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导读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国际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岭南公益慈善学院迎来第二届学生

版面目录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国际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9年09月1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岭南公益慈善学院迎来第二届学生
“校社合作”模式能否突破行业人才培养困境?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一角

    2018年,岭南公益慈善学院招收了首批学生

    ■ 本报记者 皮磊

    9月,开学季。跟很多同龄人一样,来自广东的女孩儿戴伟霞也在这个9月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她选择的是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有点陌生甚至有些冷门的专业。

    “我觉得这个专业很有魅力,我希望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公益慈善行业,也希望未来能够投身这个行业。”抱着这个想法,戴伟霞报考了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公益慈善学院(以下简称“岭南公益慈善学院”)。和她一起来到这里的,还有另外46名同学。

    在同龄人眼中,这个决定有些前卫也有些大胆。

    岭南公益慈善学院是广东省内首家全日制公益慈善学院,成立于2018年4月,并于2018年8月正式面向广东省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行招生。学院首届招生28人,戴伟霞他们是第二届学生。

    记者了解到,该学院由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岭南教育集团、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倡仪发起,由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筹募资金设立,与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社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

    由民办高职院校开办公益慈善学院及相关专业,在教育及公益领域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这种办学模式效果如何?学生们日常都学习什么课程,院方及学生们是否考虑过今后的就业问题?其又能否像办学宗旨里所说,为公益行业培养出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与去年相比,今年岭南公益慈善学院在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上都有不小的变化。

    去年学院刚刚成立,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还在申请阶段,因此第一届招生主要以社会工作专业(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方向)进行招生,共招生28人。今年,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同时招生,共招生47人。

    此外,在新学年,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将心理咨询专业共162名学生整体划归到公益慈善学院,使得一开始只有20多名学生、只有一个专业的新学院,一跃成为拥有近240名学生、三个专业的大学院。而之所以做出这样大幅度的调整,据校方表示,是“希望以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为核心打造专业群”。

    事实上,岭南公益慈善学院能够顺利落地并开始招生,离不开广州岭南教育集团的大力推动。

    据介绍,广州岭南教育集团始创于1993年3月,前身是广州天河岭南文化技术学校。1998年8月,该集团正式成立。2001年5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该集团发起成立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性质为民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011年10月,该集团发起成立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目标是推动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关注人才培养等议题。

    也就是说,教育和公益其实是该集团的两大业务版块。

    “教育是最大的公益。”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岭南公益慈善学院执行院长王胜强告诉记者,集团发起成立基金会旨在推动社会教育公平和多元教育的创新融合,关注人才培养。“在广州市民政局的指导下,我们与诸多行业伙伴进行交流探讨,希望能在公益慈善领域开设专门的专业,为公益界培养实务型人才,同时也探索基金会办专业、基金会办学院的模式。这也是我们推动教育创新的一种尝试。”

    既有政府部门指导,又有企业、公益机构及媒体等深度参与,各方在学院运作中的角色如何定位?

    据了解,在创办岭南公益慈善学院的过程中,当地民政部门给予了政策及方向上的指导,集团方面主要负责办学资金和场地,公益组织则提供资金、资源支持,联合共建。

    其中,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以项目资助的形式,支持公益慈善学院的日常办学费用,包括专兼职师资费用、日常办公、学生培养、业务拓展和招生宣传费用等;灵山慈善基金会出资设立了教师成长和学生公益项目专项基金,基金会秘书长王文担任学院院长。

    来自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地的20余家社会组织深入参与了学院论证及人才培养等方案的讨论。比如,广州市慈善联合会负责学生实践实训资源对接,人人公益和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等机构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等工作。

    依托这些机构,学院首期落地挂牌20多家学生实践实训基地,学院方面还与部分机构就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及教材共建等领域达成了深度合作。“这是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一次很好的尝试。”王胜强谈道。

    公益慈善学院是一个特区

    按照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劳汉生的话说,“公益慈善学院是一个特区”,校方会给特殊的政策支持,包括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材课程、师资引进等,都将以公益慈善学院的发展需求为主,学院可以自主决策。

    作为一个拥有一定自主决策权限的二级学院,岭南公益慈善学院在课程设计及授课模式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院通过对公益慈善及社会工作行业资深从业人员开展深入人才需求调研,了解其他专业应往届毕业生对专业学习的意见,以及组织行业大咖共同就专业建设进行研讨等方式,明确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知行合一,重在实践”的思路。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DQP学分制(美国学历资格轮廓Degree Qualifications Profile,简写DQP)课程设计模式指引下,学院设计了符合行业的相关课程,意在“培养公益慈善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据王胜强介绍,学院理论课程借鉴并融合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教育中心和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的相关课程设计,包括公益慈善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社会调查教程等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化课程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如项目设计、公益传播、互联网筹款等,通过定向师资邀请设计课程。

    学院采用“理论教学+实践实训+访学研修”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高校、公益组织、社区基层、媒体全面参与的公益慈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构建对接社会、服务当下为中心的青年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所设专业均设计超过2500个课时,实践实习课时占比超过60%。”王胜强告诉记者,学院还专门安排了配套的“青年导师”成长陪伴计划以及专业核心课程“真实体验项目”双督导计划。“这些都体现了学院对学生实训实践的重视,希望学生能走出教室,通过接触真实项目、真实服务对象和真实的公益人,提升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认同与归属,在‘体验-认知-实践’的循环中扎实自己的专业技术,学会心系社会,服务社会。”

    那么,由谁来授课呢?

    记者了解到,学院方面除了聘请教学经验及社会服务经验丰富的专职老师以外,还邀请了公益慈善行业的大咖作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与成长导师,包括知名基金会与公益项目的负责人、扎根一线多年的社会工作者及高校学者等。此外,老师们的授课也不局限于课堂,比如,由学院推出的“真人图书馆”项目,就为学生们创造了与业界名人导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不担心未来就业问题

    对于一家学院,不论是从教育层面还是公益行业发展层面来说,就业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验证这种办学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作为该学院第一届学生,2018级社会工作专业曾捷希坦言,对于今后就业确实有一些担心,他说:“但中国的公益慈善行业也在不断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机会。而且学院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行业资源,让我们获得很多积累经验的机会。未来我还是希望在公益慈善领域发展,一方面是成就自己,另外也希望这个社会因为我们的一点点努力变得越来越好。”

    2019年6月,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公益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发展面临专职人员比例偏低、专业水平偏差、人员流动率偏高、人才供需不匹配等现实挑战。

    “由此可见公益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岭南公益慈善学院的这种办学模式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行业的需求。我们也非常期待在后续的合作中,为学院优秀的学生们提供更多实践岗位。”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妙婷谈道,该基金会是岭南公益慈善学院“校社合作”机构之一。

    作为学院的执行院长,王胜强则很看好学院和学生的发展前景。

    在他看来,公益慈善领域专业人才缺失在行业内始终是个短板,尤其是高校在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输出方面的不足,更是导致公益慈善机构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一直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岭南公益慈善学院定位是为大型公益慈善机构和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培养既有高职业素养又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学院的开办不仅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也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成立与快速发展,他们对拥有专业背景的学生也是青睐有加,能够提供越来越多的对口就业岗位。除此之外,不少企业的社会责任部门、政府的基层服务部门以及学校、培训教育机构等,也对这些具有公益意识、服务技术的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的需求。而且学院本身就整合了多家业内机构和企业资源,能够在就业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资源保障。”王胜强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论是实训实践基地数量还是专业教师及实训实践导师数量,都能够保证学院日常教学和运行。但从长远来看,师资和教材问题以及专业带头人匮乏等情况仍是制约学院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因素。此外,由于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太低,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宣传引导。

    王胜强表示,学院方面也在努力通过一些渠道寻找一线实务工作者加入,带领学生一起参与项目实践。“而随着办学的发展,有很多机构和企业希望跟学院一起共建课程和专业,进行定向人才培养。未来,我们计划依托相关专业,开设多样化的专业方向,开放合作。也希望更多致力于推动行业人才培养的机构和伙伴参与进来,与行业深入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