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社工让社区更美好
   第10版:社工让社区更美好
   第11版:社工让社区更美好
   第12版:
   第13版:年检
   第14版:年检
   第15版:年检
   第16版:年检
启明公益基金会(2015)年度工作报告摘要
近七成网友认为见义勇为造成不良后果可不承担民事责任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社工让社区更美好

第10版
社工让社区更美好

第11版
社工让社区更美好

第12版

第13版
年检

第14版
年检

第15版
年检

第16版
年检

新闻内容
2017年03月2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近七成网友认为见义勇为造成不良后果可不承担民事责任

    1、你认为见义勇为造成不良后果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吗?

    A、合理,消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让做好事者有底气;75%

    B、不合理,很可能造成以暴易暴的后果;18%

    C、说不清楚。7%

    2、见义勇为造成不良后果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你会见义勇为吗?

    A、会,有了法律保障,消除了后顾之忧;65%

    B、不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9%

    C、视情况而定;24%

    D、说不清楚。2%

    3、见义勇为有了法律保障后,你认为遇到紧急的突发事件该怎么做?

    A、应该第一时间勇敢的站出来;50%

    B、先保护自己,不必挺身而出;14%

    C、量力而行,视具体情况而定;35%

    D、其他。1%

    截至3月20日9时

    近年来,见义勇为反被追责的案例屡屡发生。明明是见义勇为,甚至在救人时受伤,可到头来不仅得不到被救助人的感谢,反而可能被要求赔偿,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

    3月15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涉及“见义勇为”的条文中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多名法律界人士称,这一表述的修改,体现了立法层面对于“见义勇为”的提倡。不过,这一法律的正式实施,要到2017年10月1日。

    2015年10月16日晚,四川绵阳一处广场,黄章和家人在看马戏时,发现一名女童口鼻被捂住,由一名年轻男子抱着,往一辆出租车跑去。黄章认为女童遭遇了“人贩”,随即出手“见义勇为”,男子倒地身亡。事后查明,身亡男子并非“人贩”,而是女童生母的男友,前来将女童带回生母身边抚养。

    2015年10月17日,黄章被警方刑拘,同年11月10日取保候审。2016年5月19日,绵阳市涪城区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对其提起公诉。

    2017年3月16日,据新京报记者从绵阳市涪城区法院获得的判决结果显示,2015年见义勇为额黄章犯过失致人死亡罪,但“免予刑事处罚”。法院认为,黄章主观目的为“见义勇为”,且男子死亡有其自身客观原因。黄章额外承担了8万元的民事赔偿,并与死者的家人达成了谅解。

    据公开报道显示,对于《民法总则》的规定,代表委员们认为,用法律形式对见义勇为行为予以鼓励和保护,这是《民法总则》的一大亮点,显示了民法制度与社会生活的有效对接,有利于匡扶社会正气。

    不过也有人担心,会出现滥用见义勇为不承担民事责任之一条款的事情发生。

    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规定呢?《公益时报》联合新浪公益、问卷网和凤凰公益推出本期“益调查”:你认为见义勇为造成不良后果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吗?

    调查自2017年3月17日至3月20日,共1088名网友参与。调查结果显示,约75%的网友表示见义勇为不承担民事责任是合理的,因为这样能够消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倡导培育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做好事者有底气。

    也有18%的网友认为不合理,只要是见义勇为,就享受依法的“特殊待遇”,很可能造成以暴易暴的后果或导致私刑和报复等不良行为的出现。

    对于《民法总则》规定见义勇为不承担民事责任后,你是否会见义勇为,65%的网友表示会见义勇为,因为助人为乐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有了法律保障之后消除了后顾之忧;9%的网友表示不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4%的网友会视情况而定;2%的网友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见义勇为有了法律保障后,你认为遇到紧急的突发事件该怎么做,50%的网友认为为了救更多的人,应该第一时间勇敢地站出来;14%的网友选择先保护自己,不必挺身而出;35%的网友表示会量力而行,视具体情况而定;1%的网友选择其他。

    ■ 本报记者 李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