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7.7%的留守儿童
一年未和父母见面
益数字
图片新闻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06月2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2016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发布
7.7%的留守儿童
一年未和父母见面

    提到留守儿童,大家的关注点可能更多集中在物质方面,比如吃穿住行、有无条件接受教育、生病能否得到及时治疗等等。但事实上,对于孩子们来说,父母的陪伴和心灵上的关怀比这些更加重要。相较于物质,留守儿童的心灵状况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6月24日,由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主办的2016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正式发布。今年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厘清中国6100万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继2015年发布首部白皮书之后,再次联合北师大、网易、新蔓文化、新京报、财新视频&财新图片、新榜等机构发起新一年度白皮书计划。

    这次大数据由新榜牵头、新蔓文化协助,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的整年跨度,通过捕捉微信平台上留守儿童相关信息分析而成。最近一年,共有14.9万篇微信文章为留守儿童发声,4.3万公众号参与传播。但实际上,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文章平均阅读量并不高。新榜发起人徐达内表示:“让公益拥有新技术,打破公益只是眼泪、只是捐助的固囿,提供更加真实、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撑,是我们参与白皮书的真正初衷。”

    本次调查中,农村地区共发放问卷7432份,回收有效问卷6931份(93.3%),城市共回收问卷1028份。调查重点从与父母见面、联系次数以及生活状态等方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应激反应。调查也得到了一些之前不为人所知的留守图景,显现了诸多帮助留守儿童可供选择的途径。

    在2197名反映父母外出的学生中,有922名学生(占42%)反映父母与自己一年内见面超过9次,有169名学生(占7.7%)反映父母与自己一年都没有见面,有550名学生(占25%)反映父亲与自己一年见面的次数只有1~2次。在2015年调查得到的数据中,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的留守儿童占15.1%,与父母一年只见面1~2次的留守儿童占29.4%,均高于今年调查得到的比例。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今年调查的学生包括更多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学生,而这两个地区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地点离家乡较近,与孩子见面的机会也较多。

    不能和孩子见面时,父母会经常和孩子联系吗?在2205名反映父母外出的学生中,有622名学生(占28.2%)反映父母与自己几乎每天都联系,有169名学生(占7.7%)反映父母与自己一年联系3~4次,120名学生(占5.4)反映父母与自己一年联系1~2次,60名学生(占2.7%)反映父母与自己一年都没有联系。在2015年调查得到的数据中,与父母几乎天天联系的留守儿童只有23.9%,低于今年调查得到的比例;与父母每年联系1~2次的留守儿童有10.6%,与父母一年都没有联系的留守儿童有4.3%,均高于今年调查得到的比例(5.4%和2.7%)。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今年调查的学生包括更多东部地区的学生。

    那么,孩子们知道父母在外面做什么工作吗?本次调查表明,61.7%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父母所从事的工作。这一比例低于2015年的调查结果(69.2%)。上图呈现了父母外出不同情况下孩子对父母工作的了解情况。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在三种情况下,孩子对父母工作不了解的比例显著都高于了解的比例。在仅父亲外出时,孩子对父亲工作不了解的比例最高(65%);在仅母亲外出和父母都外出的情况下,孩子对母亲或父母工作不了解的比例基本相同(57%和58%)。

    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自尊以及心灵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与父母见面或联系次数较多的留守儿童,能够从父母那里获得充分的支持和肯定,从而确立对自己的积极评价,维持较高的自尊水平。这一影响可以称为“父母支持效应”。与父母长时间不见面或不联系的留守儿童被迫放弃了对父母的依赖,转而从老师、同学或其他家人那里获得肯定,确立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以维持较高的自尊水平。这一影响可以称为“外部支持效应”。如果得不到外部支持,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就会降到更低的水平。对于那些与父母联系次数既不充分也不是太少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既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充分的支持和肯定,又不能完全放弃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与肯定的希望,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难以确定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因而也不能维持较高的自尊水平。

    无论是近8000份乡村孩子的问卷还是1000多份城市家庭的调查,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陪伴。在缺失陪伴的情况下,每个孩子都面临着孤独的威胁,这跟家庭年收入或者家庭的社会阶层毫无关系。陪伴是关系到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所有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留守问题不仅要对孩子着力,同时也要对父母进行教育。

    公益不止于善,学术亦不止于研。“上学路上”发起人、理事长刘新宇表示公益的本质一定不能停留在情绪、停留在感性、停留在冲动,而是要专注、专心、专业,白皮书恰恰是中国公益从“行动”走向“三思而行”,从青涩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 本报记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