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封面
   第01版:封面
   第02版:数字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
   第10版:自述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年检
   第14版:国际·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2014)年度工作报告摘要
台湾社区灾后重建给大陆的启示

版面目录

第01版
封面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数字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

第10版
自述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年检

第14版
国际·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台湾社区灾后重建给大陆的启示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

    刘选国/文

    近日,笔者有幸赴台考察9·21大地震灾后重建社区——南投县埔里镇桃米里。结合本人多年参与救灾及重建项目的经历,我感觉大陆公益组织在灾后重建方面与台湾差距很大,台湾立足于灾后社区重建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首先,台湾NPO组织的灾后重建注重从技能培训和软件建设入手,激发灾民自救、自立、自强意识,帮助灾民重建生活信心。面对9·21大地震灾情,紧急救援阶段结束以后,台湾社区重建协会等几十家民间组织深入受灾严重的台中地区,通过培训、辅导、咨询,引导村民讨论并民主决策重建社区规划,寻找产业重整路径,让灾民成为社区重建和未来发展的主人。

    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中,桃米社区的369户农户中有160多户的房屋倒塌受损。震前,该村的主要产业是竹笋等农副产品。当时,像近年大陆农村一样,青壮年大量外流,当地社区只剩下“老人、小孩和狗”,处于凋敝状态。地震反而成了该村落振兴的契机——在政府的协调下,在台湾民间灾后重建联盟的具体指导下,桃米社区发展协会发掘社区优势资源,对村民长时间培训,确立了以青蛙、蜻蜓多样性的绿色生态为社区发展优势,制订了桃米生态重生计划,并讨论修订了新“乡约”,以生态立村,由此开启了这个传统农业村转型为现代有机农业、生态保护、休闲体验相结合的新社区之路。现在该社区成为台中地区著名的休闲生态旅游区,年接待游客70多万人,全村有70%以上人口从事生态观光产业,2013年社区绿色生态产业收入达1.1亿新台币,村民真的过上了幸福的农家生活,有38位年轻人陆续回村就业。我们看到的桃米社区山青水绿,到处是蜻蜓、青蛙的艺术品,接触的村民一个个都笑容可掬、信心满满,为现在拥有的生活而自豪。

    其次,注重扶持本土的社区自治协会等组织,使其发育为灾后重建及乡村发展的主体。台湾从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运动,但最初仅停留在普及概念、成立社区发展协会等组织上,由于民间参与不够,效果并不明显。而9·21大地震让一大批社会组织深入受灾社区,尤其是一批富有社工经验的专家积极参与,使他们利用了灾后重建的契机,重整社区发展协会,启迪灾民的社区营造自觉,发掘各地的“在地特色”,形成社区共识和愿景,最后培育了一批扎根不走的具有公民意识的社区主人翁和杰出领导者。在台湾考察期间,我们先后到访了四个社区组织,接触了十几位社区发展协会的理事长、理事、普通会员及里长等,他们普遍认同社区发展协会组织,有强烈的主人意识和责任意识,言语中流露出对社区的热爱和忠诚。

    淘米社区绿屋的主人邱富添拥有大专学历,在地震前也在城市务工。地震将他家的土砖房屋都震塌了,他回乡接受了专家们的培训指导,参与了社区发展协会的重建过程,并在原来的老宅废墟上分步建起了这个环境优美、安静舒适的绿屋旅馆,现在每天能接待40多人。桃米社区由社区发展协会统筹旅游资源,社区居民进行专业分工,旅馆业所需的农副产品配送、客房打扫、餐饮服务、电器水暖维修都由村里不同专业服务的家庭提供,收入通过不同的专业服务分配,还有10%上缴协会用于社区的统筹规划、发展基金及公益事业。现在,除了他夫妇二人在经营绿屋外,念完大学的儿子也回到绿屋工作。

    从桃米社区重建经验看,台湾NPO组织灾后重建并没有直接拨付捐赠资金给农户建房,但通过重整社区发展协会,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激发村民民主决策的热情,调动了村民的重建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从而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灾后恢复并创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培育不走的本土NPO组织,让社区营造有了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活力。到桃米社区,除了参观其生态湿地,看青蛙、蜻蜓外,还有一个必去的景点是“纸教堂”。这个完全用纸筒撑起来的白色圆布顶的教堂,没有一般的教堂那么雄伟高大,才3米多高,正中的圆厅也只能坐下几十人,但通过一段视频的介绍,所有人都不得不佩服该项目的创意。原来,纸教堂是1995年日本建筑师坂茂在阪神地震后的设计作品,2005年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理事长廖嘉展到日本参观,听说该地要建新教堂,纸教堂要拆除,因此他提议将其迁建到桃米。2008年,通过基金会的多方努力及资金投入,将纸教堂迁建到了桃米社区。现在纸教堂不仅仅是桃米社区居民心理慰藉、开展活动、凝聚人气的场所,还是桃米社区旅游开发的卖点,每年有50万的人流量,仅门票收入就有5000万台币。

    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纸教堂是新故乡基金会运作的项目,每年将门票收入30%作为运营费用,30%用作支持社区发展,10%作为社区发展协会费用,30%用作支持公益事业。原在南投县注册的该基金会通过灾后援建项目已在桃米社区扎根,现在办公地点就在桃米。纸教堂项目类似于现在热议的社会企业项目,有稳定的现金流收入,但盈余不分红,主要用于反哺社区的发展和公益事业。

    反观大陆公益组织多年来参与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实践,我们大多停留在应急救助、捐钱捐物、帮助建设学校、医院等硬件设施上,虽然也有一些组织尝试做过一些生计扶持项目,但很少有从激发灾民自立自强、促进灾民能力建设、推动灾民建立自治组织、重启产业振兴的成功案例。近几年,中国红十字系统开展的博爱家园项目建设,有点接近台湾的社区营造运动,开始注重受灾村落的硬件设施恢复和配套软件援助,扶持生计发展,培育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成立基层红十字组织等。但是在帮助村民培育公民意识、实现民主治理、围绕当地优势扶持产业发展方面,尤其是如何培育在地的社区组织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台湾的同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