委托人,李经方作为信托监察人,成立的董事会为受托人,而盛世族人及社会穷人为其受益人,有章程,类似于当代公益信托的几个基本要素都完备。但最后,因委托人盛宣怀已死,能执行其遗志的夫人也离世,受托人又是一帮私欲横行、骄奢浮华的儿女,信托监察人李经方也年老不履职,加之作为主管慈善事业的政府部门不作为,还积极参与公益资产的掠夺,最后受损的是那些泛泛指向的受益人:穷人。用于捐赠做慈善的遗产最后被国民党政府做了剿匪费用,真是匪夷所思,让人大跌眼镜。

    盛宣怀的子孙结局,完全被卡耐基言中,“留给儿子万能的金元无异于留给他一条祸根”,巨额财富让其子女纸醉金迷,奢侈无度,最后“百年豪门十年衰”,尤其是提议拆分义庄的四子盛恩颐,吃喝嫖赌,坐吃山空,最后竟贫病交加死于苏州的祠堂屋。盛家昔日荣华和财富均成过眼烟云,中国第一任红十字会长盛宣怀极具创意、初具现代公益基金会模式的“愚斋义庄”,也只能昙花一现了!

    (作者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