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社会创新
   第13版:国际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民办社工机构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当区块链遇上志愿服务:让火花成燎原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社会创新

第13版
国际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9年02月1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当区块链遇上志愿服务:让火花成燎原

    青岛市志愿服务学院网络信息部主任

    于博文/文

    2018年4月19日,成都市发布了全国第一个区块链技术与志愿服务融合的公益项目,志愿者每次参与该项目活动后,相应的时间、地点、时长、积分等数据都将记录在区块链联盟链上,并生成唯一、真实、不可人为篡改的志愿服务区块链证书,既能保证志愿者信息的真实完整,又可杜绝人为因素对服务绩效的干扰。 

    诚然,区块链技术对志愿服务信息的“保真”特性,具有其他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若仅论及此,无疑是低估了区块链技术在志愿服务领域中的“玉蕴珠藏”。笔者认为,区块链技术至少还在该领域四个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空间与前景。

    第一,区块链技术在志愿服务培训中的应用。随着专业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培训环节的作用日益凸显。传统的集中授课、边听边记、分发纸质教材等方式已渐难满足培训需求。新时代志愿者逐渐釆取了随身化、个性化、系统化的线上学习模式,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学习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存储、保护、调取等环节,对技术和安全的要求大幅度提高,亟待新技术的助力推进。区块链技术既提供了海量的存储可能,又依靠去中心化的数据架构、加密技术和默认共识机制,保证了参培志愿者的个人隐私和学习数据的真实性。志愿者参与服务后获得的通兑积分,可用作培训课程的代币,依其时间、喜好、自由学习库内的各类培训课程,并将学习档案精准有序地存储在区块中,盖上带有“时间戳”的印章,生成权威认证的学习记录。组织方可便捷地查询到志愿者的学习、考试记录和居住地变更等信息,确保准入资格,避免重复培训。监管方亦可及时掌握志愿者的培训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可靠的培训大数据,通过分析内在规律,更好地指导培训的规划与实施。

    第二,区块链技术在志愿服务保险中的应用。区块链与保险业之间联系甚密,两者都用于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基于保险业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而传统信用制度建立和维护的成本相对较高,在实践中也存有一些问题。如《志愿服务条例》虽已明确规定要为志愿者购买保险,但并未具体规定购入保险的时间、险种、保额等。有时志愿者不提购买保险,组织方就不谈不买;有时志愿者的服务已结束,保单尚在办理中。对此,如仅靠自觉履行或事后追责,恐难使《志愿服务条例》落到实处。区块链技术在该方面的应用,为志愿服务保险的“重构信任”提供了可能。针对志愿服务中的碎片化、场景化和个性化,其特有的“自验证”功能可较好地解决保险到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防止保险欺诈、增强隐私保护、加强交互性等方面亦具备优势。不仅能提升保险企业的营销成效,还将促进“点对点”互助保险平台的发展。

    第三,区块链技术在志愿服务激励中的应用。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是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之一。目前,某些地方的志愿服务激励中仍存一些乱象:有的暗箱操作,擅自为志愿者开具服务工时证书或篡改服务时长;有的暗地发钱,以支付薪酬的方式将志愿激励“货币化”;还有的虽占据道德高地,但轻视淡化志愿服务激励。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志愿服务热情衰退、质效滑坡、人员流失的“亚健康”状态。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志愿者认同将激励结果公开化。实践也证明,越是公开化,志愿者的热情就越高涨,区块链技术则为解决存弊、实现激励公开化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应用路径。首先,将志愿者所获工时转换成通兑积分,避免了激励过程中因身处不同组织、不同地区而产生的不平衡。其次,于链上进行信息公开,每位志愿者都可自由对己对人的服务项目、时间、时长、地点、所获通兑积分数量、累积积分数量、积分换取实物奖励情况、所获表彰及荣誉等激励结果进行公开查询。第三,一旦志愿者对激励结果产生质疑,可要求监管方对志愿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溯,以证据消除顾虑,确保志愿激励在阳光下透明进行。

    第四,区块链技术在“时间银行”中的应用。“时间银行”的内涵是将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记录下来存储到某一“时间银行”中,待需取用,宗旨是用“时间币”来交换服务。我国自2008奥运会后,各地的“时间银行”应运而生,有些省市对此也出台了相关规范,首家以电子社保卡为载体的“时间银行”于2018年12月在青岛正式启用,借助社保卡中的“时间银行”账户,可实现志愿服务时间的记录、存取、查询、转让等功能。综观“时间银行”的运行,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志愿服务工时的统一换算,志愿服务内容千差万别,怎样才能保证每个志愿者的每种、每次服务时间都能得到统一换算及准确公正的记录,同时使之具有全国性的“通存通兑”可能性?二是志愿服务的质量评估,由于各地执行的评估标准不一致,使全国性、行业性的汇总数据难以客观反映真实情况。三是“时间银行”交换制度自身的问题,志愿者通常对提供和获取的服务内容具有偏好,例如,有的人愿意为别人提供法律咨询,有的人愿意得到心理咨询服务,如何科学合理兑换,尚处探索阶段。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时间银行”中,可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每当志愿者完成一次服务,组织方可利用平台提供的“一键上链”组件,将所获工时即时记录并发送给各个终端,使其在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便于对工时进行异地调取。同时借助在线评价量表,组织服务方、组织方、受助方进行三方互评,并将评价结果一并发布至各终端,形成标准化的质量记录。还可同时记录志愿者的技能和期望需求,以便从整体上对“时间银行”中的累积工时进行妥当的再分配,最终达到“一时、一地、一记录,全国、全知、全享有”的理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