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国际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一场链接各方的乡村阅读推广试验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国际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想让乡村孩子爱上阅读有多难?
一场链接各方的乡村阅读推广试验

    在全新建成的“阳光关爱阅读室”内,学生手持阅读卡合影

    单霁翔为广西马山县立星小学的学生授课

    ■ 邓拓

    “你们看过什么课外书?”教室里的孩子并没有理会讲台上这位支教老师。他略显失望,“我在城市里讲课的时候,孩子们会关注我手中的图书,但是这里的孩子却没有想象中的反应”,这是支教老师赵明鑫对于自己在榆树市一所小学支教的回忆。

    据他介绍,学校唯一存放图书的地方叫远程教室,里面常年堆放着落灰的大头电脑和在角落随意码放的图书。门锁上有一层灰,与防盗窗一起,将这间屋子连同里面的东西,“与整个世界隔绝开了”。

    “生活很丰富,唯独不看书”

    “孩子平时都不看书,都在看电视,去镇上逛,一些孩子还带着手机上学。”这是来自赵明鑫的回忆,也是对东北地区乡村学校儿童生活情况的真实写照。“生活很丰富,唯独不看书。”

    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于2018年联合发布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儿童阅读报告》。报告显示,“高达74%的受访乡村儿童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本;更有超过36%的儿童一年只读了不到3本书;超过71%的乡村家庭藏书不足10本,一本课外读物都没有的乡村儿童占比接近20%”。

    “你为什么不想读书?”赵明鑫问一个孩子。孩子眼睛溜溜一转,干脆地回答道:“我哥不读书,我妈不读书,我爸也不喜欢我读书,我也不喜欢读书。为什么要读书?”面对孩子直击灵魂的反问,赵明鑫被问得哑口无言。

    走进乡村儿童的家,不难看见更深层次的问题。许多家庭的情况为父母在外打工,作为隔代亲属的爷爷奶奶成为实际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体力能力等影响,他们往往仅限于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没有能力督促孩子学习,更无从谈起引导阅读和了解孩子的兴趣。

    即使是少数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也面临着“教辅书更重要”的情况。赵明鑫从多位家长处了解到,在家长眼中,“我们思考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家长更愿意将仅有的资源投入到与课程内容本身相关的领域。

    结束支教时,赵明鑫决定送几个关系不错的孩子礼物,最终他选择了图书。“送给孩子的图书,我不确定它最终的命运,什么时候看,会不会看。”但赵明鑫还是在每一本书上写下了对孩子未来的期许。不过很久以后他回忆起来,是不是送孩子们一些笔和本子他们会更开心。

    一年后,支教时不到40个的学生,如今已经有4个休学或退学。“在村里,不看书不需要证明,看书才需要证明。”

    乡村学校图书室面临的尴尬

    “我们做了一些调研,孩子每天有8~9个小时在学校,对于孩子阅读而言,学校的引导至关重要。”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商凝瑶认为,目前各地的图书室、阅读室并没有被充分利用,一些学校配置了投影和多媒体,但是利用率并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力不足。

    据教育部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普通小学在校生人数10339.3万,普通小学专职教师则为609.2万。一些地方虽然达到了教育部要求的1:19的教师比例,但是“音体美”教师仍然严重不足,数学老师兼任美术老师,英语老师兼任音乐老师的情况较为常见。

    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的立星民族小学,距离县城约6公里,在校生188人,专任教师12人,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下,建立起了一个藏书4860册的图书室。

    当被问及制约孩子们阅读的原因时,立星小学校长覃岚坦言“缺乏专人的引导”。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兼职教师的日常工作也很多,还要兼顾图书室的日常维护,“有时候也顾不上,觉得很无奈”。

    除了人力,图书的来源也是一大关键问题。商凝瑶介绍,乡村学校图书室的图书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出资采购,或通过社会捐赠获得。政府采购的数量较有保障,种类较齐全,但是各学校图书较为相似,无法进行调配和有效更新,“往往一次采购很久才能得到更新”。此外,统一采购也无法因应不同学校年级比例的差异而精准配置图书。

    社会捐赠则面临着图书“供求关系不相称”的情况,一些乡村小学图书室甚至出现公务员考试用书、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用书等中小学生无法有效阅读的图书。

    专职管理人员不足、图书室利用率不高、图书无法与学生精确匹配等问题的困扰,使得乡村学校图书室并没能有效解决乡村儿童阅读问题,甚至在一些地区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让乡村学校图书室处境尴尬。

    走进“村小”的“新老师”

    事实上,近年来着力改善乡村学校阅读现状的公益实践已日趋增多。乡村阅读室、推荐书单、融合式儿童公共空间、专业志愿者培训体系等应运而生,一些项目已经在全国各地形成网络,结合政府投入建成的已有阅读室、图书室,推动乡村阅读发展。

    立足乡村儿童阅读开展现状,并着眼未来的可持续性推广,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南方周末于2019年11月联合发起“阳光关爱·i读计划”,从多个维度共同展开新的实践探索。

    从甘肃临洮县、贵州毕节市到广西马山县、陕西勉县,四所“阳光关爱阅读室”陆续落成,超过2600本全新购置的书籍、专业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成为每间阅读室的“标配”。在琳琅满目的书籍背后,一套涵盖全校师生的借阅管理系统开始运转,所沉淀的数据将为未来五年持续的书籍更新提供重要依据。此外,智能硬件与网络的同步介入,也让更多的信息承载方式在方寸间成为可能。

    在改善硬件的同时,启发乡村儿童阅读兴趣、培养长期受用的阅读方法成为“阳光关爱·i读计划”更关键的命题,15位来自社会各领域的知名人士也因此受邀加入,以“阅读推广人”的身份与乡村小学的孩子面对面。

    单霁翔、龚琳娜、蒙曼不约而同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阅读课的关键词。被孩子们称为“单爷爷”的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在课程尾声留下寄语,鼓励孩子们学习“工匠精神”和科学技术,将来加入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列;面对从未有过专职音乐老师的学生,龚琳娜把阅读课瞬间变为音乐课堂,带领孩子在旋律中感受经典诗词的韵律与意境;第一次面对小学生开讲,学者蒙曼精心挑选了四首与节气相关的短诗,将诗词里的四季变换与动人情感娓娓道来,让全场师生意犹未尽。

    爆炸的气球、色彩纷呈的化学试剂、昆虫琥珀、行星模型……中科院物理学家罗会仟、化学家David G.Evans、古生物学者邢立达和天文学家郑永春不仅用一个个新奇的实验,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希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他们未来在书本中去探索更多知识。正如罗会仟在采访时所说:“只要多读书,一切皆有可能。”这位幼时因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开始对物理产生兴趣的青年学者,如今成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物理卷》的编写者之一,他的经历便是对这一句话的生动演绎。

    加入“阅读推广人”行列的还有演员热依扎、编剧史航、科幻作家郝景芳、作家张定浩、主持人可可姐姐、灾难救援专家张广瑞等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业志愿者。全程合计超过160节特色课程,涵盖多个学科及兴趣领域,从不同维度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也展现出阅读课程的更多可能性。

    敞开的阅读室大门与未来

    “中国下一代的科幻电影,靠你们了!”在课堂上,电影《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把鼓励送给学生。面对采访时,他则提出了另一个期待:“希望活动持续下去,一站接一站,能够连成线,铺成面。”

    这与项目发起方——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南方周末的共识不谋而合。短暂的特色课程之后,校园终将回归日常,学生是否真正养成阅读习惯、校园阅读是否可持续开展则是对项目提出的长远挑战。

    连续参加了甘肃、贵州和广西三站活动,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秋不仅面向小学生开讲,也把教师请进课室,共同围绕校园阅读的实践展开研讨。在张秋及数位专业志愿者的教师培训课上,前沿阅读理念及具实操性的校园阅读开展方法逐一呈现。台下坐着的则是从周边学校召集而来的老师甚至多位校长,他们所肩负的显然不仅是一次培训任务,更是推动建立校园阅读长效机制的长远期待。

    走进“阳光关爱阅读室”的还有家长的身影。在广西马山及陕西勉县,报名积极程度远超预期的家长挤满了阅读室,在专业志愿者带来的分享中,收获亲子阅读理念及家庭教育方法的全面刷新。

    从教导学生到影响家长、教师及至决策者,在当地教育部门、校方、项目发起方以及社会各方的紧密联动之下,每一间“阳光关爱阅读室”不仅承担着作为校园阅读长效机制的重任,更被赋予带动周边阅读生态变化的使命,通过一间阅读室,将阅读的能量辐射至一个乡镇乃至更广阔的范围,从而真正实现以书本照亮更多乡村儿童的童年。

    (据《南方周末》)