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新闻
   第15版:社会创新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7)年度工作报告摘要
慈善社区,让城市更加美丽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社会创新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9年02月2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慈善社区,让城市更加美丽

    ■ 罗苑

    如果说,“慈善之城”是广州的城市新名片,那么,社区慈善便是这张新名片的闪亮一笔。事实上,在广州,公益慈善早已走进社区,因地而异,各有特色,深刻影响着各地的社区生活。

    有观察指出,目前,广州市已经有多个街道、社区建立了成熟的社区慈善服务体系或尝试创新社区慈善模式。例如,荔湾区逢源街、海珠区沙园街,不仅有各类枢纽型组织、一线社工服务机构给居民提供服务,还发动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在参与自助或者互助的过程中,建立志愿者团队或义工团队;白云区人和街,发动本地资源,成立社区基金,筹措资金服务社区居民;天河区车陂街,将文化保育同社区慈善结合。

    长者义工服务邻里

    2018年5月27日,荔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非常热闹。百余名60岁以上的长者载歌载舞,庆祝文昌邻舍康龄社区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康龄中心”)成立20周年。

    逢源街位于广州西关老城区,是一个典型的人口老龄化社区,常住人口6万多人,60岁以上长者超过20%。因应社区居民的需要,街道的社会服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便开始引进香港的先进服务理念和手法,促成了香港邻舍辅导会与逢源街道办事处的合作,由此成立了康龄中心。据逢源街党工委原书记王辉介绍,中心的成立,首先是做好长者服务,再引导他们帮助别人,加入到义工队伍。

    今年82岁的陈杰禹陈叔就是其中一员,他是康龄中心初创见证人之一。后来,逢源街成立广州市第一支长者义工联队,陈杰禹被推选为大队长,一直做到现在。如今,这支成立16年的长者义工队已经成为耀华社区的一大特色,定期开展探访、巡逻、义修、义演等服务。在街坊眼中,他们是创建幸福社区的重要力量,被誉为“常青不老松”。

    耀华社区,典型的老西关建筑风格,大宅幽雅,小巷纵横悠长。一条条巷子,大体也就两三米宽,曲曲折折,像迷宫般,刚走出了这条小巷,又走进另一条小巷。巷与巷的交接之处,可能就是一幢两层高的灰色楼。

    不同于高楼大厦的垂直式居住,这里大都是邻里式的西关大屋,既方便社区居民串门聊天,又保有市井的人情味。左邻右里互相照应,在此尤为常见。

    和陈杰禹一样,简艳梅也是一名资深义工,她从1998年开始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经常探访辖内的孤寡、独居老人。

    广州的众多社区,活跃着一批热心社会事务的街坊。他们或成立义工队,或参与公益组织,举办各种各样的公益慈善活动,为社区居民解决众多微小但又实在的生活困难,一人有难,众人相助,让社区变得更有凝聚力。

    “民间河长”巡护车陂涌

    2017年6月,车陂志愿者服务队(总队)注册成立,汇聚了多支以保护河涌为目标的“民间河长”队伍,车陂涌因此成了广州“民间河长”最多的河涌之一。

    2018年5月以来,高温笼罩广州。车陂涌附近社区的彭姨顶着大太阳,和巡河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一起沿涌巡护。“今天巡查的情况很好,水面有树叶漂浮物,绿化带干净,无偷排现象。”据彭姨介绍,逢周四,他们就会到河涌巡查。在彭姨看来,这样的巡护并不难,只要坚持,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我们这队志愿者,都是感受到社区的护涌氛围之后,加入到行动中来的。”

    苏淦浩是土生土长的车陂村民,他也是治水护涌的一名志愿者。他在朋友圈里写道:“现在的车陂涌每天都在变化。如果你几年前来过,今年再来,会发现涌水由黑臭变清幽。景色美了,环境好了,居民心情好了,社区氛围自然和善。”

    如今,车陂涌的巡护志愿者规模,从去年的零星几人,扩大到上百人。这些变化,让苏志均看到了在地保护力量的成长。

    环境的改善,同时吸引着更多人去扒龙船。在车陂龙舟赛结束后,“扒仔”们久久不愿离去,在河涌中互相泼洒着水花,嬉闹欢腾。

    此外,为了让居民更深入了解社区文化,推动本土人士与外来人口的文化融合,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广州市天河区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引入“爷爷奶奶一堂课”品牌。这是成都市和川公益发展中心(和公益)的品牌项目,即邀请德高望重、有一技之长的老人走进学校或社区,给孩子上一堂乡土文化课。

    2017年的冬至,车陂街隆兴苏公祠内,40多位车陂小学的孩子围坐在长者苏文洽、苏镇昌身旁,听他们讲述本土的宗族迁移故事、旧时传唱的民谣。“孩子受教育、老人得尊重,文化有传承。”苏志均希望,传统文化能一代代传承下去,不被遗忘。

    2017年,“车陂村扒龙舟”成功入选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车陂“一水同舟守望相助”社区公益项目获第二届广州市社会创新奖“十佳社会创新项目”。

    “一水,即珠江水;同舟,即同舟共济之精神;守望相助,是为车陂社区搭建公益项目平台,让车陂做好社区营造。”关于未来,苏志均有美好的期待--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车陂文化能与公益、旅游、环保、时尚跨界交融,打造广州慈善新地标。

    (据《善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