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封面报道
   第11版:封面报道
   第12版:新闻
   第13版:国际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专题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创新时代来临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封面报道

第11版
封面报道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国际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专题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8年09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中国慈善创新报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创新分析》发布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创新时代来临

    2016年台湾公司型社会企业类型分布

    香港地区社会企业服务对象类型比例

    (本版图片均来自文中报告)

    ■ 本报记者 皮磊

    近日,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据悉,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创办于2013年,由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慈善组织共同发起。自创办以来,该论坛已在深圳、台北、香港和澳门举办了四届,有效促进了慈善行业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互信。

    当天,论坛发布了《中国慈善创新报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创新分析》(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台湾公益团体自律联盟、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爱家文化事业基金会、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及澳门基金会联合编制,第一次系统地以报告的方式对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创新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案例进行梳理与呈现。

    报告显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慈善创新有诸多共同点:首先,都比较重视政府、企业和慈善组织之间的合作;其次,都广泛运用了互联网和新技术;第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社会企业崭露头角;第四,慈善服务都具有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特征;第五,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与行业自律机制逐渐完善。

    大陆慈善创新进入快车道

    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1978年以前的中国大陆慈善发展力量多来源于政府部门和小部分的民间个体,慈善创新动力不足。1978年后,经济体制的大胆改革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中国大陆慈善创新的原始动力,政府开始思索慈善事业的未来,率先从体制内对官办慈善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慈善实际需要。

    从这以后,中国大陆慈善创新进入了快车道,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控制监管取向,但发展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后,政府逐步意识到慈善创新需要更加宽松的环境。以2008年为分水岭,民间慈善的兴起让中国大陆慈善创新又多了一股气势磅礴的力量。中国大陆慈善创新慢慢解冻的过程伴随着越来越多慈善创新种类的出现,二者相辅相成,政府赋权慈善组织的倾向愈发明显,中国大陆慈善创新发展到倡导多元共治的今天,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中国大陆慈善创新或将迎来下一个发展春天。

    中国大陆慈善创新呈现出多元包容特征。该报告提出,在跨界、跨部门、跨区域的协作过程中,慈善方式的吸纳和融合成为必然。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与其他慈善组织、不同的政府部门、私人企业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共赢关系,形成了很多慈善合作平台,拓展了慈善服务的方式和领域,开拓了慈善活动的空间。同时,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果也愈来愈受慈善组织青睐,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及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应用将为慈善创新带来技术动力。

    台湾地区慈善创新百花齐放

    台湾地区各类社会团体形成了资源信息透明共享型联盟——台湾公益团体自律联盟,各类社会企业针对不同领域公益服务形成组织化的力量,利用创新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致力于解决社会疑难议题。

    该联盟是台湾慈善组织自律诚信机制建立的标志。联盟秉持财务透明、募款创新、服务效率、良善治理四大宗旨,致力于台湾慈善组织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对非营利组织认知和信任、披露信息协助捐赠人了解组织运营状况、监督慈善组织履行使命和诚信活动。

    2017年,联盟促成了台湾社会企业自律平台。而截至2017年,联盟共有成员240家,其中财团法人占60%,社团法人占40%,年收入在5000万以下的中小型组织和小型组织占将近70%,服务类型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群服务、健康服务、公民权利服务、教育服务、人文、就业、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这种慈善行业联盟是台湾地区的慈善创新特色,目的在于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创新合力,加快慈善创新步伐,同时促进慈善行业内组织互相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2014年,参照国际社会扶持社会企业发展经验并结合台湾地区实际,台湾通过调法规、建平台、筹资金、倡育成等措施推行了“社会企业行动方案”,形成了一种社会企业创新、创业、成长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2016年登记在册的社会企业多达140家,其中公司型社会企业100家,40家NPO及合作社型社会企业。

    香港慈善创新获政府强力支持

    在香港慈善创新的道路中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政府强调津助制度,通过提供资金和制定政策来支持社企的发展,并强调官、商、民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共同开创社会企业价值拓展和社会企业价值创新。

    比如,2017年,特区政府为促成跨部门合作又创新了慈善支持政策,成立了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负责政策研究及创新和跨部门协调工作,推出了如伙伴倡自强社区协作计划、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创业展才能计划;同时,开办相关会议与竞赛,鼓励社企发展,比如社企民间高峰会、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等。

    通过津助制度的改革和绩效评估方法的创新使得香港地区NGO走向多元化,同时也使得香港地区NGO组织更具有灵活能动性,大多数NGO都采取积极的态度利用好各方的支持力量,形成了跨界别合作和社企模式,为社会问题的推动贡献着不容小觑的组织化力量。

    在这种社会治理创新的驱动下,传统大型NGO通过设立自身的社企品牌深入到基层社区,利用创新的运营模式将社会福利的思维传播到全社会。同时,这也催生了基金伙伴协作模式的衍生和其他新的社会服务形式的出现,比如网络服务和网络社区。

    澳门慈善向现代方式跨越

    澳门政府的支持和资源输入赋予了本地慈善组织更多活力。截至2017年年底,澳门有慈善类社团326个,占全部社团总数的3.96%。澳门综合性慈善组织采取管理方式和运行方式相嵌入的组织结构,组织种类也是丰富多元,有传统资深的,也有初生创新的;有政府资助的,也有依靠自筹存在的;有只对会员开放的,也有开放共享的;有宗教性的,也有世俗的。宗教慈善和世俗慈善均是澳门民间慈善的重要部分,为多种人群提供服务。

    总体来说,澳门慈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募款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慈善模式从直接向间接转型;慈善对象从有限向扩大化转型;慈善主体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型等。

    澳门慈善筹款方式创新表现在传统与现代方式的结合,并呈现出向现代方式跨越的倾向。传统筹款方式包括个人捐赠、义卖、义演等方式。20世纪80年代,澳门慈善筹款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一些形式新颖的大型慈善跑活动引入澳门。此外,随着手机与互联网的兴起及普及,利用手机及网络进行筹款的方式也开始进入澳门,成为慈善组织收集个人捐款的新形式。

    此外,越来越多的澳门慈善组织和社会团开始提供公益性服务,包括综合性公益服务、教育专业性公益社会服务、医疗公益服务、特殊服务群体公益服务等。这类慈善组织目的在于解决社会新出现的问题,如毒品、问题赌徒、性工作者等。一些慈善组织还提供婚姻辅导服务、课余暂托学童服务、单亲网络互助服务、来澳新居民适应服务等。

    报告指出,回归之前,传统的慈善救助对象多为澳门本地发生灾难的民众,主要面向受灾民众或难民与贫民,又或是社团内部的会员。回归之后,大量的服务机构是面向全部澳门居民,很多服务都是开放性的,部分民间慈善组织也将慈善触角伸到了澳门之外,尤其是内地。在国际慈善方面,国际性慈善组织在澳门的分支机构也会通过其国际网络面向南亚、非洲等地开展慈善服务。澳门慈善对象从过去的单一和封闭正在慢慢走向开放包容,扩大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澳门慈善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总体而言,该报告还对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慈善创新趋势进行了预测。首先,慈善组织将更多应用专业化的手段来募集资金、提供服务;其次,慈善创新的方式也将更加多元、全面;第三,跨界合作更加密切,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将激发出更多新的慈善模式;最后,政府部门也将继续支持慈善创新,相关政策也将进一步完善并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