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封面
   第02版:益调查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人物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钱晓华履新,阿拉善告别大佬时代

版面目录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益调查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人物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03月2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专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
钱晓华履新,阿拉善告别大佬时代

    2015年11月,钱晓华从任志强手中接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一职

    ■ 实习记者 张璇

    作为中国五大房企之一绿城房地产的CEO,钱晓华的名字并不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房地产大佬之列。同为中国地产业的领军人物,王石可以同时登上经济和娱乐版头条,并且毫不掩饰地说“我想出名”;冯仑能够把哲学和荤段子无缝结合,在他嘴里的房地产变得有料又性感;而钱晓华进入公众视野的东西并不多,直到去年11月份,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一次选举将他选为第六任会长,彩把这位低调内敛的地产掌门人推到台前和镁光灯下。媒体和舆论想要知道,中国规模和影响力最大,同时也是曝光率最高的企业家环保组织在这位“非大佬”的带领下,将往何处去。这同时也促成了这次采访的动机。

    “前几任会长德高望重”

    和钱晓华的会面定在北大斯坦福中心。面前的他不拘小节,一身西装、脚蹬球鞋,肩上背一个印有“阿拉善”标志的双肩包。这些似乎都与年薪千万的霸道总裁相去甚远。但这似乎部分验证了他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个平民会长。”

    当然,这个平民多多少少是相对他的前任们说的。阿拉善SEE,在钱晓华之前几乎都是由知名度极高的大佬们坐庄。从首创的掌门人刘晓光,再到王石、冯仑、任志强,几乎每任会长的名号在舆论场上都是响当当的。薪火相传到钱晓华这里,是否有压力,似乎成为很多人想问的问题。

    “前几任会长德高望重。”钱晓华这样虚心评价他的前任们,虽然他们在业内的地位相差不多,他也坦然承认,“他们不是因为阿拉善才出的名,而是他们的影响力推动了阿拉善的发展。”而作为一名“非著名”会长,他认为,把阿拉善的事业做好,比是不是会长更重要。“我们的公募是不是成功,环保新产品是不是有效开发出来,这些做好了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他说。这似乎在暗示,阿拉善的品牌要比钱晓华的名头重要得多。什么时候阿拉善赢得了公众的信任,阿拉善才算真正上道了。

    管理大佬们靠吵

    自2004年由80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阿拉善如今走过快十二个年头。这期间,在包括钱晓华在内的6任会长的努力下,阿拉善在2008年底发起成立基金会,并在2014年获得公募资格。截至2015年12月,阿拉善累计投入的环保公益资金达到2.7亿,直接资助了191个中国民间环保NGO的工作,推动了中国荒漠化防治及民间环保行业发展,企业家在捐赠资金之外还投入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0万小时。截至2015年底,阿拉善的会员已经增至506人,几乎全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如何管理这么多大佬?“平民会长”钱晓华给自己贴上了另一个标签——“我是可修理的”。钱晓华对《公益时报》记者说:“其实这是阿拉善的一种氛围,那就是大家随时可以举手批评。不管你多有影响力,不存在不能修理的人。”做过阿拉善监事长,角色相当于中纪委书记的钱晓华,知道建设性批评的重要性。“我们微信群里天天在吵,我们理事长也整天给我提意见。”钱晓华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没有带着不满,反而是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在他看来,选举出来的会长要负责到底——“会员是我的老板,他们是股东,关系要搞清楚。”

    没有各种光环加身的钱晓华,付出的是更多实实在在的努力。他现在成为了阿拉善的“全职”会长,“公司的事儿基本上不管了”。

    “办基金会比公司难多了”

    在谈到阿拉善下一步发展规划的时候,钱晓华如数家珍地将正在和即将运作的项目和盘托出。阿拉善未来工作的三大领域:第一仍是荒漠化治理,继续在阿拉善推动梭梭林和节水小米的种植;第二是生态保护和自然教育,比如任鸟飞、金丝猴保护、深圳红树林和乐在农家等;第三是绿色供应链和污染防治,让最终用户和供应商共同对环保负责,停止采购环保不合格的产品。

    钱晓华特别强调了“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这一由联合国最先提出的概念,如今依靠阿拉善的庞大体量,正在扎根并建立雏形。这种依靠供应链将上中下游企业串起来,在生产过程寻求对环保的一致要求,已经在阿拉善几百家企业中开始实施了。“从绿色供应链的排名上看,前列的都是外资企业,比如苹果和沃尔玛。我们中国企业往往很落后,但其实做起来也不难,”钱晓华说,“我们的计划也得到了环保部的赏识,政府在采购时也开始注重考虑绿色供应链。”

    阿拉善运作的公开和透明也是让钱晓华引以为豪的地方。他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在SEE是不能有任何利益冲突的,所有人参与进来都是义务的。”从善款的筹集、管理到项目的执行,阿拉善都是透明的,随时可查的。“只有透明,做到公开,就不会有人怀疑你的动机。”这样可以迅速建立信任。

    说到信任,在钱晓华看来,政府似乎一直对民间发展环保或公益组织存有戒心。“我们国家是大政府,小社会。不太重视发展社会组织。”钱晓华说,“办基金会可比开公司难多了。”

    “作为中国最大的环保基金会,我们一年筹款一个亿。可到了国外,我们这点钱都不好意思说。”钱晓华表示,“我觉得目前环保公益最大的困难,其实就是民间的力量太薄弱。需要大力发展民间组织。”

    直言公益行业弊病

    批评官办基金会像“官僚机构”,批判政府看国外基金会总是觉得他们是“敌对势力”,钱晓华低调的处事方式中有对政府管理犀利不留情的一面。在谈到刚通过的《慈善法》的时候,他的语速和语调明显发生了变化,尤其对10%的行政管理费上限十分不满。这部《慈善法》虽然号称“开门立法”,但在审议过程中,用钱晓华的话来说,就是“不懂慈善的人大代表在那儿讨论《慈善法》”,他甚至称整个立法过程“就是个耻辱”。对于实际从业人来讲,即便是阿拉善这么大的基金会,把行政管理费定在10%也是很难做到的。他说:“公益组织的从业人员是一个职业,人家是要领工资的,不是志愿者。”

    公益从业人员收入待遇低,这已是业内不争的事实,也是这一领域一直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在利好政策迟迟不出现的情况下,阿拉善承担起了天使资金的作用。钱晓华介绍说,阿拉善到目前为止已经资助过400多个NGO,所以他把阿拉善定义为“中国环保NGO最大的资助者”。阿拉善开展“劲草行动”,帮助一个个草根的NGO发展壮大。

    “但是中国的NGO能否发展,取决于观念能否改变。”钱晓华说,“有些人不重视,有些人认为发展起来控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