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广西:盲人就业渠道狭窄问题待解
地方动态
“警企校媒”四方联合围剿电信网络诈骗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7年04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警企校媒”四方联合围剿电信网络诈骗

    4月7日,“全民防骗 益呼百应——中国青年好网民志愿行动”的山东省反电信诈骗公益合作启动仪式在济南举行

    4月7日,主题为“全民防骗 益呼百应——中国青年好网民志愿行动”的山东省反电信诈骗公益合作启动仪式在济南举行。“警方+企业+高校+媒体”四方联合围剿电信网络诈骗的新模式系全国首创,引发各界关注。

    青年学生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最大受害群体

    提到电信网络诈骗,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画面是大爷大妈不听劝阻非要给骗子转账的情节,但实际上,电信网络诈骗的最大受害群体是在校大学生。没有哪个群体像大学生那样渴望接触新鲜事物,但同时又缺乏社会经验。

    据山东省部分地市反诈中心不完全统计,青年学生在网络诈骗受侵害人中几乎占到50%,钱盾的拦截数据也显示,大学生收到的诈骗短信和电话快速增长,已经成为犯罪分子实施诈骗行为最集中的群体。

    一直以来,面对电信网络诈骗猖獗局面,全社会一直缺少全面、深度的联合打击模式,仅凭单个部门、机构防治、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显得捉襟见肘。山东省反电信诈骗公益合作在全国首创了“警企校媒”跨界合作模式,充分体现“群防群治”的精神。

    在4月7日发布的反电信网络诈骗全新模式中,山东广播电视台以公益形式传递防骗知识;公安机关对电信网络诈骗进行打击;钱盾反诈公益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警方提供精准的溯源打击,同时提供最及时全面的反诈骗知识;山东各高校以及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的参与,可以让反诈知识宣传聚焦在最精准人群。

    据介绍,针对山东省乃至全国高校的反诈知识宣传活动也同时开启。4月7日起,在山东省范围内,覆盖山东大学等山东省内20所高校的反诈骗知识宣传活动正式启动。4月8日,首场反诈知识进高校主题活动将在山东财经大学进行。

    钱盾反诈公益平台护航

    “警企校媒”跨界合作

    钱盾反诈公益平台负责人刘加伟介绍,从事前预防的反电信网络诈骗预防教育,到事中的诈骗电话/短信的实时识别与拦截,再到协助警方进行溯源打击,以及最后兜底的赔付,钱盾反诈公益平台完全覆盖了电信网络诈骗的整个链路。

    自2016年10月,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开发推出钱盾反诈公益平台,是国内唯一具备全链路反电信诈骗能力的专业平台。该举措发布后显示出了强大号召力,目前已经有厦门、郑州、新疆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公安机关加入该平台。

    最早接入钱盾反诈骗平台的厦门警方数据显示,已有超过20万厦门用户,每月可在平台保护下自动拦截数万个欺诈电话短信和病毒木马。

    郑州市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的数据也显示,2015年12月1日至今,已累计处理各地流转警情19000余起,打击处置涉案银行账户11000多个,成功封堵涉案资金9000余万元,2016年全年发案量同比下降17.24%,涉案资金同比下降14.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刑侦总队反馈的数据则显示,在该辖区范围内,钱盾反诈骗平台的正式启用以来,下载使用量已近100万用户,拦截疑似电信诈骗电话、短信10万余条,查杀病毒40万个,避免群众损失上百万元。

    据山东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透露,钱盾反诈公益平台将为“警企校媒”合作模式全程护航。活动期间,一线的反诈民警也将对校园多发诈骗案例进行解析,山东交通广播将开设反电信诈骗节目,多管齐下,帮助大学生提升防范意识。

    据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负责人魏鸿介绍,除山东省外,其他省市高校也将被纳入到反诈公益宣传的计划中来,“百城千校反电信网络诈骗系列讲座”也将从山东省覆盖至全国,真正实现全民、全社会反诈局面。

    发布会上,魏鸿发出倡议,希望大学生“积极加入全民反诈公益行动,争当中国青年好网民,志愿守护净土,共创网络安全”!

    ■ 本报记者 王会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