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
   第06版:新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社会创新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新慈善传统
有一种学校叫田家炳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社会创新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新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8年07月1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有一种学校叫田家炳

    北师大师生缅怀田家炳先生。网络配图

    通过田家炳基金会,田家炳在国内捐建了大量的学校。网络配图

    田家炳基金会7月10日发布讣告,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当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

    学子们常常在某座教学大楼、某所中学的校名上,看到这个颇有广东特色的名字,却少有人了解这个富豪,品性低调是身边人对他的评价,少见诸报端。

    1982年创办的田家炳基金会,致力捐办社会公益事业,尤重教育,惠泽全国,至今,在全国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这也使老人获称“百校之父”。目前,捐资数目达10多亿元,占到老人全部财产的80%。

    1994年,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86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以此表扬老先生对中国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老人曾经这样说。

    2010年7月1日,田家炳还获香港特区政府授勋衔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勋章大紫荆勋章。

    知名亿万富翁

    田家炳1919年11月20日生于广东梅州大埔高陂银滩村的一个书香世家,是典型的客家人。

    田家炳16岁丧父并继承父业,17岁到越南办公司,两年内成为越南最大瓷土供应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失去产业,辗转印尼谋生。二战结束后,他动用商业和人脉资源重新创业,在印尼创办树胶厂、塑料薄膜厂,成为雅加达著名的青年企业家。1958年,田家炳把事业转移到中国香港,先后创办田氏塑料厂、田氏化工厂,成为香港人造革与化工行业的领军人。之后,他又向房地产进军,成立新安企业公司及华安置业建筑公司,完成田氏大厦以及多处工业楼宇开发,并出任京华银行董事。

    到上世纪80年代,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但那时起,处在生意黄金时代的田家炳,却将自己的重心转移到慈善事业,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规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厂利润的10%用于公益,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田家炳说,钱放在自己荷包里,虽能以钱赚钱,积聚更多的财富,但有时也会因形势转变而受到损失,更有不少人因财富太多,降低了儿女奋斗创业的动力。

    捐赠中小学

    “利润回报”比较高

    1982年,田家炳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我16岁时父亲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才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后来也去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他能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

    田家炳曾说过:要教育办好,首先是基础教育要办好。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而且,大学并不是谁都能够念的,但有了中小学,每一个学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受基础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换句话说,投入的捐赠所产生的效应可能更大,回报率更高,内地基础教育也极需发展,特别是山区的穷孩子,更希望看到他们可以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说:“同是100万元捐款,如用在内地,其发挥的成效可能比用在香港大几倍,因此基金会90%的捐款都用在内地。虽然基金会是在香港注册的,依例捐助内地要缴税,但我不计较税务得失。我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甚至有时觉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是毕生最大寄托。”

    2005年12月19日,惠州一中江北分校正式挂牌为惠州田家炳中学,已经86岁高龄的田家炳老先生特意从香港赶来参加活动。当天,还和学生开了一个小时的座谈会。学校刘活先老师十分敬佩田老先生,“座谈会上,田博士给同学们说,他家有很多孩子,但他的财产不会留给自己的小孩,要用来做教育。”刘老师说。

    至今,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田家炳学院或田家炳中学。

    低价卖掉别墅捐资

    几十年捐助教育事业,田家炳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为了教育事业,他“卖屋助学”“贷款捐校”,书写中国教育史上的慈善奇迹。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以至于出现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

    为让捐款计划顺利实施,田家炳将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港元、位于九龙塘的别墅,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卖掉,别墅有近60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400多平方米的花园。然后把全部的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自己带着太太,转租130平方米的一个公寓楼。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决定卖掉房屋。”田家炳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香港的20多个子孙不同意他卖别墅,但他们都成家立业了,自己和太太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所中学,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

    被问到后来有没有心疼过,田家炳回答道:“按照当时香港的房价,那房子的价钱可能超过1.2亿港币,但是为了尽快换成现金,我把价格降到了5300万元。后来买方给了我5600万元,他挺感动我做的事,就加了300万。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田家炳趣说自己是“无壳蜗牛”。

    月消费只有三千

    一笔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向外捐的田家炳,在香港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他不求生活享受,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月生活开支只有3000元。他不搞排场,也不喜欢应酬,儿女婚嫁一切从简,过80岁大寿,不摆酒,不办席。

    2009年接受《梅州日报》专访时,田老先生直言:“我每天的生活十分简单,很少应酬,平淡而有规律。早上六点起床,锻炼一个小时左右。先做做自创的体操,再散散步。接着就是吃四十多年不变的早餐:四片面包涂果酱。在外人看来,我不懂得享受,生活刻板,所谓三分迂腐,七分过时。”

    田家炳还透露:“我的饮食既定时且节制,不挑吃,对食物唯一的要求便是营养。因此两碟青菜豆腐对我来讲已经很满足了,总觉得比满桌子的山珍海味要好。我的寓所离地铁站很近,到田氏企业中心附近也有地铁站,所以我会乘坐地铁上班。儿女们要来接送我,我都尽量劝说他们没有必要,只要身体许可,我不想烦扰他们。”

    田家炳曾对记者说,他认为钱“够用”就好,房租成为了他日常最大的支出。这样,可以省下一些“小钱”,希望这点“小钱”能用在对的地方,比如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

    担心太出名会华而不实

    用捐资人的名字命名学校在香港比较普遍,香港有两家学校用田家炳命名,而内地是从田家炳家乡大埔县开始的。“他们将我做的项目命名为‘田家炳’,希望提倡这种文化,表示有某位人士热心公益。”田老先生在受访时说。

    在一篇十几年前的媒体专访里,田家炳说:“让学校用我的名字命名,一方面我想让受助学校之间建立起更好的关系,比如田家炳奖学金、校长论坛之类的活动; 另一方面我们通常捐赠数目比较大,基金会章程上规定500万或者300万之类的,如果我不作要求可能很多学校会找上门,要求捐赠30万或者50万,太少的钱做不了大事,基金会也应付不来。”“我不是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只想自己开心、对社会有益。我一向喜欢做实在的事情,名声太响了,就会华而不实,觉得是个负担,所以我不重视怎样去宣扬自己。”“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反而会丑化田家炳。家长就会讲,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读书,那田家炳,就会是个耻辱。”田家炳说,他一直用这个激励自己,也要求基金会的同仁,要求所有接受捐赠的对象,一定要实实在在把学校办好,不要辜负大家的期待。

    (据《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