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月2日,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以下简称“女童保护”)与凤凰公益联合主办的2016年。“女童保护”发布了《“女童保护”2015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和《“女童保护”儿童防性侵标准教案(家长版)》。 据“女童保护”统计,2015年平均每天曝光性侵儿童案例0.95起,受害者呈低龄化趋势,一人性侵多名儿童案例近三成,熟人犯罪超七成;我国儿童防性侵教育现状形势严峻。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应将防性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呼吁落实四部委保护未成年人意见精神,填补全国性防性侵教育教案空白;呼吁加强对未成年人社会监护制度建设,填补法律法规制度空白。 2015年平均每天曝光性侵儿童案0.95起 座谈会上,“女童保护”发起人之一、负责人,凤凰公益主编孙雪梅发布了《“女童保护”2015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报告由“女童保护”根据2015年媒体公开报道案例以及基金开展问卷调查情况撰写。 报告显示,2015年全年媒体公开曝光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例340起,平均每天曝光0.95起,同比下降33%。2014年同期数据显示,全年被媒体曝光的案件数量高达503起,每天曝光1.38起。 “女童保护”指出,统计基于公开报道案件,2015年被曝光数虽然比2014年有所减幅,但公开曝光案例的减少,并不代表着实际发生案例的减少。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性侵儿童案件非常隐蔽,难以被公开报道和统计,因此被公开曝光的案例仅为实际发生案件的冰山一角。 超四成儿童对隐私部位概念认识不清 “女童保护”在深入学校和社区授课时,对来自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份的4719名学生(其中男生2170名,女生2549名)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39%的学生知道内裤覆盖的部分是隐私部位,23%的学生知道胸部也是隐私部位,22%的学生认为手、脸、嘴巴、头发是隐私部位,合计共超过四成的儿童对隐私部位的概念认识不清或不知道。 “女童保护”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防性侵教育仍存在普遍缺失的问题。据“女童保护”统计,仅有44%的孩子知道什么是“性教育”,23%的孩子不知道何为性教育,33%的孩子选择“似懂非懂(知道一点点)”。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经过专家撰写、科学论证的全国性防性侵教材教案,这一领域在全国性仍停留在空白。应尽快研究出台全国性的权威防性侵课本、教案。”张雪梅说。 目前,“女童保护”已经做了较为成功的探索。孙雪梅介绍,“女童保护”在结合国内外儿童防性侵经验、成员多地试讲经验的基础上,起草的教案经过10多名性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界、一线专家的多轮建议、修订,历经半年时间40多次修改,最终形成独立的《“女童保护”防性侵教育小学标准教案》,这份教案可作为一个教案样本,可免费提供给各地授课,同时提供相关培训。 孙雪梅特别强调说:“教案用于公益用途,绝不用于商业盈利,希望能作为一个研究和推广的范本基础,为全社会的儿童防性侵教育做一些贡献。” 建议加强儿童防性侵教育 2013年9月,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课堂教学、编发手册等形式开展性知识教育,教育女学生了解预防性侵犯的知识,遭遇性侵犯后懂得如何寻求帮助”。 “‘女童保护’的数据为有相关部门研究开展有针对性儿童保护措施提供依据,但还有大量案件没有浮出水面,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保护儿童需要法律政策有力保障,需要制度和程序性落实机制,需要家庭监护的完善,需要专业人员的服务干预,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同时还要提高孩子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说。 与会专家学者建议,将儿童安全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让“安全教育第一课”作为小学新生入学第一课。 “未成年人被性侵现象越来越严重,需要加大防性侵教育的力度。‘女童保护’作为民间组织在推动防性侵教育,并没有国家给予补助,都是自发的、靠社会力量做这件事。但这不可能只由民间力量来承担,希望能通过民间力量能推动制度的建设。”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阚丽君说。 与会专家表示,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指导意见。 “今年‘女童保护’联合代表、委员提出将防性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呼吁加强对未成年人社会监护制度建设、推广成年儿童保护淮安模式、填补未成年人性侵保护教育教案空白。我连续三年都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将建议提上去,而且我觉得很有效,甚至直接影响到法律的修改制定,比如去年我们也提出废除嫖宿幼女罪,现在这个罪名已经成功废除、并入强奸罪。”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