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社会创新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公益不要错位
构建融理念、方法和机制为一体的社区治理生态体系
为什么要重视
乡村自主振兴和全域振兴?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社会创新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8年06月2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为什么要重视
乡村自主振兴和全域振兴?

    乡村自主振兴、全域振兴本质上是一次公共参与精神的振兴,凝聚力的振兴。在这中间,人是关键,而人是组织里的动物,其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获得是乡村振兴给我们这个民族最难得的一次馈赠,这是通向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乡村振兴的初衷就是自主振兴、全域振兴

    我国现有行政村规模近60万,自然村规模近270万,按现有城镇化率的户籍数据,50%左右仍是农村户籍,加上祖籍乡村、后来因求学就业落户城市的人口,与乡村关联的人口规模超过10亿。因此,乡村振兴是关联到10亿以上人口的大事业,就自然需要思考全局、全域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个示范项目成功的逻辑。

    有些地区以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民宿等形式带动了乡村振兴。但在这背后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我国70%以上的乡村没有临近大城市的消费流量,没有突出的山水和文化资源,所以这条道路对乡村全域振兴是走不通的。尽管现在包装了一批这样的案例,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当政策潮水渐渐退去,现实将会深深打击这10几亿人口的积极性和信心,对乡村振兴的全局非常不利。

    乡村全域振兴的唯一路径是激活自主振兴

    用“唯一”这样的提法通常是不严谨、不谦虚的,但通过我们实践证明,激活自主振兴的确是乡村全域振兴的唯一路径。对既无天时、也无地利的绝大多数乡村,唯一能靠的就是“人和”——把乡村自主振兴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从目前保存下来的古村落情况来看,其历史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当下所不能理解的,其根本原因就是要维持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的“人和”,也称凝聚力。所以,我们一直对找到合理路径的乡村振兴充满信心,以当前经济、科技和人口水平,只有没被激活、整合好的乡贤,没有振兴不了的乡村。

    如前文所说,我国“涉村人员”足有10亿之众,按100人中成长出一位德才兼备的新乡贤来算,其规模也是千万级数量,并且他们的财力和智慧都是史无前例的。当然,尽管有千万数量级的新乡贤,但如何让他们自主、有积极性地参与进来成为了关键。

    构建乡村振兴的参与通道

    浓浓的乡情、乡愁是我们每个人关注家乡、振兴家乡的内生动力。乡村有天然的宗亲纽带、小学校友师生情谊的纽带、父老乡亲的纽带……在激活这些纽带的同时,重新弘扬乡土社会最宝贵的人情味和仁爱美德,可以呼唤出人伦之美的巨大力量。

    而与涉村人员、新乡贤一起共建能获得共同荣誉的事业,而不仅是共同利益这样的情谊是具有高粘性、强凝聚力的。

    欣喜的是,不少地方政府看到了这股力量对乡村振兴、民风改良、基层善治的作用,纷纷推动起“新乡贤工程”的建设。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组织联络不一定需要线下,将更为方便。

    全面激活乡村凝聚力纽带

    不知道看过《白鹿原》一书或电视剧的朋友,是否留心了情节中多次出现的一个场景?不管是村里天灾歉收,还是民风滑坡,族长都会重修祠堂或者其它精神建筑,以重振乡风、凝聚人心。

    在当下以科学为主导的时代,迷信固然不可取,但土地崇拜、历史崇拜却仍是一门宝贵的社会科学。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正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追求,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引。

    所以一个以众筹共建的“村史馆”为入口的乡村凝聚力振兴方案应运而生,广大涉村人员和新乡贤可通过互联网无阻隔地参与到这项荣誉共建中来。“村史馆”记录了每个人幼年时村庄里的故事、地名、曾经出现过的乡贤,甚至影响一方乃至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老家人。每一个参与的人都会引以自豪,都会为这样一件功德而留名感恩。依托互联网,每个参与者又可以让他们的朋友、社会媒体、政府、专家知识分子等了解他的故乡,这将引发一系列的裂变。事实也证明,在过去两年,我们通过村史馆这么一个小小的共建项目,撬动了乡村的自主振兴和持续振兴。

    村史馆本身还会逐渐延伸出乡村儿童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村民书画艺术中心等一系列文化公益职能,成为乡村版自生长的公益综合体。

    古村之友创始人、理事长

    汤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