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专题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米花之味》亦是“社工之味”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专题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8年05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米花之味》亦是“社工之味”

    4月20日,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宫蒲光(左五)出席《米花之味》在北京王府井的观影活动

    眼下,一部名为《米花之味》的电影正在国内院线上映。这样一部无大牌明星加盟、小成本制作的文艺片,可以说,对市场反应并不抱太高期望。然而,在上映的短短两周内,该片“意外地”收获了不少影迷的关注。更有网友留言表示,在国内外影片扎堆上映的季节,《米花之味》给了他们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

    实际上,在去年举办的首届平遥国际电影节上,身为该电影节主席的著名导演贾樟柯便现身《米花之味》的首映式,向在场媒体和观众力荐该影片。最终,《米花之味》拿下该电影展中国新生代单元的“最受欢迎影片”奖项。

    如果说在著名导演的“加持”下获奖并不能说明什么的话,那么该片先后捧回俄罗斯电影节优胜奖、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斯日竞赛单元“特别提及奖”和沃苏勒亚洲国际影展的四项大奖,则是对影片的最大证明。

    这部影片的魅力何在?恐怕在于其关注的留守儿童家庭之痛打动了每一名观影者的心,而帮助影片中母女二人重塑亲情的社工,其原型也取材自云南当地社会工作者。确切地说,这是我国内地首部社会工作题材长片,它的上映得到了全国社会工作行业的密切关注,包括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山东省社会工作协会在内的各地社工行业组织纷纷组织了观影活动。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宫蒲光指出,该片的公映,不仅为公众奉献了艺术与精神的美味,也必将成为推动社工事业健康发展的可贵正能量。

    一部电影推动一方社会工作

    小小一部电影对社会工作的推动能到达什么地步?33年前的香港给了我们这样一份答案。

    1985年,由郑则仕导演、周润发主演,新艺城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何必有我?》在香港上映。片中饰演社会福利署主任的周润发和社工KOKO历尽艰难帮助智障人士“肥猫”一家改善生活,但未能得偿所愿,“肥猫”最终在悲剧中丧生。

    《何必有我?》一经放映,大获好评,影片不仅捧红日后20年经久不衰的香港荧屏角色“肥猫”,让其饰演者郑则仕获得第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更通过震撼人心的社会问题将社工行业推到了香港大众面前,提升了香港社会对社工行业的整体认知。片中,周润发的一句“要对工作有热诚,要对人关怀”更被后来不少香港本地社工铭记在心。

    凭借这部影片,香港电影界开启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关注弱势群体的先河。翌年,德宝电影公司乘势拍摄了《癫佬正传》和《听不到的说话》两部影片,前者反映精神病人及流浪者的生活及康复之路,后者则记录聋哑青少年的犯罪实况和出狱后的生活。

    仅仅两年时间,由于在香港电影中的频频出场,社工在香港成为被大众熟知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职业从业者,其身份和地位都迅速得到了全港公众的认可。

    “米花”的出炉之路

    从《何必有我?》等系列聚焦社工行业的电影,到《怒火街头》《On Call 36小时》等频繁出现社工的电视剧,电影、电视一直是香港社工展示自身工作内容与行业形象、赢得社会声望与影响力的重要阵地,对推动形成香港目前成熟的社会工作体系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不仅如此,内地观众和高等院校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师生也经常以观看香港影视剧的方式,了解香港社工行业发展现状,与内地社会工作现状进行比较。在一份“社工专业必看的50部经典电影”名单中,就有12部电影来自于香港地区。

    由此,站在推动社工行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讲,内地也急需有相关题材的电影登上大银幕。

    不同于《何必有我?》中的城市社工,《米花之味》反映的则是内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写照,“米花”二字便取自云南当地傣族的一种美食。

    《米花之味》讲述了傣族留守“问题儿童”喃杭与其务工回乡的母亲叶喃重塑亲情、真正团圆的故事。在这对母女关系的重塑过程中,社工的帮助是不可替代的,而这段帮扶故事也取材自云南当地的真人真事。

    为了拍好这部影片,导演鹏飞在电影开拍前,特意在拍摄地沧源生活了一年时间,历经艰辛得到当地村民的认可,期间还在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向荣的帮助下结识社工,和社工到一个个村寨和学校进行走访,了解村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鹏飞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直白地讲社工是做什么的,可能不会那么感染人”,他希望把社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包括自身的矛盾、纠结都放在故事里。

    在向荣的推荐下,他来到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在沧源的社工站,听社工讲述、跟社工一起经历,平常就住在老乡家里。

    鹏飞说:“在跟社工打交道的那段时间里,我了解到他们很长时间被家里人误解,村子里的人也不了解他们是干什么的,有时候会觉得他们多管闲事。但社工是真心在为村子里的人服务,我们看到了当地从不了解到慢慢接受社工的过程。”

    你是否品尝出了“社工之味”?

    4月20日,《米花之味》一上映即引发内地社工行业广泛关注。除多地社工协会组织工作人员观影外,普通观众也通过这部电影了解到目前内地社工的需求、工作内容以及面临的困难。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宫蒲光在观影活动中表示,鹏飞导演以一种舒缓、温情、暖色调、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手法与大家一起用心去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等社会问题,这不仅是鹏飞导演和制片团队的心血之作,也是弘扬社工精神的精品力作。

    宫蒲光指出,《米花之味》充分展现了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扎根当地,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协助村民直面困难、重塑信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的努力,凸显了社会工作在构建美好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影片的公映,不仅为公众奉献了艺术与精神的美味,也必将成为推动社工事业健康发展的可贵正能量。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院长、《公益时报》社社长刘京也表示,目前政府层面对社工高度重视、社会对社工有很大的需求,但在社工服务落地的过程中还有矛盾,比如社会认知的不够等。传统的宣传方式偏重说教,不容易被接受。电影是非常好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电影,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大家理解什么是社工、对社工的需求在哪里,将社工的理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据了解,截至2017年,我国共开发了312089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了36485个社会工作服务站,成立了7511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750家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全国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证书的人员共326574人。单2017年一年,全国社会工作投入资金量就达51.1亿元。

    从数据来看,我国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大,社工也在去年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资格名录,但社会公众对社工的认知仍十分有限,社会弱势群体也尚未和社工广泛建立起互动关系。

    社会工作的推动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希望有更多像《米花之味》这样的电影来为这个过程添砖加瓦。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向荣表示,这部影片虽然不是以社会工作者为故事主人翁,但对描述社工所处社会环境和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及反思,并提出了在此处境下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反思。

    “电影末尾母女二人在石洞的那段舞无形验证了一个傣族社工所说的——用我们的文化治疗我们自己的创伤。社会工作者正是发挥了使能者的角色,从个人、家庭和社区层面促进各自发挥自身的力量,从鼓励叶喃当本土社工,协助社区为重病女孩筹款,在傣族老乡无法进入深山之际,带动大家继续跳舞,鼓舞大家,让傣族的个人、家庭和社区培养和发挥解决问题的能力。”向荣说。

    ■ 见习记者 张龙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