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人物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社会创新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基金会体系下的公益机构孵化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人物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社会创新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公益创投模式系列观察之二
基金会体系下的公益机构孵化

    ■ 本报记者 皮磊 王会贤

    现代形式的公益创投兴起于美国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来扩展到欧洲。当时,随着传统捐赠方式的效率和效果日益受到质疑,公益行业开始探索新的、更加有效的公益资助方式,公益创投就是其中一种。而作为传统捐赠方的代表,迫切需要改变现状的基金会更是第一个走在了“公益创投”运动的前列。

    浪潮传至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创投因为有较强的制度保障和稳定的资金来源,成为我国社会组织培育指出成功经验的典范。但不可否认的是,基金会也是我国公益创投资金的主要来源,它更为时下倡导的社会组织发展所需的“多元资金”提供了出路。

    当然,相比较起来,基金会在公益创投方面的资金参与量仍显不足。此前,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指出,公益创投中,社会组织尤其是基金会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凸显。

    尽管如此,基金会伴随着中国现代公益的成长脚步,对我国的公益行业、公益机构现状有着最深刻的见解。也正因为这一点,基金会主导下的公益创投模式若能走出一条成熟的道路,这是我们最希望见到的情形。本期系列观察带来两个基金会体制下的公益创投模式案例,以期带来借鉴意义。

    爱佑益+:基金会模式的完善者

    2016年5月末,由爱佑主办的“慈善+”2016跨界公益论坛在北京举行,爱佑在论坛中发布了2015年度报告。报告显示,爱佑公益创投项目(“爱佑益+”)矩阵正逐渐形成由多维度资助、公益社群和公益人才培训所组成的完善体系。据记者了解,2016年“爱佑益+”计划资助70家公益机构,其中包括20家比较成熟、专业方向比较清晰、处于战略转型期的机构以及50家初创期的机构,预计投资达3000万元。那么,什么是“爱佑益+”,其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依托自身经验和资源

    爱佑是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施行后国内首家注册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爱佑已经打造了孤贫儿童医疗救助领域与公益创投领域两条慈善生产线。

    “从自身发展战略来看,早期爱佑也考虑过要做资助型基金会,但由于成立初期项目的可选择空间不大,基金会并没有走这条路。”爱佑公益创投项目投资总监张琳告诉记者,“到2013年中国的公益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很多优质的NGO和公益组织,同时很多机构表示在组织管理、项目发展以及资源等方面有了瓶颈。另外,当时社会上也有一些声音,包括民政部,大家希望爱佑依托自身10年来积攒的经验和资源,和外界多一些互动及共享,共同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结合这两方面的考量,2013年爱佑开始尝试做公益创投。”

    2013年6月,爱佑启动了公益创投项目,2014年9月正式定名为“爱佑益+”。该项目意在搜寻具有潜在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依托爱佑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为其提供资金支持、资源拓展、战略指导、管理辅导(人力资源、财务和IT)、品牌活动等多方面支持。

    2015年1月,爱佑投入1000万元成立“公益创投引导基金”。截止到2015年年底,“爱佑益+”共资助了包括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罕见病发展中心、科学松鼠会等在内的30家公益组织,总投资约为1500万元;首批资助机构人员规模平均增长超过40%,收入平均增长超过120%。

    “今年爱佑预计投入3000万元,计划资助70家机构,包括20家比较成熟、专业方向比较清晰、处于战略转型期的机构,以及50家初创期的机构。”对于资助资金的来源,张琳谈道,“资金来源部分是基金会的非定向资金,另外还有一些专项基金,其中包括基金会原有捐赠人的捐赠,以及一些对公益创投感兴趣的新的捐赠人的捐赠。这两部分各占50%左右。”

    量身定制的资助模式

    公共环境研究中心(IPE)是爱佑公益创投项目“爱佑益+”资助的第一家机构,也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案例。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册的公益环境研究机构。自2006年6月成立以来,IPE开发并运行中国污染地图数据库,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促进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

    2013年8月,爱佑和IPE签订了资助协议。当时项目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帮助IPE做战略梳理,协助其制定战略规划,二是帮助其提升组织能力。

    “基于对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优势和外部环境的研究,通过反复沟通,我们和IPE达成了共识:三年内集中在数据公开业务(以污染地图为核心)和绿色供应链两个核心方向上做出深度影响力。”据张琳介绍,此前IPE共设置了五个战略发展目标,但根据其自身的人力资源等情况,实施起来有一些难度。

    为协助IPE开发的蔚蓝地图APP顺利上线,爱佑为其提供了15万元资金支持,为机构购买法律服务提供保障。此外,为帮助机构更好地发展,爱佑还为IPE引进了多家资助方。“我们为机构引进了SEE基金会。SEE与IPE签订协议,承诺在5年之内提供2000万的资助。而且,通过对机构背书,对接阿里云资源,解决了数据崩溃问题,为机构数据库搭建提供了良好基础。”

    在组织能力建设方面,项目组对IPE的人力资源、财务、IT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帮助其招聘人力资源总监、财务负责人,搭建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部门,并帮助其梳理业务需求,对搭建新数据库和业务系统提供建议。“2013年,IPE只有11人的团队,基本只有项目人员,缺乏财务、人力、品牌等岗位,没有中层管理团队。到2015年其员工数量达到28人,职能部门基本健全。其收入也从2013年的317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263万元。”

    事实上,一家公益组织要真正成为“爱佑益+”的资助对象,需要经过项目筛选、初步尽职调查、项目立项、尽职调查、拟定初步投资方案、投委会/捐赠人决议、签订合作协议、项目跟踪管理等八个流程。“爱佑主要关注孤贫儿童医疗救助领域,在具体的分支领域不具备更权威的指导性,我们目前也没能力去做过多细分专业的引领或推动。因此,基于爱佑自身的能力,我们会优先考虑机构的专业性,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基础,但机构的组织能力发展遇到一定的瓶颈、资源出现缺乏的公益组织,我们会用整个管理体系、后台支撑的模式帮助机构进一步发展。”张琳告诉记者。

    (下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